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芬
(青島包頭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012)
相較于其他版本教材,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更加亮麗,在語用價值與語義內涵上也更為豐富,充分將“三位一體”的閱讀系統(tǒng)展現(xiàn)出來。語文教師運用此教材的課后習題可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準,可使其閱讀習慣從教讀順利過渡到自讀,增加其整體的課外閱讀量。
首先,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的課后練習能將多種語文要素納入其中,具體來說,該類課后習題會將語文習慣、語文方法、語文能力與語文知識融會到同一題目中,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了解與理解。運用此類題目不僅能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效果,其內部蘊含的學習方法也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比如,為增強學生詞匯,部編教材的課后練習形式大多為“記一記、讀一讀”,在開展《小蝌蚪找媽媽》的課后練習時,其推出了與之相關的重點詞匯,即袋鼠、袋子、口袋與腦袋等,由于其發(fā)音類型相近,利用讀與記可迅速進行記憶,并增加學生詞匯量。
其次,部編教材的課后練習在設計上始終秉承著梯度原則,其練習題的順序多為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等,在開設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依照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與身心發(fā)展特點為其量身定制課后習題,既保證其閱讀興趣,又符合新課標要求與教學規(guī)律。
最后,由于部編教材的設計較貼合實際生活,其課后練習也帶有較強的生活性,貼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并緊密聯(lián)系其生活實際。一般來講,部編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適應生活、體驗生活并熱愛生活,其設計的內容會更加生動、接地氣,也便于學生的表達。因此,設計語文課后練習的主要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也要重視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方面,利用部編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可讓學生的課前預習變得更有針對性,隨著課程教育改革,課前預習已變得愈發(fā)重要,學生可對每篇文章建立自己的直觀印象,無論是哪種學科都需要科學的課前預習。開展課前預習能為新課的學習掃除障礙,而最有效的課前預習即是練習課后習題。學生在完成某篇文章的閱讀后,進行課后習題的練習,若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可翻回原課本或做出標記等待教師解答,該訓練方式會使其語文的學習更有針對性,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習效果都會更加理想。
另一方面,利用課后練習還能完善教師的教學目標,在開展教學活動前為實現(xiàn)某項教學要求,教師應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其帶有導向性、定向性與指向性作用。設置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需仔細考量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新課標要求,在融合期間需保證知識的全面性與精準度,避免亂延伸、亂指導、亂解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由于語文教材本身充滿著想象力、詩意與激情,在教授過程中不但要保留此項特質,還需帶給學生更多價值量較高的知識,依照部編教材中課后練習的方向教師可找到知識脈絡,高效利用課后練習可使教學難點更突出、教學方向更明確、教學目標更清晰。
此外,借助課后練習還能使教學活動的設計變得更有方向感,通常來講,每篇文章后面的課后習題都代表著教學的重難點與目標,而科學、優(yōu)質、完整的課堂設計較為復雜,其蘊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與教學評價需保持一致,課后練習可滿足該項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只需緊緊把控課后練習,巧妙厘清其與教學間的關系,不但能使語文課堂變得更為高效,還能增強其教授內容的精彩度,提升課堂效率,小學語文課堂運用課后練習極有必要。
利用部編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可指導小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由于預習效果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師生都需加大重視力度。傳統(tǒng)形式的預習存有些許局限,教師更注重預習形式,學生只需在課本中標準生僻字詞并通讀一遍原文即可,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愈發(fā)深入,對課前預習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借助課后練習可使預習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
在進行正式教學前,學生應向教師展示預習成果,將其預習感悟當成教學鋪墊,并利用相應的教學情境教授該篇文章。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與課前問題時應依照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新課程要求,既幫助其掌握更多語文知識,又逐步改善其語文素養(yǎng)。
由于部編教材課后練習的內容較豐富,其題目中不但蘊含較基礎的生僻字詞學習,還帶有較多延展性內容,如思考類題目。教師在實際傳授的過程中可將此項內容納入教學設計,提升課堂趣味性,在吸引學生目光的基礎上改善教學效果。
具體來說,當教師在教授《秋天的雨》時,其課后習題包含生僻字詞、朗讀并背誦課文、秋天雨的描寫角度、優(yōu)秀語句摘抄、暢想秋天等內容,其對學生的各項能力提出了對應性要求,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課堂時可遵照其思路,將整篇文章的教學分成四部分,讓學生完成閱讀、認知、聯(lián)想、思考四個階段,借助遞進式呈現(xiàn)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在完成預習提問后教師可進入正式教學,學生需再度通讀該篇文章,利用設計好的幾組問題加強其思考,比如,對秋天雨的感受或春季、夏季雨的模樣等,通過思考增加其對文章的認知。在教師完成閱讀后學生應思考秋天雨的描寫角度,與自身感受相對比的同時找出兩種感受的不同。此后,教師需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并借助其對作者的了解來談秋雨給作者帶去的感受,在學完該篇文章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己的收獲與感受,繼而完成課文背誦。
依照課后練習的展現(xiàn)順序,教師應逐漸完善自身的教學思路,設計出更加完整、合理、科學的語文課堂,不僅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還要引發(fā)其思考,幫助其積累更多優(yōu)質的寫作、閱讀素材。
部編教材的另一項特色為其內部蘊含多種可操作的活動,教師可在課后練習中設置多項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實踐活動,通過巧妙的設計與安排,語文實踐活動會變得更有聲色。在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既要吸納多類教學資源,為學生增添不同樣式的學習渠道,還要利用活動效果開闊其視野,增加其對語文科目的素養(yǎng)與興趣。
比如,在《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練習中,其中一題的題目為分角色通讀課文,合理掌控不同角色的感覺與語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該問題放置到課堂上,由于小學生對此類活動的興趣較大,教師可適當增加表演時間,提升其學習熱情。在分配角色前,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找出每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只有當學生回答準確時才能朗讀該角色,此方式可指導其更為深入地了解課文。此外,以小組為單位,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角色表演”作業(yè),其可排練與該文章名字相同的小品劇,并定期登臺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其對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為精準,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還會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運用課后習題中要求的故事表演法有助于學生掌握故事的精髓與內在。
在《盤古開天地》的課后練習中還設置一道開放性問題,即尋找與其相關的神話故事,學生在課后應仔細搜尋此類故事,此問題對其知識儲備有著較高要求,在次日課堂上每名學生都需分享自己找到的神話故事。教師也可以此為題設置實踐活動,學生需挖掘與收集相應神話資料,在了解與掌握了各類歷史傳說后,其會逐漸形成文化自信,增加文化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相較于普通教材,部編教材正逐步加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比重,其不僅帶有文化典故與古詩詞,還借助一整個單元的文言文來介紹傳統(tǒng)文化,有效提升了小學生的文化底蘊與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為寫作與閱讀,其不但影響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會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起到較大作用,基于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若教師在課堂上單純教授理論知識,極易降低其學習興趣,而部編教材則考慮到該項因素,在讀寫練習的比例上有所調整并適度加強。為增強小學生的讀寫熱情,部編教材為其提供了獨特的寫作練習與多種朗讀方式,不僅有分角色或帶有感情朗讀課文,還有常見的通讀全文及要求其用自身語言描述課文內容等形式。
綜上所述,部編教材課后練習擁有較豐富的知識內容,教師應充分挖掘其特點,并借助多類教學資源找到其真正價值,在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與預習習慣,改善課堂效率,增進教授效果,優(yōu)化語文課程中的多方面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