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涵
內(nèi)容摘要:古詩詞作為經(jīng)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詩歌也是古人抒發(fā)感情,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一般來說,能選進中學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大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上乘佳作,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瑰寶,作為經(jīng)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生生不息。本文以王崧舟老師的經(jīng)典課例《長相思》和《楓橋夜泊》為例,對其教學方式進行梳理,以期為基礎(chǔ)教育階段古詩詞教學提參考。
關(guān)鍵詞:王崧舟 古詩詞教學 文化
古詩詞作為“定篇”存在,其價值側(cè)重理解、欣賞、傳承。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韻味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1]”因此,古詩詞教學最終的落點應指向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對語文的學習是對文化的學習與理解,作為教師,教語文也是在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對古詩詞的學習就是對中國文化理念的學習,王崧舟老師的古詩詞教學也深深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秉持著這一理念,王崧舟老師古詩詞教學基本方式如下:
一.以互文貫通古詩詞教學張力
互文是王崧舟老師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單從文本解讀可能略顯疲軟,學生很難理解詞人所抒之感。此時可以借助學生所熟識的其他文本加以輔助,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使學生在多文本中切實感悟到經(jīng)典特有的魅力,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在《楓橋夜泊》這一課例中,王崧舟老師通過一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稘曇琅f》導入,以歌中一個詞“無眠”將學生代入無限憂愁的境界,在學生體會“愁眠”的思緒中問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學生快回答出是鐘聲,很自然的將“無眠”與鐘聲這一獨創(chuàng)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了讓學領(lǐng)會鐘聲文化,王崧舟老師借助互文方法,引用王士幀的《夜雨提寒山寺》、高啟的泊楓橋、陸游的《宿楓橋》、逐漸將學生的思維帶到張繼生活的那個年代。以時代的“變”進一步過渡到寒山寺“不變的鐘聲”,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獨特的“鐘聲文化”?!扮娐暋弊鳛橐环N獨特意象得以傳承,也成為一種文化象征,王崧舟老師認為文化是比較的產(chǎn)物,可以通過比較感悟鐘聲在文化符號上的獨創(chuàng)性。因此王老師在學生逐漸了解鐘聲意蘊之后以《靜夜思》《月夜憶舍弟》《望月懷遠》等幾首借明月寄托思緒的詩詞加以映證,讓學生明白鐘聲也是與明月相似傳承千年的文化。王老師將《楓橋夜泊》這首詩放在歷史與文化的語境中進行互文映證,讓學生明白《楓橋夜泊》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讓學生感受本詩的魅力,體會張繼通過詩帶給人的鄉(xiāng)愁思緒。
二.以誦讀感悟古詩詞教學詩性
王崧舟老師認為古詩詞教學應以詩性為重;認為古詩詞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而存在的,保護“詩”就是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這種保護的最佳方式就是誦讀。王崧舟的《長相思》一課便是遵循這種原則,其教案的題目分別是:借助注釋,讀懂詞義;展開想象,讀出詞情;互文印證,讀透詞心,誦讀環(huán)節(jié)貫穿其《長相思》一課的始終。但其古詩詞教學誦讀也并非傳統(tǒng)意義的照書朗誦,王崧舟老師的古詩詞誦讀第一步的要求都是正確的讀準字音,并不要求讀出感情,在讀準字音后,王老師開始進行朗讀技法的指導,強調(diào)要因聲入境,通過誦讀將無聲的文字還原成有聲語言?!堕L相思》課例課始王老師要求學生將文本仔細認真的讀4遍,首先的要求就是讀準字音、然后再要求學生字正腔圓的讀、要注意停頓處,對學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提升學生讀的水平,詩不可解,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卻又不得不解,因而讀便是理解詩詞的最佳方式,通過不斷的讀,學生雖說不出但也能感受到其中透露的愁感,王崧舟老師在一次次讀之后要求學生附著情感,爭取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出來。學生不斷的讀,越讀越有感覺,接著王崧舟老師以一個問題架構(gòu)整個教學,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切實去感受詞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讓學生通過文本去尋找詞人“身”在何方,“心”在何處,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chǔ)上想象、感悟最后再回到誦讀,讓學生感受詞人身在征途的無奈與思鄉(xiāng)卻不能回的痛苦。在經(jīng)歷了王老師布置的初讀、悟讀、用心讀三個過程之后,學生一次有一次的升華與進步,層層深入,直抵納蘭性德那一顆思鄉(xiāng)欲碎的心。緊接著讓學生想象家鄉(xiāng)的美好生活,再以一個“碎”字打破幻想,一遍又一遍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的想象、誦讀,詞的“完形”也因如此得以保全。
師:誰來讀一讀《長相思》?讀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覺來。注意聽,你聽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覺?[2]
三.以造境還原古詩詞教學意象
古詩詞中以意象為基本元素,通過各種修辭手法,構(gòu)建回味無窮的意蘊,形成了景美、情美、人美[3]。王崧舟老師所執(zhí)教學段多為小學,低學段學生多為即興,脫離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具體情境、心境,很難理解作者通過詞句中的意象所表達的獨特情感,而古詩詞教學重點在于體驗詩情。故此對于古詩詞中的意象,以舉象造境對其進行還原是古詩詞教學的最好方式。造境是指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出某種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4]。意象是詩詞的寓意之“象”,是通往詩人心中的路,要通過這些象見到一種詩的境界,王崧舟老師的課堂就是不斷點化學生通過想象將意象還原成畫面、場景、還原成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圖景,想象的目的在于強化學生的感受,學生通過老師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去觀察、觸摸、感悟古詩詞中獨有的豐富印象與美感,對古詩詞進行審美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如《長相思》一課中,王老師為了讓學生體會“故園”的具象,不斷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通過想象還原納蘭性德心心念念的故園具象,讓學生回到“故園”,讓學生漸漸理解納蘭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主題。再如講授《楓橋夜泊》時,為了讓學生體悟出張繼的愁緒,王崧舟老師讓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通過“月落”“烏蹄”“江楓”“漁火”來體味詩人的“愁緒”,這樣回環(huán)往復就是為了創(chuàng)設(shè)一個個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詩人內(nèi)心。
四.以共感激發(fā)古詩詞教學魅力
王崧舟老師注重建立學生與古詩詞之間情感的融合,其古詩詞教學理念“潛心涵泳得其意”,強調(diào)的便是古詩詞共感教學,當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了情緒的共通之時,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在微妙間得以全然激發(fā)。這里的共感超越意象,是在意象營造的氛圍中上升層次,通過營造的意象了悟其背后所承載著的作者的獨特感受。王崧舟老師通過配樂朗讀,以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時而低沉、時而幸福、時而激昂,用這充滿魔力的聲音緊緊抓著學生的心,將學生的思維完全代入到古詩詞自身所營造的氛圍之中,當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調(diào)動之時,自然能夠體味到詩中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情懷,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在《長相思》一課中,課尾王老師對“輕離別”還是“重離別”的叩問讓學生去感受詞人不得不別,萬般無奈的情感。王崧舟老師以納蘭性德《菩薩蠻》中名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質(zhì)問學生納蘭真的毫不在意離別嗎?在離別面前真的能做到毫無波瀾嗎?而這一問題更加深了學生對納蘭性德內(nèi)心深處探問。然后通過角色扮演分別讓學生以納蘭性德妻子、兒子、父親、兄長的身份質(zhì)問納蘭性德為什么輕別離,再讀《長相思》,通過對“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讀悟,讓學生體會詞人并非輕別離,而是何等重別離,但卻因為身上的責任不得不離,不得不別!而這一切都化在《長相思》中,也融在學生心中。
教師當以慈悲為懷是王崧舟老師一貫的教學理念,用教師去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強大的力量,讓學生在課堂中覺悟,提升。王崧舟老師的古詩詞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盡最大能力去呵護學生的靈性。主要手段是讓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意境、置身于古詩詞營造的意境中感知詩意,讓古詩詞以最完整的言語方式存活,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再次回歸誦讀,引導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共鳴,最終落點永遠指向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其教學形成一個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傊?,王崧舟老師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堪稱精致的“藝術(shù)品”,他將詩意語文融入課堂,融入孩子們的心中,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的“種子”,將古詩詞教學當做文化的傳承和浸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2]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8.
[3]陳新璋.詩詞鑒賞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4]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