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
摘要:低音提琴在管弦樂隊的和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演奏的效果會對樂隊作品表達產生直接影響。本文筆者先對低音提琴樂器進行概述,然后介紹低音提琴的發(fā)展歷程,接著分析低音提琴的特性,最后闡述低音提琴樂器的幾種演奏技巧。
關鍵詞:低音提琴? 特性?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3-0026-04
低音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在西方四弦音樂中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也被認為是現代交響樂隊中最深沉的低聲部。管弦樂隊強有力的低音能很好地平衡音響,因此它是現代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實際的演奏中,如果低音提琴的表現不理想,會對整個作品的表達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探究低音提琴的特性及其演奏技巧,對于管弦樂隊的表演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低音提琴樂器概述
低音提琴最初在中世紀出現,由古提琴演變而來,琴弦的材料一般是羊腸,由于羊腸在表現低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前期的發(fā)展受到了一些限制。后來有了金屬琴弦,有效提升了低音提琴的音質,突破了羊腸材料的局限,使其具備了更強的表現力。過去的低音提琴有六根琴弦,后來演變?yōu)樗母傧业母淖優(yōu)楹髞淼臉菲餮葑嗵峁┝肆己玫幕A條件。
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個性”,低音提琴也不例外,低音提琴的體積較大,4分之3的琴身一般為180厘米到220厘米,琴弦一般在70厘米左右。弦樂中低音提琴的發(fā)音最低,通常情況下是四根弦,有時候會根據曲目的實際需要多加一根C弦。
二、低音提琴的發(fā)展歷程
18世紀以前,低音提琴因其豐富飽滿的音色而受到許多信徒的青睞。這一時期的低音提琴多在教堂里演奏,是唱詩班的伴奏。教徒們會利用低音提琴制造出來的回音展現自己的信仰崇拜。此外,這時期的低音提琴也用于宮廷演奏,盡管其并不具備獨立演奏的條件,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但仍然得到了當時音樂界人士的肯定。得益于很多音樂人的探索和努力,低音提琴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長河,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現在在很多大型的聲樂表演中往往能夠看到低音提琴的影子,而且除了交響樂以外,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也開始使用低音提琴。
三、低音提琴樂器的特性
(一)低音提琴樂器的特性
低音提琴是四大弦樂中體積最大、琴弦最長、音域最低的一種器樂,它的音色深沉而柔和,在撥弦演奏中流露出來的沉重感是其他弦樂器所沒有的。在弦樂隊中,低音會對和聲產生直接的影響,是演奏的基礎。低音提琴的琴弦與其他弦樂器的琴弦也有一些區(qū)別。通常,低音提琴采用純四度調音法。低音提琴演奏個別獨奏作品時,需要調高大二度。當琴弦的張力增加時,琴弦的靈敏度越高,振動頻率也就越快。
(二)低音提琴樂器的發(fā)音原理
要想保證低音提琴具備較高的音質,就需要在發(fā)音點、弓壓、弓速上多加練習。演奏低音提琴時,演奏者要保持標準姿勢,熟悉按弦、換把、揉弦等這些基本功。只有掌握這些技巧,才能讓低音提琴演奏時達到理想的發(fā)音效果。由于低音提琴聲音低沉,琴弦較粗,把位跨度大,發(fā)音上會有一定的延遲。所以演奏者需要根據這一特性,把握提前量,確保發(fā)出的聲音是在正確的拍點上。
低音提琴是一種弦樂器,它的聲音是由弓毛與琴弦摩擦形成的。演奏者用弓以一定的速度和壓力作用于琴弦,使其發(fā)聲。因此,必須控制運弓速度。振動幅度的改變會導致音量發(fā)生變化。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持弓和運弓的力度,過松可能導致無法發(fā)聲,用力過猛可能導致音色不夠自然。演奏者持琴時,最好能夠正視前方,放松頭部、頸部、雙肩,兩腳與肩同寬,左腳先前,琴內側朝向自己,調整好手臂力量與弓壓的力量,這樣才能使低音提琴演奏出更好的音色。
(三)低音提琴樂器的發(fā)音特點
首先是音量,因為低音提琴以低音著稱,所以很多人會忽視它的聲音,但其實在樂器演奏的過程中,音高的變化會對演奏質量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在演奏之前,需要確定弓的接觸點。當音高變化頻繁時,需要相應地改變把位。發(fā)音點會影響低音提琴的音量,發(fā)音點與琴碼接觸琴弦的距離越遠,低音提琴的聲音越低;其次是音準,與其他弦樂器相比,低音提琴的換把難度高,其體型大,琴弦長。在低把位時,一個把位只能完成一個全音的演奏,所以當用低音提琴獨奏時,需要更加頻繁地換把,這就大大提升了演奏難度,所以左手技巧在換把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音準,因為低音提琴的琴弦較粗,所以拉琴時需要更大的力量。在平時的訓練中,演奏者要注意手型框架和按弦的力度,熟悉演奏低音提琴的技巧,控制好音準;最后是音色,低音提琴的四根弦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色,分別是G弦、D弦、A弦、 E弦, G弦是優(yōu)美的、明朗的,像是“主角”,具有更強的表現力。D弦的聲音相對比較暗淡,更像是“配角”, A弦的聲音是神秘的、低沉的。E弦的聲音是渾厚的、飽滿的,需要充分了解每根弦的特質,在演奏時才能更加自如地表現作品力量。
四、低音提琴樂器的演奏技巧
(一)把握樂曲本身所反映的內涵和情感
演奏低音提琴要求演奏者首先“讀懂曲子”,搞清楚作品的內涵及其要表達的情感。由于每個人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不同的人生經歷會造就不同風格的作品,因此演奏者在演繹作品之前,應該扎實做好功課,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個人經歷和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并將其結合起來,融合自身的體悟,感受和領悟作品的內涵韻味,只有與作者和作品產生共情,才能更好地進行演繹和表達。
(二)低音提琴的演奏動作及其規(guī)范問題
掌握標準演奏動作對演奏低音提琴大有裨益。基本訓練包括持琴姿勢和持弓姿勢,持琴要穩(wěn)而不緊,常見的有站立式和坐奏式,無論是哪種姿勢,都需要將身體和琴融為一體。為了拉出更優(yōu)美的聲音,演奏者需要保持弓的水平和垂直運動與琴弦成直角,這意味著演奏時弓和琴弦必須垂直。但是沒有必要追求過度,因為如果太專注于一部分弓毛,會導致弓子的運行軌跡發(fā)生變化。比如使用法國弓演奏下弓,為了追求直角,手就會向下拉,就會出現弓尖處喪失身體重力,應該稍微轉動背部,借助背部力量換弓。手腕的柔韌性對于低音提琴演奏者來說很重要,還要注意把握度,過分強調手腕動作也會導致演奏生硬。還有左右手的協調與之配合對于發(fā)出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是必不可少的。在重力的作用下,手指自然地落在琴弦上,使低音提琴發(fā)出飽滿圓潤的聲音。按琴弦需要靈活性,過度緊張和用力過猛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如果演奏者的手指起落缺乏靈活度,沒有彈性,重視落指忽視了抬指,過于緊張等,就會導致音不準、滑音等一系列問題。而揉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低音提琴的音色有了豐富的層次變化,低音提琴的揉弦通常依靠的是手臂的力量,手指要加以配合,但在演奏中演奏者常常無法真正感受到手臂的重量。因此,演奏者平常要多加重視,加強對慢速運弓的練習,注意感受手臂重量,同時放松手腕,凹凸、彎曲的手腕動作都不利于呈現優(yōu)質的揉音。
(三)氣息的調整與對多種弓法的熟練掌握
要想利用低音提琴更好地呈現作品的魅力,演奏者需了解音樂的句子,熟悉不同的弓法。演奏前需要充分放松身心,保持肘部自然下垂,放松肘部不僅可以使得肩部肌肉松弛下來,還能有效地將背部的肌肉力量集中在弓弦和摩擦點上面,例如,演奏者可以通過瑜伽冥想調整氣息,達到放松目的。低音提琴的持弓主要有德國弓和法國弓兩種,前者還可以細分為德拉戈奈蒂式和西曼德爾式,一般在德國和奧地利使用范圍較廣,后者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應用更為廣泛,因為法國弓降低了馬尾庫高度,所以更加適合握弓法。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南北方也存在一些差異,南方一般使用法國弓,北方多使用德國弓。掌握不同的持弓和技巧,明確其使用原則,多加練習才能更好地運用。
(四)增強團隊精神和協奏意識
低音提琴在很多情況下充當的是“綠葉”的角色,但并不代表它沒有存在的意義,低音提琴擁有的低沉濃厚的聲音不但極大地提升了樂團的表現力和張力,而且得到了眾多音樂人的認可和喜愛。而低音提琴需要與其他聲部融為一體,增強協奏意識,拍點要準確,尤其是在一些速度較快的曲子里,要做好發(fā)音預備,讓低音提琴成為整個樂隊的和聲支柱,為作品呈現添光加彩。
五、關于低音提琴發(fā)展的思考
(一)善于在傳統(tǒng)音樂中挖掘演奏素材
低音提琴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迄今為止,它不僅廣泛應用于交響樂的演奏中,還在室內樂、民族樂、爵士樂中大放異彩。而低音提琴之所以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同時還能顯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被不同的藝術形式所接納,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演奏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持續(xù)挖掘傳統(tǒng)音樂的優(yōu)質素材,并且將其融入到低音提琴的演奏之中。所以,日后低音提琴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就要積極與傳統(tǒng)音樂形式融合,從中汲取營養(yǎng),打破低音提琴的發(fā)展局限,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可以豐富起來,讓更多人都可以了解和喜愛這種樂器。
(二)持續(xù)輸出優(yōu)質的低音提琴演奏作品
無論哪種藝術形式,檢驗其是否優(yōu)質必不可少的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好的作品。在未來低音提琴的發(fā)展過程中,除了要從傳統(tǒng)音樂形式中吸收營養(yǎng)以外,還應重視原創(chuàng)作品的創(chuàng)作。由于我國現代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較短,起步較晚,這也意味著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想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質的低音提琴演奏作品,一方面可以對現存作品進行改編,找到一些適合低音提琴特性的其他樂器的曲目進行適當的改編,可以為低音提琴演奏提供更多的資料和素材;另一方面,要在充分了解低音提琴特性的基礎上展開創(chuàng)作,低音提琴的音色低沉宏大,在創(chuàng)作時要順應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趨向,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三)利用合適的途徑對低音提琴進行宣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樂器令人目不暇接,對于學習樂器的人來說,大多都是選擇比較熟悉的種類,極少數了解的人可能才會選擇低音提琴,主要原因還是低音提琴的普及率還比較低,鋼琴、吉他、小提琴之所以大眾耳熟能詳,是因為他們在公眾視野中出現的頻率高。因此,要促進低音提琴的發(fā)展,就必須讓更多人知道這種樂器,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愿意學習并且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的作品。比如當前互聯網如此發(fā)展,利用年輕人經常使用的社交平臺就是不錯的途徑,在上面發(fā)布一些關于低音提琴有趣的內容,能夠有效提升低音提琴的曝光率。
(四)將低音提琴引入不同類型的音樂會
低音提琴不僅是在交響樂隊中發(fā)揮作用,在管樂、民族樂和爵士樂等樂隊中也能綻放光芒,因此,要想低音提琴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讓它嘗試不同形式的音樂組合,然后與其他的樂器進行磨合。在西方,音樂劇有著悠久的歷史,緊張的情緒、凝重的氣氛以及悲傷的情緒都需要低音烘托,以此引出動人的情節(jié)。管樂隊的曲目一般具有節(jié)奏鮮明、情緒澎湃、充滿力量的特點,這時候也需要借助低音的力量來支撐節(jié)奏,讓樂隊顯現出浩大的聲勢。低音提琴是一種包容性較高并且靈活度強的一種樂器,可展現詼諧的滑音,也可展現明亮的泛音,對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有較高的適配度。透過音樂會,演奏者不僅能夠更加熟悉低音提琴的演奏方式,體悟其價值,同時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低音提琴。
六、結語
綜上所述,低音提琴以其獨特的音色和強烈的表現力在當前樂隊中的應用愈加廣泛,也逐漸成為了不可替代的部分。隨著人們對低音提琴的關注不斷增加,低音提琴也在獨奏曲中被廣泛應用起來,不少作曲家不僅將低音提琴當作一個伴奏樂器,更將其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譜曲了大量適合低音提琴演奏的曲目。近年來,低音提琴也被納入到我國民族樂隊的演奏中,為作品的詮釋增添了一股強大的低音力量。由此可見,低音提琴已經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低音提琴積極探索演奏的更多可能性,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并喜愛這項樂器。
參考文獻:
[1]劉巖.淺談低音提琴在樂隊中的織體運用[J].音樂創(chuàng)作,2018(02):129-130.
[2]楊昕.對低音提琴演奏中音色的把握技巧分析[J].北方文學,2019(12):1.
[3]劉志斌.淺析低音提琴演奏中音色的把握[J].北方音樂,2017(20).
[4]趙星雯.淺析低音提琴的演奏方法對音色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7(04).
[5]楊景然.低音提琴演奏的音準問題解決探討[J].明日風尚,2016(14):281.
[6]賀倩.新型低音結構手風琴的發(fā)明及應用[J].戲劇之家,2017(04):62-63+75.
[7]王勝先.淺析巴揚自由低音的演奏優(yōu)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91-193.
[8]肖夢穎.少兒手風琴推廣自由低音教學的意義[J].北方音樂,2017(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