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久
摘要:校園植物是一種豐富的資源,可應用于教育教學。教師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組織校園植物掛牌活動,繪制校園植物地圖,再根據(jù)不同植物的特點,組織開展項目式探究,讓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開展豐富的自然研學活動,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植物掛牌校園植物地圖自然研學
對校園植物進行分類、掛牌是許多大中學校經常開展的工作。筆者工作的學校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園內有眾多的古樹名木,為了讓師生認識這些樹木以更好地保護它們,學校對相關樹木進行了掛牌(第一代掛牌)。近年,生物、地理教研組結合校本課程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電子信息技術,進一步整合身邊的自然資源,對校園樹木進行了新一輪的掛牌,并組織了相關校本化研學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一、項目的啟動和規(guī)劃
要實現(xiàn)校本化研學,專業(yè)導師尤其重要。學校根據(jù)自身教師配置,結合校外資源,組建研學教師團隊。我們結合自然學科特點,在生物、地理教研組中精選專業(yè)能力突出的教師,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如安慶師范大學教授、天柱山國家地質公園管委會專技人員等共同組建研學導師團,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讓學校教師出去學習,另一方面把校外導師請進校園,給我們的教師和同學做講座,從而實現(xiàn)師資力量的融合和提升。在構建本地研學導師團隊的基礎上,組建學生興趣小組,導師、學生共同學習研學所需的基礎知識,如植物分類、計算機制圖等,統(tǒng)籌安排項目式研學。
二、構建項目式研學課程體系
本課程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導下,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經歷質疑、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生主動關心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用科學的視角、觀念和方法解讀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在實踐中獲得感悟和提升,從而全面培養(yǎng)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等科學核心素養(yǎng)。課程建設思路如圖1。
三、課程建設及研學過程
(一)構建課程框架
通過宣傳,在研學導師帶領下組建“植物調查分類”和“電子地圖制作”兩個研學小組。植物調查分類小組調查校園植物,結合第一代校園植物掛牌材料,查閱資料,建立每種植物的分類圖譜,包括標本圖、特征、價值,制作每一種植物的簡介。
例如:桂花的簡介。植物調查分類小組從植物特征、文化、價值等多方面設置簡介,置于校園植物分類公眾號平臺內。電子地圖制作小組通過實地測繪,借助制圖表達(Cartographic representation)系統(tǒng)(ArcGIS9.2及其以上版本),通過數(shù)據(jù)轉換、地圖設計、符號庫設計做出較強視覺感受的校園地圖。在兩個研學小組研學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交叉融合”,將植物分類圖譜以符號的形式納入校園電子地圖(如圖2)。同時,為每一種校園植物制作一張“電子身份證”,即二維碼。通過掃描植物標牌上的二維碼(如圖3),即可進入電子地圖,獲得同類植物在校園中的地理位置,并可查看該種植物的名稱、分類地位、生活習性、價值等信息。
(二)開展可持續(xù)性研學活動
通過項目式研學構建課程框架不是本課程的終點,還要依托已建立的課程框架,繼續(xù)開展系列研學活動。我們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出發(fā),開發(fā)“保護古樹名木”研學課程,讓學生根據(jù)分類地圖、實地調研,勘測安慶一中校園內的百年古木櫻花、銀杏、樟樹、楠樹、槐樹等,從生活習性、藥用價值、生態(tài)價值、人文價值等方面了解植物,理解植物保護的方法和意義,懂得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道理;從STEAM理念出發(fā),開發(fā)“制作桂花香皂”研學課程,讓學生適量采摘校園內桂花,設計模型,制作桂花香皂,評價其社會功效和價值,實現(xiàn)科學、技術、藝術、社會的學習融合;從高中生物學選修課程及競賽課程的實踐中,開發(fā)“制作植物標本”“提取植物芳香油”的課程,讓學生采集校園植物標本并分類,采集桂花提取桂花精油。這些課程讓學生從實踐中習得生物學基本知識和理論,有利于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
四、本課程的價值及意義
(一)研學課程化,具備可操作性和持續(xù)性
本課程依托校園植物而開發(fā),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圍繞校園植物分類地圖,把研學課程規(guī)劃為一系列子項目和可持續(xù)開發(fā)的后續(xù)項目,形成可利用校園植物來研學的系列課程,不同屆別的學生都可以利用該課程進行研學。相關研學活動在校園內開展,讓研學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在身邊發(fā)生,破除了疫情之下研學旅行開展的難題。
(二)把“研”做到實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研學對于高中生來說,不應該僅僅是旅行。通過課程設計,每一個研學項目都把“目標—學生活動—實踐成果”落到實處,每一項研學活動都有其社會意義和科學價值:構建校園植物地圖對于一所百年學校來說,可以提升其文化魅力和學術氛圍,保護古樹名木可以喚醒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制作桂花香皂等課程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追求,不能脫離學生實踐經驗和已有知識去完成教學任務,應該通過建構生活實踐、體驗實踐課程,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主動關心身邊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用科學視角、觀念、方法解讀生活現(xiàn)象,在實踐中提升,在實踐中感悟。本課程的研學活動為相關教學理念真正融入實踐中提供了條件,搭建了平臺。通過項目式、校本化研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參與體驗,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形成素養(yǎng)。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