賈金靖 林 穎 莫秀梅 李紅毅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特應性皮炎又稱特應性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臨床以皮膚瘙癢、多形性皮損并有滲出傾向,常伴有哮喘、變應性鼻炎為特征。據(jù)報道,全球有20%以上的兒童及3%的成人患有特應性皮炎[1-2],但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可能是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過免疫途徑介導產生的結果[3]。目前,西醫(yī)尚無理想療法,中醫(yī)藥治療特應性皮炎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以達到控制病情,減少及延緩復發(fā)的目的[4-5]。
陳達燦為廣東省名中醫(y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導師,岐黃學者,從醫(yī)30余載,善用中醫(yī)藥治療各種疑難皮膚病,在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方面頗有心得,臨證時主張從心脾論治,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用藥注重培土清心,健脾為樞,并配合中藥外治、針灸推拿、健康教育、日常護理、注重慢病管理等多種措施,提高了療效,有效減少了復發(fā)[6-7]?,F(xiàn)將陳教授辨治特應性皮炎經驗總結如下。
特應性皮炎具有明顯的年齡階段性特征,一般嬰幼兒期的特應性皮炎相當于中醫(yī)學的“胎斂瘡”“奶癬”范疇,兒童及成人期的特應性皮炎相當于中醫(yī)學的“濕瘡”“四彎風”等范疇。《外科正宗·卷之十一·奶癬》云“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遺熱與兒,生后頭面遍身發(fā)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以文蛤散治之,或解毒雄黃散……”奶癬的描述與嬰幼兒特應性皮炎類似,并指出嬰幼兒奶癬與胎毒遺熱有關?!夺t(yī)宗金鑒》論“四彎風生腿腳彎,每月一發(fā)最纏綿,形如風癬風邪襲,搔破成瘡癢難堪。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fā),形如風癬,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此描述與兒童及成人期的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現(xiàn)類似。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病總由稟賦不耐,胎毒遺熱,外感六淫,飲食失調,導致心火過盛、脾失健運而成。
陳教授認為,特應性皮炎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素體偏熱,后天飲食失節(jié),脾失健運。由于母親在孕育時期過食肥甘或辛辣油炸之品,助濕化熱;或母親孕期情緒不穩(wěn),肝郁化火,遺熱于胎兒,導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偏熱;再加后天喂養(yǎng)不當,飲食失節(jié)如過食生冷、暴飲暴食、嗜食辛辣油膩肥甘之食物等,導致患者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濕從內生,蘊久化熱,濕熱合邪,外發(fā)肌膚;或復感風濕熱邪,郁于肌膚腠理而發(fā)。特應性皮炎的病機多為心脾失調,心火脾虛,病機之本是本虛標實。
心火脾虛是特應性皮炎的主導病機,脾虛貫穿整個病程。嬰兒期,臟腑嬌嫩,易虛易實,心常有余,脾常不足,以胎毒遺熱,心火亢盛,脾失健運的病機多見;兒童期,發(fā)育尚未健全,又稟賦不耐,脾虛仍是其發(fā)病之本;成人期,歷經嬰兒—兒童期反復發(fā)作,心火或濕熱日久耗傷陰血,生風生燥,或久病及腎,脾腎陽虛。
2.1 治病求本,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于本”。陳教授在診治特應性皮炎時以求本作為辨證之標桿進行論治。濕熱是特應性皮炎發(fā)病或病情加重的重要誘因[8]?!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啤爸T痛癢瘡,皆屬于心”“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心火脾虛是特應性皮炎的主導病機,病機本質為本虛標實。發(fā)病之初,多與心火有關,病情遷延,濕熱留戀,多與脾有關。故治療特應性皮炎當以健脾氣、運水濕、清除心脾濕熱為法則。陳教授臨證特別重視健脾、補脾及運脾以固本,健脾法貫徹治療始終,這也是預防及減少特應性皮炎復發(fā)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臨床善用白術、蒼術、太子參、山藥、薏苡仁等藥,健脾補脾運脾,激活脾氣。白術被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甘溫補虛,苦溫燥濕,既能補氣以健脾,又能燥濕、利尿?,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白術的水煎液能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白術內酯Ⅰ具有促進營養(yǎng)物質吸收、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作用,白術多糖、白術揮發(fā)油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9]。蒼術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蒼術苦溫燥濕以祛脾濕,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善治濕邪困脾之證。太子參益脾肺之氣,山藥補脾肺腎之氣,兩藥均能增強免疫功能[9];薏苡仁有利水健脾之功,其與山藥又是藥食兩用之品,藥食并用,減少復發(fā)。
特稟質是特應性皮炎最常見的體質類型[10]。王琦描述特稟質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和稟賦遺傳等因素造成的一種特殊體質。包括先天性、遺傳性的生理缺陷與疾病、變態(tài)反應等”[11]。特應性皮炎就是一種與遺傳相關的慢性變態(tài)性炎癥性疾病。辨體、辨病、辨證的三辨理論診療模式,強調體質的可調性,從改善體質入手,實現(xiàn)個體化的診療。在特應性皮炎的診療方面,陳教授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特征,針對其常見的特稟質體質特征確立相應的治療及調護措施;貫徹中醫(y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陳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吸納整合中醫(yī)藥防治特應性皮炎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治療經驗,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了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皮膚科專業(yè)委員會《特應性皮炎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的制訂,將特應性皮炎辨證規(guī)范為以下6種證型:心脾積熱、心火脾虛、脾虛濕蘊、風濕熱蘊、血虛風燥、脾腎陽虛,分別治以清心導赤、清心健脾、健脾滲濕、祛風除濕、養(yǎng)血祛風、溫陽補腎健脾利水[12],更簡明實用的證治分類標準,以方便臨床研究及使用。陳教授抓住特應性皮炎心火脾虛的病機本質,創(chuàng)立經驗方培土清心方,藥物組成:太子參、山藥、薏苡仁、連翹、燈心草、淡竹葉、鉤藤、生牡蠣、甘草。方中太子參、山藥、薏苡仁健脾土;連翹、淡竹葉、燈心草清心火;鉤藤祛風止癢;生牡蠣重鎮(zhèn)安神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培土清心、祛風止癢之功。陳教授針對特應性皮炎纏綿較久引起的皮膚干燥、肥厚、苔蘚樣變,創(chuàng)立經驗方三術湯,藥物組成:白術、蒼術、莪術。方中白術健脾補脾;蒼術運脾燥濕,健脾補脾運脾,激活脾氣;莪術活血化瘀。三術合用,使脾氣健運,血運通暢,達到助養(yǎng)肌膚之效,從根本上緩解了特應性皮炎皮膚干燥的癥狀。從陳教授的2個經驗方也可以看出健脾法貫徹治療始終的學術思想[7]。
2.2 用藥特點 陳教授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常用藥物有太子參、山藥、白術、薏苡仁、茯苓、連翹、金銀花、羚羊角、梔子、淡竹葉、燈心草、鉤藤、生龍骨、生牡蠣、雞內金、炒麥芽、炒黃連、槐花炭、白茅根、莪術、蒼術、沙參、石斛、白鮮皮、土茯苓、茵陳、馬齒莧等。另外,還有一些廣東道地中藥材的使用,如獨腳金、有瓜石斛等。其中太子參、山藥、白術、薏苡仁、茯苓、蒼術培土健脾;連翹、金銀花、羚羊角、梔子、淡竹葉、燈心草、炒黃連清心解毒止癢;雞內金、炒麥芽健脾消導;土茯苓、茵陳、馬齒莧、獨腳金清熱利濕;槐花炭、白茅根涼血;莪術活血潤燥;沙參、石斛、有瓜石斛滋陰潤燥;鉤藤、生龍骨、生牡蠣、白鮮皮祛風重鎮(zhèn)止癢。以上諸藥隨證加減應用,但組方配伍一定是在健脾運脾補脾基礎上加減變化的,體現(xiàn)了陳教授健脾為樞的特應性皮炎治療思想。
2.3 綜合療法,重視外治、日常調護、健康教育及慢病管理 特應性皮炎病程長,皮損表現(xiàn)多樣,陳教授特別重視綜合療法,臨證在辨體、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又根據(jù)患者皮損演變配合中藥外治及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有效縮短了療程,增強了治療效果。
中藥外治法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皮膚或黏膜,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13]。陳教授創(chuàng)制外洗經驗方銀黃洗劑[7],選用黃精、金銀花、甘草3味中藥,組方簡單,并能根據(jù)皮損變化調整金銀花與黃精的劑量,如針對發(fā)作期紅腫、糜爛、滲出的皮損,金銀花∶黃精∶甘草用量比為2∶1∶1;針對緩解期干燥、脫屑等的皮損,金銀花∶黃精∶甘草用量比為1∶2∶1。治療間期還可使用一些傳統(tǒng)外用中藥制劑如甘草油、紫草油、青黛油、黃連油、蛋黃油等。純中藥外用制劑易被患者接受,且能有效減少糖皮質激素類藥膏長期外用所帶來的不良反應,臨床取效滿意。
陳教授常善用中醫(yī)的多種傳統(tǒng)療法,輔助藥物治療可以事半功倍,縮短療程,也可減少長期服藥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例如,針對12歲以下患兒,可采用清天河水的推拿療法,此法可指導患兒父母在家操作,有利于促進患兒的心理健康及親子關系。根據(jù)不同中醫(yī)證型可分別選取合谷、內關、曲池、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不同穴位針刺療法。對于急性發(fā)作期、皮疹鮮紅、瘙癢劇烈者,采用刺絡放血加拔罐療法,效果顯著;對于頑固性結節(jié)、癢疹、苔蘚樣變嚴重者采用火針療法,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祛風止癢的作用;對于疾病緩解期,常采用艾灸療法預防疾病復發(fā)[7]。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難治性皮膚病,如何防止復發(fā)也是治療特應性皮炎至關重要的問題。陳教授強調,臨證時,在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制訂個體化診療方案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日常生活護理也同樣重要。
特應性皮炎病程長,陳教授重視慢病管理,在臨證時為每一位患者建立了詳細的電子病歷,囑其定期復診,也便于醫(yī)生定期隨訪,為提高療效、減少復發(fā),也為日后研究及總結臨床經驗提供了客觀真實的臨床資料。
王某,男,10歲。2019-08-06初診。全身皮膚干燥伴皮疹反復發(fā)作8年,加重2周。2周前全身皮膚散在丘疹、斑疹,瘙癢甚,外用藥膏(具體不詳)后控制?,F(xiàn)患者口周紅斑,全身皮膚稍干燥、粗糙,外陰偶有瘙癢,納眠可,二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既往有變應性鼻炎病史。西醫(yī)診斷:特應性皮炎。中醫(yī)診斷:四彎風(心火脾虛證)。治則:培土清心止癢。方用培土清心方加減。藥物組成:太子參10 g,白術10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淡竹葉10 g,連翹10 g,梔子10 g,燈心草0.3 g,北沙參10 g,石斛10 g,生龍骨15 g,金銀花10 g,甘草3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服14劑。同時予培土清心顆粒(廣東省中醫(yī)院,粵藥制字Z20180001)1包,每日2次沖服。外用復方蛇脂軟膏(廣東新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7979)、消炎止癢乳膏(廣東省中醫(yī)院,粵藥制字Z20080117)、香荷洗液(廣東省中醫(yī)院,粵藥制字Z20080108)。建立詳細電子病歷。囑患者制訂飲食調養(yǎng)及隨診計劃,飲食忌辛辣刺激及魚腥發(fā)物,皮膚干燥處可以使用潤膚劑。2019-08-27二診,2周前高熱,現(xiàn)熱已退?,F(xiàn)口周紅斑,多處關節(jié)處皮膚干燥、粗糙、肥厚,瘙癢減輕,納眠可,二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藥物組成:太子參10 g,白術10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淡竹葉10 g,連翹10 g,梔子10 g,北沙參10 g,石斛10 g,生龍骨15 g,金銀花10 g,甘草3 g,槐花炭10 g,桑白皮10 g。每日1劑,煎服方法同前,共服14劑。配合培土清心顆粒沖服及復方尿素軟膏(廣東省中醫(yī)院,粵藥制字Z20080079)外用。2019-09-10三診,全身仍干燥、瘙癢,唇周紅斑,陰癢,眠差,二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藥物組成:太子參10 g,白術10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淡竹葉10 g,連翹10 g,北沙參10 g,生龍骨15 g,金銀花10 g,甘草3 g,槐花炭10 g,葛根10 g,白茅根10 g。每日1劑,煎服方法同前,共服14劑。配合培土清心顆粒沖服及復方尿素軟膏外用。2019-09-24四診,病情緩解,皮疹消退,關節(jié)處皮膚稍干,瘙癢緩解,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藥物組成:太子參10 g,白術10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淡竹葉10 g,連翹10 g,北沙參10 g,生龍骨15 g,金銀花10 g,甘草3 g,地榆10 g,葛根10 g,白茅根10 g,麥冬10 g。每日1劑,煎服方法同前,共服14劑。配合培土清心顆粒沖服及復方尿素軟膏外用。2019-10-15五診,病情較前明顯好轉,無明顯新發(fā)皮疹,瘙癢較前減輕,納可,眠一般,舌尖紅,苔中部稍膩,脈細。予培土清心顆粒沖服,每次1包,每日2次,共服14 d以鞏固療效。囑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并定期隨訪。
按:本例患者2歲發(fā)病,先天脾胃虛弱,水液運化失司,加之外感風濕熱邪,心火亢盛,發(fā)為皮膚癢性紅斑、丘疹,日久耗傷陰液,導致皮膚干燥。診斷為特應性皮炎,心火脾虛證。方用培土清心方加減煎服配合培土清心顆粒以加強健脾清心、祛風止癢潤燥功效,香荷外洗液清熱燥濕、殺菌止癢,復方蛇脂軟膏養(yǎng)陰潤燥,消炎止癢乳膏潤燥止癢,沐浴后可涂于皮膚干燥處,內外合治。二診時癥狀減輕,主要以多處關節(jié)皮膚干燥、口周紅斑為主,瘙癢減輕,初診上方減去燈心草,加槐花炭及桑白皮以清熱涼血,外用復方尿素軟膏潤燥止癢。三診時全身皮膚仍干燥,瘙癢,口周紅斑,陰癢,眠差,二便調,二診方減去梔子、石斛、桑白皮,加葛根、白茅根以清熱生津,潤燥涼血,外用復方尿素軟膏以潤燥止癢。四診病情緩解,皮疹消退,關節(jié)處皮膚稍干,瘙癢緩解,三診方減去槐花炭,加地榆、麥冬加強滋陰潤燥功效,仍外用復方尿素軟膏潤燥止癢。五診時病情明顯好轉,無新發(fā)皮疹,瘙癢不著,繼續(xù)服用培土清心顆粒鞏固療效。治療的全過程始終以健脾為樞,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隨時調整藥物,內外合治,患者痊愈。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難治性的常見變應性皮膚病,中醫(yī)治療確有療效優(yōu)勢[14-16]。但臨床中醫(yī)治療多采用單純中藥內服外用或單純針灸、推拿,療效不穩(wěn)定。陳教授專注于特應性皮炎研究,重視藥物治療,詳察病機,健脾法貫徹治療始終,臨證時多管齊下,取效滿意:①綜合療法。臨證時根據(jù)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靈活調整治療方案,如藥物(內治、外治)、針灸、推拿聯(lián)合應用,配合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調護指導等,改變了患者的特稟體質,增強了患者的免疫功能。②專注研究。不斷探究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病及中藥療效機制,總結臨床經驗,使特應性皮炎的診療方案不斷完善。③重視慢病管理。為每一位患者建立詳細的電子病歷,根據(jù)特應性皮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規(guī)律,給患者制訂隨訪計劃,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療,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也是減少復發(fā)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