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改變以往教師講解步驟、學生模仿為主的傳統(tǒng)英語口語教學方法,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引入大英口語課程教學中,旨在形成“語音教學+專業(yè)知識教學+口語教學”有機融合的模式,為學生架構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平臺,最終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得以培養(yǎng)。該大學英語口語課程行動導向教學法,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等方式論證了其有效性,學生專業(yè)基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自主獲取知識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增強,綜合能力也得以良好形成。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行動導向;教學法
【作者簡介】史艷云(1982.04-),女,漢族,山西陽泉人,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一、何為行動導向教學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的也是當今世界比較先進的一種教學理念,最初在德國到了理解和應用。 “行動導向”,其實就是將認知過程與項目活動結合在一起,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要求學生通過獨立的“獲取信息、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在“腦、心、手”共同行動的實踐中熟知并掌握專業(yè)能力,學習并掌握專業(yè)知識,構架起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當然,其目標往往是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yǎng)其興趣,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自主學習。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尤其是英語口語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 “輸入式”法,教師通過自己演示或講解要點,學生模仿,學生被動地適應教師,只學會基本的英語日常用語,英語口語教學與專業(yè)學習嚴重脫節(jié),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也無從談起。教師單向的、同一模式的教學方式,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口語課程教學的實踐
行為導向教學法,它的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行為方式,包括相關信息涉獵,規(guī)劃制訂,決定作出,計劃實施,過程控制,測評結果等環(huán)節(jié)。相關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所教授課程的類型以及該課程的目標來選擇相應的適合的教學方法。筆者作為從事多年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根據(jù)大學英語口語的目標要求嘗試采取以下行為導向教學方法:
1.形象教學法。該方法指的是運用生動的甚至是比喻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有效地掌握英語語音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將英文的發(fā)音與氣球充氣后的爆破-返回自然呼吸這一過程進行聯(lián)系和比喻。即使用“氣球充氣爆破原理”和“回家原理”教會學生如何可以使發(fā)音更加圓潤飽滿,并且自然得體。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步驟:第一,熱身準備:教師以提問的方式收集學生可能碰到的如吞音、漏音或發(fā)音不準等問題,給予英語標準語音發(fā)音方法的幫助與指導;第二,明確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獨立完成編寫含有發(fā)音問題的情景對話資料,并明確活動要求與規(guī)則。第三,任務實施: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英語情景對話書面資料,然后進行英語情景對話演練,要求學生特別關注發(fā)音方法。第四,成果展示:各小組遞交一份英語情景對話書面資料,并進行匯報表演。第五,共同評價:各小組進行自評和他評,同時教師也給予評價。第六,交流學習: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英語口語發(fā)音方法的收獲,檢查活動規(guī)則的執(zhí)行情況,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等等。第七,教師總結:對英語情景對話進行總體評價說明。
這種形象教學法采用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動,學生能夠較快地接受這種英語發(fā)音的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與熱情,英語口語學習的自信心也會明顯增強。以任務導向的形象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自主和互助式學習,鍛煉了團隊合作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自評互評以及動態(tài)的測評方式,有利于相互學習,促進學生不斷地成長與發(fā)展。
2.案例教學法。該方法在很多課程中得到了比較充分地運用。該方法就是通過相關案例的提出,分析和解析來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首先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其編制某一個英語情景對話,然后引導參與的學生進行深度地思考,從而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地激發(fā)。案例教學法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驟:第一,任務的提出。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對指定情景進行思考;第二,對話的設計。分組討論,編對話;第三,組與組之間交流;第四,教師對各組的完成情況提出建議;第五;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用多種表達方法來表達一個情景的情況很常見。所有的參與者都要利用自己所學知識,群策群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備筆記本,上課做好筆記,這樣才能夠做到眼腦和手心的并用。最終,學生將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參與相關教學內容的編寫,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價值也會得到相應的肯定。另外,在組與組之間的學生交流中,學生對問題的洞察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3.“三位一體”教學法。該教學方法其實就是形成“語音教學+專業(yè)知識教學+口語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從而構建起培養(yǎng)學生口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平臺。筆者在大學英語口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依托,學生分組組隊為形式,進行不同場景下的角色扮演。而恰好在完成相應的角色扮演任務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職業(yè)英語能力得以鍛煉和培養(yǎng)。該教學法會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實施:
(1)項目的確定:
項目名稱:如何與飛機上故意刁難的顧客溝通。
(2)任務設計:學生自愿分組組隊,對項目需要的資料進行搜集,由學生自行確定項目負責人,并對所給的英語情景進行對話設計,同時應該對角色進行分派,并制訂任務的進度。
(3)決定做出:對指定的項目英文計劃書進行討論,最終將確定相應情景,運作步驟以及規(guī)則并要以書面的形式進行記錄。
(4)項目實施和檢查:教師首先要確認,學生是否可以完全獨立的完成該項任務,對機上糾紛情景進行模擬,組員對工作過程進行實施。最后,學生需要根據(jù)提前擬定的評價準則,交叉檢查任務完成情況。
(5)項目評測。這種測評應該由師生共同完成。對于不合格的學生,需要要求其重新學習并訓練該任務。
這種教學法,以布置項目的形式,依托實際情景,通過角色的扮演對工作模塊進行訓練,可以把口語和專業(yè)有效地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通過項目的實施,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也體驗到工作所帶來的樂趣。
三、問卷調查
1.設計問卷。筆者目的在于通過問卷,對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實際實施情況進行了解,旨在對教學進行適當且必要的調整,以期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此調查對象為中國民航大學2020級兩個班學生,接受調查82人,有效問卷71份。
英語口語課程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分為4個部分共有27個問題,包括學生語音現(xiàn)狀,語音學習認知,學習方法,行動導向過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效果與主要困難,以及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式的評價等。
2.歸納問卷情況。
(1)英語語音學習現(xiàn)狀。在所收到的有效問卷中,有81%的學生認為,英語語音在口語教學中重要。然而,出乎筆者意料的是,只有不到14%的學生在初中或高中接受過語音教學,甚至有25%的學生盡然完全沒有接觸過語音知識。
(2)英語語音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學生掌握英語語音發(fā)音的基本原理即“氣球充氣爆破原理”和“回家原理”分別占78%和69%,約1/3的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連讀、語調等口語發(fā)音知識。
3.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認可度。在所收到的有效問卷中,有94%的學生非常認可這種依托情景的教學方式;有74%的學生喜歡以學生分組的方式準備口語素材并對對話進行練習;更有96%的學生喜歡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愿意參與考核的占67%;有83%的學生認為,師生共同考核方法很好。
4.對大學英語口語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在所接收的有效問卷中,91%的學生表示,對該類課程非常該興趣,令筆者欣慰的是,超過一半(69%)對學生表示,非常滿意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5. 大學英語口語課程中的收獲季困難。在所接收的有效問卷中,70%的學生認為,其英語說的比以前更加流利了;49%的學生認為,其團隊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更有57%的學生說起英語口語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英語口語學習的主要困難是:找不到練習伙伴(22%),不習慣自己找材料(41%),發(fā)音不好、不好意思開口(51%)等。
6.對英語口語課程教學的建議。學生對大學英語口語課程非常感興趣,滿意度也很高,大部分學生建議可以增加課程中項目數(shù)量,如此能得到更好地鍛煉。同時建議,教師所布置的項目最好能跟學生的專業(yè)緊密相關,這樣學生的參與熱度會更好,也會更有助于未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
四、體會
大學英語口語課程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踐效果是不錯的,但只是一個嘗試,須在教學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探索與提升。筆者有如下幾方面體會:
1.改革教學方法,教學生學會學習。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主動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在問卷調查中,學生認為英語語音學習重要的占81%,然而在初高中接受過英語語音訓練的人數(shù)太少,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語音學習完全沒有接觸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更應該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快更有效的掌握英語發(fā)音基本方法。
2.整合教學資源,注重能力培養(yǎng)。當下的很多英語口語課程,教材偏學科,學生只學會一些基本的英語日常用語,沒有將英語口語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有機統(tǒng)一起來。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教師講授,學生模仿,忽視了學習知識與工作具體情境的聯(lián)系,也難以實現(xiàn)學生職業(yè)能力和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趙志群博士指出,工學結合的課程內涵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xiàn)學習”。 為此,首先要重視專業(yè)英語口語課程教材的開發(fā),以專業(yè)工作要求對應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建立工學結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
3.實施動態(tài)考核,激發(fā)學習潛能。在英語口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作者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把不同類型的學生分配在一個小組,以團隊的形式來學習,形成優(yōu)勢互補。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不同的尺度考核學生,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建立自信,形成了“比、學、趕、幫”的良性循環(huán)。
總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可以對學生的縱隔能力進行有效的促進和培養(yǎng)。同時,也要求教師對自己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教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道路的引導者。應該把課堂留給學生,這就是所謂“在課堂上流汗的不應該是教師,而應該是學生”至理名言的內涵 。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福爾克曼,姜大源.在學習中流汗的不應該是教師,而應該是學生——為《小學自然數(shù)學》雜志而作[J].小學自然教學,1993(2): 12-13,2.
[4]趙志群.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