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yè)大學 李舒揚,吳展藝,蘇布道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高效的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人們擴散思維、展開思維,將大腦中的思維具象化,通過線條、關鍵字、顏色、符號等方式最終應用于思考、記憶、學習。善用思維導圖可以發(fā)展使用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求知欲、聯(lián)想記憶力等,具有高度的可實踐性。
如今,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率的思維工具已經成為廣大學生的思考輔助工具。制作思維導圖有利于構建知識框架、集中學生注意力、發(fā)散學生思維、強化學生記憶等。思維導圖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與應用,自由發(fā)散聯(lián)想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系統(tǒng)學習。如今,思維導圖已經深入各個領域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日語單詞學習而言,日語詞匯內容雜亂、數量多且基礎詞匯覆蓋率低,作為黏著語有接續(xù)復雜的特點,是學習中的重難點之一。隨著年級的增長與詞匯量的增加,持續(xù)死記硬背的老辦法會使學習興趣、效率降低,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加之,由于高校教學改革、學生通識教育和雙學位、輔修專業(yè)學習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學校面臨課時大幅減少、學生班容量增加等諸多教學困難(修剛,2011),在這種教學改革的背景以及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復合型日語人才的時代要求下,自主學習、自主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尤為重要,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等充實課內外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也是必然之選。
經過前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55.56%的人認為單詞在日語學習中很重要,單詞記憶占日語學習時間和精力的比例大概在一半以上。有77.14%的人主要用單詞表記憶單詞,其次是通過課文理解記憶單詞和使用單詞APP,且根據填寫者反饋,單詞APP雖具有詞書豐富,記憶形式多樣、便捷等優(yōu)點,但分類性較差,釋義準確度、趣味性低,容易忘記,并不能找到和學校使用教材匹配的所有詞書,與教學課程貼合度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在記憶單詞的基礎上,將輸入轉化為輸出,從而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是日語學習者的普遍追求,也是語言工具性的實用途徑。傳統(tǒng)的單詞記憶方法顯然普遍缺乏效率,不僅讓學習者難以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轉化輸出,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提不起積極性,還會導致學習者難以增加詞匯量、單詞基礎知識不牢固的情況。
思維導圖具有形象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新舊知識相聯(lián)系、發(fā)揮制作者主體地位等種種特點,經過合理利用,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是對傳統(tǒng)單詞記憶方法的有效補充。以下將從可視化理論、記憶的加工層次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三個方面簡述思維導圖單詞記憶法的理論支撐。
知識可視化是指應用視覺表征手段促進群體知識的傳播和創(chuàng)新,其實質是將人們的個體知識(認知知識制品)以圖解的方式表示出來,形成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識外在表現(xiàn)形式(物理知識制品),從而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chuàng)新。從知識可視化和教育技術的目的來看,兩者是相當一致的(趙國慶,2005)。
思維導圖通過文字、線條和圖案的組合,將大量知識點內容進行梳理、歸類,以色彩輔助突出重點,可以有效地縮減大腦分辨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識所需的時間,對關鍵信息加深記憶,其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與大腦的工作原理相符,可以使右腦功能得到激發(fā),以此來補充文字和其他形式。心理學研究也表示,在記憶過程中越多地用不同的感官,越能輕松長久地記住記憶內容。
根據電子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結合人腦處理信息的特點,加涅(Robert Mills Gagne)提出了信息三級加工理論,即感覺登記、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學習詞匯的最終目標是使用詞匯進行交流,這需要將詞匯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短時記憶的信息得以保持并轉入長時記憶系統(tǒng),必須經過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編碼等過程。
在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中,要求學習者檢索自己頭腦中存在的單詞,對它們的重要程度、熟悉程度進行排列,同時因為思維導圖可以以紙質或電子信息的形式保存下來,在不斷繼續(xù)的學習進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不斷對導圖進行補充和刪減,在清晰的知識框架中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運用知識導圖能夠把單詞的記憶放在不斷“溫故知新”的過程中。此外,當個體對這些信息所加工的次數越多、越深入,這些信息便越能持久地保持在認知結構中。除了重復記憶,思維導圖的多種構建思路也可以做到對信息的精細加工與組織編碼。比如,從日語單詞的詞源、構詞法、詞義等角度切入,將一個單詞放入不同的知識結構網絡中,揭露詞匯的規(guī)律和特點,從而建立更多聯(lián)系,高效記憶。
建構主義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按照該理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發(fā)揮著主體作用,他們主動接收外部信息,能夠依照自己的習慣、喜好和經驗對知識進行整理后構建新的知識以便提?。ê慰丝梗?002)。所謂學習的主體就是日語學習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
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日語單詞的記憶時,學習者可以自己制作思維導圖,在課堂內外應用于預習、復習全過程,提升課堂的參與度,進而增強學習熱情,也可以團體協(xié)作,同學之間相互提出意見,請老師進行指導。自主制作導圖可擴充自身的詞匯儲備量,既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學習能力,還可以顯著地提升學習效果。
在制作導圖時,制作者有意識地加入自己能聯(lián)想到的、有興趣的單詞,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探索欲望,增強學習趣味性。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是提高記憶效率的關鍵,從心理學上說,在欲望和興趣的氣氛中學習,能充分調動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使其暗中支配意識,誘導學習者充分發(fā)揮無意識記憶潛能,大大提高記憶效率。
雖然制作單詞思維導圖主觀性極強,但還是可以從科學的角度總結出一些普遍適用的方法,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用思維導圖歸類文字信息的過程中,適當地加入圖畫來理解記憶,可以避免重復書寫單詞的枯燥和乏味,增強趣味性,促進多層級記憶,然而這樣的制作過程必然要花費一定時間,可以使用簡筆畫,通過不同的顏色來表達豐富的含義,以降低制作時間成本。
中國人學習日語有著語言上明顯的優(yōu)勢,那就是漢字,很多日語單詞本身就具備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再加上日語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一個事物可能對應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單詞。因此,學習單詞時可以從單個和語詞或者漢字詞出發(fā),尋找它們對應的其他類型詞匯的不同讀法,從而由一個詞背一組詞。
在制作思維導圖時,還可以從音、字的角度出發(fā),如將語音相近或相反的單詞歸納在一起,例如,同音異義詞“葉う”和“適う”,前者是實現(xiàn)的意思,后者是合乎、適合的意思。也可以將字形一樣的單詞歸納在一起,如同形異義詞“作物”可以讀作“さくぶつ”,也可以讀作“さくもつ”,前者表示文學藝術方面的作品,后者則是作物的意思。
前面提到,記憶單詞是為了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達到交流的目的,孤立地記憶單詞容易很忘記,在知識輸出時回憶不起來,這是因為大腦有前攝干擾和倒攝干擾,前攝干擾是由過去學過的類似的材料引起的,即先前的學習和記憶的內容對后繼學習和記憶的內容引起的干擾。倒攝干擾是在剛學過一種材料之后又學習類似的材料而引起的,即后繼學習和記憶的內容對先前學習和記憶的內容引起的干擾(黃梅紅,2011)。
為應對這種情況,在運用群化法制作單詞思維導圖時,要盡量去想一個特定情境下所能關聯(lián)到的所有單詞,從而有效地歸納零散單詞,提高詞匯運用水平。
由于本論文的局限性,主要針對接受課程的日語學生提出實踐建議。
在接觸新的章節(jié)時,將對新出單詞的調查與以前所學到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和梳理形成簡單的單詞導圖,同時記錄下存疑點,上課時重點聽取相應部分,向專業(yè)課教師提出問題。
利用思維導圖重新整理知識,并對所學的內容查缺補漏,完善自己對知識的把握,把舊知與新知一起復習鞏固,并在繪制完思維導圖后進行宏觀上的反思,完善制作思維導圖的思路方法。
同學之間組成互助小組,既能相互激勵,又能為彼此的所學知識提供補充和建議,為對方制作的思維導圖“打分”。
教材的課程學習內容每一課必定有其主題,分配有不同的語言功能項目和相關教學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以話題為中心整合單詞和用法,從而夯實課內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綜上所述,從理論研究驗證和前期問卷調查中可以得出,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的記憶與學習工具能有效幫助日語學習者走出“背得慢、忘得快、不會用”的困境。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或手繪,從單詞的詞源、讀音、字形等多方面分類整理思維導圖,將零散的單詞有規(guī)律地聯(lián)系在一起,提高記憶效率。還可以運用不同的色彩、圖案,與其他學習者分享互鑒,增添學習樂趣,將思維導圖的單詞記憶法運用到預習、課上、復習等各學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