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春
(云南省曲靖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云南 曲靖 655000)
自新課程改革工作施行以來,多數(shù)高中語文教師都能夠積極執(zhí)行新的教學理念,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新的生機。然而也難免存在部分教師過分追求新奇的教學內容與豐富的教學方法,所以導致高中語文教學存在泛化現(xiàn)象,對探究學習的隨意安排及教學手段的濫用,違背了新課程教育標準的真正要求,使課堂的教學活動雜亂無章。對此,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剖析泛化現(xiàn)象的本質,將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工作還原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獨立性思維的培育,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工作的影響下,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擁有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對網(wǎng)絡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使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各類教學資源都可引入課堂教學中,而語文教學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來。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承接著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所以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影響著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使學生的文學底蘊更加濃厚,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學是以教材為根本,但教材的內容又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需要融入一些課外資源,使二者達到均衡。但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夠準確地把握課外資源與課內知識的尺度和分寸,將決定著高中語文教學是否出現(xiàn)泛化現(xiàn)象。
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教師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擁有了更多的“新點子”,但這些創(chuàng)新要素是否能夠與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相貼合,則成為語文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由于方法、形式、內容的日益豐富,教師的教學思路也十分活躍,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往往會由于客觀要素的增加而無法“聚焦”,或是對教學方法生拉硬套,或是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雜亂無章,總之許多高中語文課堂的價值取向非常模糊,未能建立起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框架,常會表現(xiàn)為教學方法使用過度或是難以讓新方法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實用性優(yōu)勢來。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學取向的模糊與泛化與其自身的教學理念不清晰有著明確的關系,而教師若未能從自身的原因進行調整,那么很容易存在泛化現(xiàn)象。
在新課程改革工作中,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被提出,為當代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建議。高中語文學科對學生而言屬于母語學科,學生在日常的環(huán)境中可以用漢語交流,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否能夠作用于學生的學習,則需要教師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F(xiàn)代高中語文教師雖然能夠依托于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主體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應用于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時,就會表現(xiàn)為教學方法使用混亂,如一節(jié)課中出現(xiàn)多種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的雜糅讓原本單一的教學工作變得雜亂無序。每一種教學方法實際上都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隨意地應用教學方法而不加以深入的研究,不僅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這是需要語文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多元化的文本解讀來防止教學具有泛化現(xiàn)象,那么教師就應該尊重文本的內容和寫作背景,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還原文本的內容,清晰辨別文本的價值取向,定位文本的情感認知,使之能夠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中,滲透入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學習意識,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知識,對文本解讀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造力。如在《琵琶行》的學習中,白居易以質樸、敘事的特色書寫了一個琵琶女的故事,從琵琶女的故事聯(lián)想到自身的命運。教師在本篇詩歌的教學中,既從“深入”又從“淺出”,既從“琵琶女”的故事談起,又從“詩人”的故事解讀,將文本的含義融合到一處,品讀其中的情味,領悟古代詩歌的語言精粹。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本篇詩歌所講述的故事,又要重點分析本篇詩歌的思想感情,詩人將思想感情聯(lián)系到自身,是“推人及己”的過程,需要教師從多個角度帶領學生剖析文本的深層情感。
教師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都要使教學手段能夠為課堂教學所服務,而且要圍繞教學目標所執(zhí)行,才能使課堂教學工作具有明確的價值。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依賴于教師的教學引導才能收獲知識,有時雖然是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知識,但本質上也是需要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掌握課堂節(jié)奏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為避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手段的泛化現(xiàn)象,教師可以通過層次化的研究教學手段,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依照教學目標選擇方法,從而緩解高中課堂的泛化現(xiàn)象。如在《雨巷》的教學中,本篇現(xiàn)代詩的語言十分優(yōu)美、意味深長,教師如果讓學生直接朗誦本篇詩歌,學生未必能夠準確地抓住詩歌的情感要點,于是教師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名家朗誦的音頻,伴隨著悠長的背景音樂,學生用心感受名家朗讀的技巧與方式,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嘗試朗誦本篇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朗誦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合理地選擇教學手段,而不是為了“創(chuàng)新”應用“創(chuàng)新”,否則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工作中,教師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有時教師也難免會因為主題不明而出現(xiàn)泛化現(xiàn)象,所以教師要格外注重探究學習中的目標化,減少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認知偏差,為學生樹立明確的探究方向。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安排了探究的主題,即魯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表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本篇文章中有許多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先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劉和珍的犧牲向人們證明了她們是勇敢的人,雖然她們還只是一群學生,但她們對祖國的熱愛已經深入骨血,她們甚至可以為了游行而放棄生命。魯迅先生的筆下表達了對“勇士們”的懷念與欽佩,同時也表達了對當局者的不滿。教師在設置探究主題時,可以將主題向本節(jié)課的中心點靠攏,即文章的重點語句,由于篇幅過長、大多以抒情為主,教師可以將探究學習的目標明確化,讓學生的探究直擊重點,對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提出感悟,則可以避免語文探究學習中存在泛化現(xiàn)象。除此之外,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抓住文本內容的重點,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把握方向,依照相應的學習原則,讓學生有方法、有目標地探究知識,則更具有實效。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教師要避免“隨意”的教學,在課前應當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尊重文本內容,尋找文本的特點,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細化,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學習能力得以提升。當代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想有效避免泛化現(xiàn)象,就要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整,才能獲得切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