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其實袁隆平這個名字,無需加任何頭銜,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識他——“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緣,在課本上,在飯桌上,在人間里。”他是我們端起飯碗后很容易想起的人,是讓幾乎所有人都由衷服氣、敬重的人,是讓我們覺得這世界安全、親切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國民偶像”。
一個俯身撲在稻田里的身影,張開雙手,擁抱著如尼亞加拉大瀑布般的稻穗,一副如同黑釉般透亮的臉孔,那犀利的眼神,依然透徹著內心的明亮。這副面孔、這個形象,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傳播率最高的中國形象之一。
教科書這樣介紹袁隆平:“他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了杰出貢獻?!?/p>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從西南農學院(現(xiàn)西南大學)畢業(yè)后開始在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糧食大規(guī)模減產,在農村,每到飯點,生產隊便用一口大鍋煮七八十人吃的菜:先放一小杯油刷一下鍋底,再把紅薯藤老莖稈煮在鍋里。大家因為吃不飽雙腳松軟無力。有農民走到袁隆平面前,誠懇地說:“老師,你是搞科研的,如果能培育一個畝產800斤、1000斤的新品種,那該多好!”于是他立志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結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種。1972年,雜交稻正式被列為中國科研重點項目。次年,袁隆平團隊培育三系雜交水稻成功,將產量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此后,又先后培育出了多個不同的雜交品種,包括最有名氣的“超級雜交水稻”。
到2003年時,全球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2007年,國內的水稻產量達到5億噸。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除了在雜交水稻方面的貢獻之外,他也是最受年輕網(wǎng)友喜愛的老人。網(wǎng)友們曾給90歲的袁隆平一個稱呼:“90后梗王”。他身上有很多“?!?,比如,進京領獎前夕,接受采訪時問“我han不handsome”。工作之余他喜歡打麻將,早年間打麻將誰輸了誰就鉆桌子,每次袁隆平輸了都照做。
他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比試合適,就買上一大堆,回來給助手們每人一件。每年冬天,他都要親自去三亞基地,只要在水稻生長期,就一定每天親自下田。80歲后,他戒掉了吸煙的習慣,“保養(yǎng)身體,是為了每天下田”。
對他而言,下田勞作是頭等大事。有一次,一個欄目為他拍了一個紀錄片。記者采訪時,問他的觀感如何。袁隆平淡淡地說:“我沒看,也不是太想看,看那個太耗費時間,我大部分時間要到田里去?!痹谏缃幻襟w上,流傳著很多有關袁隆平的善意調侃:“只有袁爺爺可以說我胖,畢竟我真吃他家大米了?!睙o論是經(jīng)歷過饑餓的一代人,還是吃得飽穿得暖的一代人,甚或是出生在網(wǎng)絡時代的“新新人類”,對袁隆平的喜愛都源于同一個基礎——他培育的雜交水稻不僅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還給全世界遭受饑餓的地方帶來生的希望。
在袁隆平之前,中國的饑餓問題從未被徹底解決?!俺嗟厍Ю?,餓殍遍野”這樣的記錄,從堯舜時代到清朝,一共有113次。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說:中國人口眾多,歷代政府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然而數(shù)十年后,中國人宣告,以占世界不足9%的土地,養(yǎng)活21%的人口,改變的背后,就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傾注畢生心血的研究與實踐。
袁隆平曾有三個與水稻相關的夢想:第一是水稻畝產超過1000斤,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第二是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饑荒做出貢獻;第三是希望在我國的鹽堿地上種出高產水稻。
這三個夢想均已實現(xiàn)。如今斯人已去,風范長存,他留給人類豐產的希望,也留下了永不止步的信念。
資料來源:《南風窗》《環(huán)球人物》、Vista看天下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