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霞:“活著” 的拼布,在詩畫中、在生活中
文·芹岄
“你知道嗎?做拼布的時候整個人很容易完全靜下來,
手針一拱一拱的,你會覺得它與自己的心跳同頻?!?/p>
第一次見到殷海霞的作品,是《落櫻》茶席。
她說:“起意做這件作品是在早春三月,那時家門口的櫻花開得正旺。一日,朋友約我去櫻花樹下喝茶,櫻花落在茶席上,那么美。于是,我在心里想:做一方櫻花茶席吧,如此便有了這幅《落櫻》?!?/p>
心中驀然蕩起一片漣漪:林徽因筆下那一樹一樹花開、梁間燕在呢喃的“人間四月天”,怕也就是這幅景色了吧……
《落櫻》
見物如面,先見其作后再見其人,美術專業(yè)出身、現(xiàn)在湖北理工學院的藝術學院任教的殷海霞也像從詩畫中走出來似的:一襲麻質(zhì)衣裙,長發(fā)飄飄,笑靨溫暖。
樹上櫻舞桃夭,花下伊人笑,春日真的是到了……
《光陰故事》
看殷海霞的作品,有一種在讀詩集的感覺,或是閑靜優(yōu)雅、或是清朧遙深,富有她這個人獨特的風格、意境與韻律感, 不因循于定式、亦不限于風格,帶有極強的想象力。
如果說《落櫻》是一份美好心情的物化表達,那么《光陰故事》便是一則帶著哲思的想象。
作者創(chuàng)作手札:
日子總是春夏秋冬交替,陰晴冷暖更迭, 日升月落轉換。生命就在這樣平凡的光陰里繁衍跋涉,生活就在這樣素淡又尋常的韻味中且行且過。夏日的午后,蟬聲綿長,有粉荷開放在喧囂的邊緣,我開始了想象:在這間陋室里,自己化成了流年里的一朵小小白蓮……
流年邊緣,日光彼岸,一個富有靈性的生命對大大世界、漫長人生的感念——這是最顯示出心底世界的高光時刻。
細細看來,這幅畫面本身就是一個略帶夢幻的場景:鏤空古木門外,近處的大案上有一盆高荷、一碗果子、一杯茶,小黑貓坐在旁邊的鼓凳上悠然靜處;遠處的 “我” 正躺在夢中粉荷間遐思暢想,身邊一抹翠色靜靜暈染。
虛實相生、遠近借景、明暗間色,此幅畫面間深厚的美術功底自不在話下,而猶在意蘊上更得佳筆:寫意處看得出情緒神思之悠遠, 寫實處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果真是在有限的空間中,令 “光陰” 與 “當下” 無限延長、放大,最終定格于這楨畫面。
《光陰故事》
妙處是 “不拘”,近處的窗欞、木案、鼓凳、盆荷盡顯古典風韻;遠處的 “我”、綠植卻是 “現(xiàn)代” 的、當下的,然而整個畫面非常和諧、生活氣息濃郁,絕非是 “意象” 的堆疊,每一筆在畫面中都有濃郁的自洽性。
對此,殷海霞又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見解:
“我是個具有古典情結的人,但同時我也喜歡把一些具有現(xiàn)代構圖意味以及設計意味的元素融入其中,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才不讓人覺得陳舊。中國古典的審美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不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或者場景,而是貫穿到人們生活中的每一部分,比如讀書、品茗、懷古、修心、游藝——整個審美文化與生活方式融合、貫穿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東方情懷,這其中,有一種非常濃厚的安然靜謐又與心親厚的意境,我非常喜歡這種意境感?!?/p>
取所感之意境,融自己之思考,完全出于自覺地原創(chuàng)是殷海霞的一貫風格,且尤從創(chuàng)作中可以得知,她的創(chuàng)作是自由、獨立的,天馬行空、肆意而浪漫,從不限于某一種設定,比如由泰戈爾的詩為靈感所創(chuàng)作的《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
作者創(chuàng)作手札:
“這一作靈感來自于泰戈爾的詩句,初衷是想創(chuàng)作一幅絢爛奪目、努力盛開的夏之花,傳達生命之美好,但我并不想表現(xiàn)得過于具象。于是,我用幾何色塊來拼‘夏花’,色彩上主要采用對比強烈的紅黃藍,再用白色塊來做分隔?!?/p>
泰戈爾說:“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有的人就是 “生如夏花” 的,就如殷海霞一樣,總用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好的心浪漫的想象、肆意的創(chuàng)作……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的確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在殷海霞的作品中,除了爛漫豐富的想象,還充滿著 “汪曾祺式” 的對生活的溫情。
傳統(tǒng)之意也好、民俗之樸也好、藝術之美也好,在殷海霞的作品上永遠呈現(xiàn)出一種與衣食住行、日常點滴相互融合的狀態(tài)。既不會格格不入,也不會高高在上,就是一種 “和我息息相關” 的狀態(tài)的呈現(xiàn),自然、和煦、無處不在。
2015 年,湖北省舉辦首屆園林博覽會,主辦方找到殷海霞,需要她在五個月的時間內(nèi)在一間300 多平米的展廳中做出一個拼布藝術展,主題是 “民藝新生態(tài)”,要求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女工手藝與當代生活的互融——這恰恰符合殷海霞內(nèi)心深處對拼布藝術的理念,為了呈現(xiàn)生活性,她打破了單獨陳列拼布作品的固定思維, 整體打造了一個家居拼布裝置展,將拼布藝術完全地呈現(xiàn)在生活空間中。
圖注:“民藝新生態(tài)” 展廳陳設
作者創(chuàng)作手札:
“當時只給我一個主題,沒有呈現(xiàn)方式的要求。我覺得既然要展現(xiàn)拼布這種藝術和生活的相融,那么和家居、生活空間做融合是比較適當?shù)摹K晕覐念^做起,設計了家具請家具廠去定做出來,然后用拼布去做所有軟裝,地面陳設、桌面陳設、墻面陳設——從壁飾、到坐墊、靠墊、抱枕、地毯、桌飾……一切生活空間里能夠用到的軟裝飾都用拼布去表達。
因為要強調(diào)手工性、民藝,所以就用了藍染布、手織布去表達。藍染在文化上是一種很傳統(tǒng)、很天然的存在,符合“暖造物” 時期的特征;在美學上,藍染有一種侘寂的美感。藍白色調(diào)很純凈、容易達到和諧,所以我在風格上也做了統(tǒng)一,就連燈具也是手染的藍染紙做成的。
其實當時我手里是沒有團隊的,學生們有的會幫忙做做整理、裁剪、拼接的工作,復雜的手工都是我一個人在做,所以那五個月我就一直窩在工作室做忙碌?;叵肫饋?,雖然辛苦卻也是隨心而動,有旺盛的創(chuàng)造熱情?!?/p>
圖注:用一千多卷藍白的 “玫瑰花” 砌成的花墻壁飾
圖注: 展覽結束后,殷海霞的作品一部分搬回自己的工作室,一部分擺放在學校的一個展廳中做常規(guī)展
這一次展覽展出了很多殷海霞的藍染原創(chuàng)作品,如臥室區(qū)的巨幅壁飾《月光碎片》:
作者創(chuàng)作手札:
這張《月光碎片》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采用民間折布堆繡的形式,作品使用10個層次的藍染布,每一小塊為一單元,由中間向四周逐漸暈染開,像月亮的光彩。如果我們的記憶是一個水晶的月亮,那么這一個個藍色的小三角就是一個個月光的碎片,每一塊碎片都承載著我們晶瑩透亮的美好回憶。作品用了將近6000 個小三角,彼此堆疊形成畫面的立體感。
圖注:《月光碎片》于裝置展同年獲得首屆中國北京拼布邀請賽銀獎
圖注:細細品味、堆疊月光與記憶的每一片碎片……
同系列的《藍蓮花》,則是一件采用同種技法變幻出的完全不同藝術效果的作品:
圖注:平鋪在地上、令人感到步移蓮生的《藍蓮花》
作者創(chuàng)作手札:
與《月光碎片》一樣,《藍蓮花》也是運用民間折布堆繡的手法創(chuàng)作的一個壁飾。折布堆繡的技法很適合表達色彩的漸變效果,我用多個層次的藍染布做成中心放射狀的圖形,看上去像一朵綻放的藍蓮花,將這個元素進行強化,通過大大小小的圓重復排列形成視覺上的閃爍感,作品完成后平鋪在地上時感覺就像我們腳下生出朵朵蓮花。
傳統(tǒng)的?藝術的?它們都統(tǒng)統(tǒng)是生活的——這是殷海霞對待拼布藝術的基礎理念,幾乎出自本能。從隨身物件、到大型作品,再到整體空間陳設,她所考慮的出發(fā)點都是 “與生活更貼近”。最好的方法,是達到與自己生活狀態(tài)相和諧一致。
“我本能的會對傳統(tǒng)的東西感覺到很親切。東方的、民間的元素我都很喜歡。包括我自己的空間布置、穿著服飾、所用器物——它們是融合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能令我感到舒適。做拼布的時候,我并不會刻意地去想‘設計’這件事,為了博人眼球或者出人意料,完全是跟隨自己的心,自己想要背什么樣的包、穿什么樣的衣、掛什么樣的壁飾、鋪什么樣的地毯……積累到某點影像就出來了,一定帶著自己喜歡的元素、帶著當時當下的思索和靈感,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p>
圖注:殷海霞運用本地國家非遺陽新布貼元素設計出的一些日常小物件
“與詩歌、繪畫、音樂一樣,拼布也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
“我有一個理想,就是推廣女紅文化的回歸,并且推動其發(fā)展。在盡力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一直想首先讓大家認識到‘女紅’在當代的意義和作用。在古代,女紅最重要的意義首先是一種婦德,屬于對女性的被衡量標準;同時也是平民女子維持生計的手段。它主要屬于實用的范疇,并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高玩賞價值的藝術門類。而在今天,拼布乃至女紅在對女性價值判斷、糊口維生方面的意義都在趨弱,取而代之,成為一種帶有女性審美、思考、特質(zhì)的藝術,女人們可以通過它來表達自我——以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姿態(tài)。這是我最想表達的,令大家可以轉變對拼布、對女紅的看法,它與詩歌、繪畫、音樂一樣,也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p>
——殷海霞
在筆者看來,對于拼布乃至女紅,殷海霞至少有兩點深入見解值得整個行業(yè)重視:
首先,是前文一直在闡述的,以原創(chuàng)的形式將傳統(tǒng)的、民間的統(tǒng)統(tǒng)帶到生活中來。使拼布和女紅可以陪伴當下空間、衣食住行、時時刻刻,融入個人的思考、通過一些符合當代人審美的表達方式來呈現(xiàn);
第二,拼布乃至女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源于生活、具有實用性,但是也有高于生活的部分。
除了在大學的藝術設計系教授造型藝術, 殷海霞還在學校中開設了自己的拼布工作室——“剪云坊手工文化生活館”,對在校學生與校外人士教授拼布技藝、傳播拼布理念。她的希冀在為工作室取名時已經(jīng)表達的十分明確了:將手工、文化、生活合而為一。
圖注:如你所見,殷海霞所有的大小作品都在工作室中各司其美,它們同處于殷海霞對生活與美的向往, 氣質(zhì)和諧統(tǒng)一。
圖注: 銀杏刺繡藍靛染桌旗, 葉子落于席間,這是生活的瞬間所賦予的靈感與美
“我的拼布教育推廣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在校內(nèi)的推廣。針對主要針對于大學生。做過全校的公選,我們每次的公選是100 人。大概每周會開兩次課。我開過幾年中國女工藝術選修課程,非常受學生的歡迎?;旧厦看蝿偼瞥鰜砭兔~就被搶光了;一個是面向大眾的社區(qū)推廣,女紅藝術的范疇同樣都是以拼布和刺繡為側重的。除了技藝的普及,我還很注意文化、意識方面的引導。”
據(jù)殷海霞說,兩個體系分別輻射了深度與廣度。深度是指培養(yǎng)有望成為拼布人、對拼布的教育和推廣會有進一步推動的學習者;而廣度則更類似于一種興趣的普遍培養(yǎng),以及女紅文化的普及。
圖注:除了在校、在工作室、在社區(qū)授課,殷海霞還會組織學生們參加手工集市等各種趣味性活動, 以提升大家的積極性和對拼布藝術化的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女紅拼布的魅力、趣味以及文化性,殷海霞不拘于傳統(tǒng)的授藝模式,而是結合傳統(tǒng)美學、人文歷史等,對課程進行一定的主題化、系統(tǒng)化設計。
最令筆者感到美好的課程之一,是以節(jié)氣花束為主題的課程,即按照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四季花期制作各種花主題的 “小物”,如胸針、耳飾、擺飾等。顏值高、有獨立性、零基礎者也可完成。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 大家既了解了傳統(tǒng)節(jié)令文化,又對女紅技藝產(chǎn)生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本門課程在學習者之間一直都是呼聲最高的系列之一。這不能說不是另一種深度想象力創(chuàng)作。
圖注:節(jié)氣花令主題系列小賞
自從開筆拼布專欄,與各位拼布人接觸,與她們相談,時時感到她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自己對拼布的熱愛,以及“活著” 的拼布藝術始終在熠熠生輝著,至于殷海霞本人,對于拼布的愛,無論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抑或在推廣傳授上,都應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
“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nèi)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薄舱且虼?,她的作品、理念、傳播, 才能獲得廣泛的接納與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