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形成、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都十分重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時,應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入手,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能型人才。從語文教育來看,語文教材中的語句、文章、詩歌等等都充分體現(xiàn)出了文學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進行語文詩歌教學時,應將其和美育進行結(jié)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品讀詩歌的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本文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實踐研究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美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詩歌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十分常見,我國古代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都會用其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大部分古代詩歌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學生在朗讀詩歌時,能了解到作者的經(jīng)歷、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還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教師在教學時應探討詩歌中與美育相關的內(nèi)容,帶領學生品讀古代詩歌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1小學語文詩歌中蘊含的美學特點
1.1詩歌具有韻律美
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會有一定的韻律,人們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還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詩歌中的韻律美不僅體現(xiàn)在其節(jié)奏上,還體現(xiàn)在押韻、對仗等手法上,人們在朗讀詩歌時,就會有分明的節(jié)奏[1]。比如:在學習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詩歌時,文中“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細流”節(jié)奏比較生動、活潑,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作者自由、歡樂的感覺。
1.2詩歌具有意境美
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會運用大量的筆墨渲染當時的意境,將自己內(nèi)心的想象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人們在閱讀詩歌時,通過感受語言文字間流露的情感,以及描繪的場景能充分想象得到作者表達的意境。
1.3詩歌具有情感美
情感是詩歌的核心以及靈魂,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到語言文字中,總而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魅力。讀者在閱讀時,能通過枯燥的文字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深入品讀后還會引起作者的共鳴。比如:在品讀《長相思》這首詞時,詩中寫到“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苦,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之情。
2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有效策略
2.1深入分析古詩內(nèi)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古詩的學習既包括詩歌朗讀、背誦、翻譯等,還包括情感分析、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等等,教師在進行故事教學時,為了將美育滲透進去,應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古詩內(nèi)涵,只有學生對古詩進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學美。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時,該應根據(jù)不同古詩的教學制定合理的目標,從而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2]。比如:在學習《古朗月行》這首古詩時,這首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象。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首古詩時,應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按照作者的描述想象月亮的神奇,從而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教學內(nèi)容制定不同教學目標。對于這首古詩來說,教師應讓學生學會書寫古詩中漢字、能背誦并翻譯古詩。
2.2加強朗讀吟誦古詩的頻率,感悟詩中的韻律美以及情感美
古詩的學習離不開大量的讀,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還能感悟作者的情感,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幫助。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開展多樣的朗讀活動,在朗讀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3]。比如:在學習鄭燮 的《竹石》這首古詩時,此詩是一首詠物詩,表現(xiàn)描寫了竹子頑強、執(zhí)著的品質(zhì),背后卻在寫人,利用竹子描寫作者正直、堅強不屈的性格,將作者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風骨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讀出詩中隱藏的情感,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大量朗讀,通過不斷品讀“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兩句話,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2.3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詩歌的美
學生在學習詩歌時,通常都是以教師的口頭講解為主,對于詩歌中描寫的食物、風景來說,學生只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了解,由此一來,不僅降低了詩歌留給學生的印象,還會使詩歌學習更加枯燥,不利于小學詩歌學習的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講解詩歌,既能為學生播放歌曲渲染氣氛,也能為學生播放圖片以及視頻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詩歌的美[4]。比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這首古詩詞時,多數(shù)學生在朗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兩句時,難以想象出滄海的氣勢,此時教師既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出此時的場景,學生觀看之后,其能體會到作者筆下滄海氣勢雄渾的特點,還能感受到作者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此詩的基調(diào)以蒼涼感慨為主,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之一。
2.4鼓勵學生進行詩歌編寫、改寫、續(xù)寫、擴寫,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心,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都十分豐富,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美育時,應提高對詩歌編寫、改寫、續(xù)寫、擴寫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進行審美創(chuàng)作。
比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詩中描繪了西湖晴雨時不同的姿態(tài),體現(xiàn)了西湖的美好風光,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描繪的景象美,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擴寫,將此首古詩寫成小短文,學生既能深入品讀古詩的美,還能根據(jù)自己的聯(lián)想創(chuàng)作美。
結(jié)語
綜上所述,詩歌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常見,不同題材的詩歌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帶領學生品讀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既能讓學生意識到詩歌的魅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志英. 略論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 新課程研究:下旬, 2018(1):2.
[2]高倩.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與融合研究[J].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1(3):2.
[3]譚鴻勝. 關于加強小學語文詩歌美育教學的實踐研究[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7, 000(035):179.
[4]嚴麗仙. 美輪美奐話美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J]. 新課程, 2019(4):241-241.
作者簡介:姓名:喬蘭,性別:女,出生年月日:1984.11.13,貫籍:黑龍江肇州縣,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 :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