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方鳳燕
2020年4月,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關(guān)于詩歌的紀錄片,想要傳遞出鼓舞全人類的精神力量。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也不是雪萊,而是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詩人杜甫。
在紀錄片里,BBC 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xué)家邁克爾·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片子播出后,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事實上,與杜甫在中國無人不曉的境況相反,在西方,大多數(shù)人并不算了解杜甫,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杜甫是誰。在這個背景下,BBC 投資制作了這部紀錄片,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是通過探訪現(xiàn)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dāng)下生活的關(guān)聯(lián)。
BBC 是如何把杜甫介紹給世界的?片子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閾中展開講述。杜甫生于8世紀的唐朝,對應(yīng)于英語文學(xué)傳統(tǒng),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盛唐的傾頹。對于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對于杜甫,BBC 毫不吝嗇他們的溢美之詞,用“最偉大”來形容他,將其與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主持人邁克爾·伍德透過中西文化的重重屏障的阻隔,深入到中國文化的肌理,他指出了杜甫的意義遠遠超越了一個詩人的范疇。哈佛大學(xué)漢學(xué)家宇文所安也說:“西方?jīng)]有類似杜甫這樣的人物,能夠通過文字把整個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現(xiàn)出來。”
也許這是我們的詩圣成為國際網(wǎng)紅的理由。紀錄片播出后反響不俗,不少英國人甚至開始買杜甫詩集原著回來啃。就像網(wǎng)友評論的那樣,杜甫詩詞的美充滿了慰藉人心的力量,它的播出讓居家隔離抗疫、飽受疫情焦慮的民眾產(chǎn)生了共鳴。更多人表示,看完紀錄片,很想撿起應(yīng)付完考試后就再也沒翻開過的詩集,去看一個雙眉緊蹙、整天憂心忡忡的清瘦老頭,如何描繪人間疾苦,卻始終傳遞出關(guān)懷蒼生的熱情。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或者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xiàn)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恒,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文化沒有圈,這種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的永恒瑰寶,有著強大的力量和超越時空的美。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xù)引發(fā)著中國人的共鳴,而往后,其將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