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詠梅
(梧州市第一中學,廣西 梧州 543002)
閱讀是從外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時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量信息的出現,要求學生不僅要能夠高效開展閱讀活動,同時要及時做好信息的篩選整合,從閱讀中獲得多元化發(fā)展。但初中語文教學推進中,很多學生存在閱讀意識不強,良好閱讀習慣沒有養(yǎng)成,閱讀內化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針對性指導,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獲得全面發(fā)展。
閱讀本身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對材料進行多次反復嘗試,這其中既有內化的過程,同時還需要與自身固有的認知進行磨合,推動學生創(chuàng)新探索,使學生確實獲得多重收獲。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個人的語言積累、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推進意義。通過閱讀教師要著力引領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并在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獲得突破性發(fā)展。
學生學習的過程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而閱讀作為其中的基礎一環(huán),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專注力,讓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嘗試語言的組織與運用,引導學生有梯度地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在經歷分析、求索、質疑、創(chuàng)造等多個過程,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狀態(tài),讓學生多層次的能力獲得發(fā)展,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毅力品質、學科探究意識等都能獲得突破性發(fā)展,對于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立德樹人理念的深入推進,學校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使學生具備持續(xù)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倡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問題推進等多個過程不斷內化和吸收,讓學生不斷地學習和領悟。學生以后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再依賴于教師,而是主動去通過閱讀和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學習、生活都能奠定良好基礎。
在學習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還不能充分意識到閱讀對自身學習成長的重要價值。因此,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不同程度存在主動性不強,閱讀過程中存在功利心理等問題。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著眼于教師強調的重點,對于教師不曾提出的問題,學生都不會主動去嘗試,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興趣,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難以養(yǎng)成。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學習開展的重要一環(huán),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之外,大量的時間都需要學生自主開展課外閱讀,這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幫助學生擴展視野,督促學生廣泛吸收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良好的推進作用。但是當前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存在較強的隨意性,不注重對閱讀內容的選擇,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能對于一些精華內容進行有效的摘抄和記錄。多傾向于一些閑書,如動漫、青春小說、搞笑讀物等,這些閱讀的開展,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推動作用并不明顯。
很多初中生在閱讀落實的過程中都存在較強的被動心理,閱讀的目標不明確,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學生為了節(jié)省時間,開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學生自己很難充分感受閱讀的魅力。還有一些零散的時間,學生都用來觀看手機、電視、綜藝節(jié)目等,使得閱讀僅僅停留在了材料字面上。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缺乏鑒賞意識,對于教師推薦的一些經典讀本,學生也難以持續(xù)投入開展連續(xù)性閱讀。
讓學生獨立開展閱讀,學生閱讀參與感不強。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增強對閱讀先導環(huán)節(jié)的投入,在讓學生開展閱讀之前,教師首先要通過問題引領、目標預設、預習提示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閱讀的目標性,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突破重重障礙,獲得更強的參與感。首先,以課內閱讀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提示為學生出示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有效進行文章脈絡、文體梳理、表達儲備等工作,這樣就能夠改變學生淺表化閱讀的習慣。以《背影》一課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如作者為什么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文章中描寫父親用了哪些方式,分別體現在哪些語句?課文中幾次寫到了流淚,作者流淚的原因是什么,他當時是怎樣的心理?通過有效的閱讀先導,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有效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帶著感情去閱讀,試著站在作者的角度來閱讀,這樣能夠使學生深刻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同時,對于學生閱讀的成果,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展示,教師再給出學生相應的鼓勵和指導,這樣才能夠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性,以師生互動幫助學生循序提升。
解讀文本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過程,學生首先要能夠抓住文本的精髓,接著嘗試進行有效的解讀和分析。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對文章的整體脈絡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還要綜合運用文本中的一些詞句、插圖、核心語句等展開有效的比較、分析和對話,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文本解讀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嘗試表達一下自己對文章的整體理解,結合學生閱讀表現,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到了哪個層面。針對學生理解還有偏頗的地方,教師要重點指引學生開展文本解讀,幫助學生向縱深層面拓展。以《海燕》這一課為例,通過學生的閱讀,學生知道海燕象征著無產階級的革命形象。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師還要讓學生想一想:海燕這一形象是怎樣出現的,它又是如何通過這一形象將象征意義表達出來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的行文思路,將海燕與其他海鳥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進而讓學生透過表面現象深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無產階級的一些革命品質,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對比和分析,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在新材料閱讀的同時,學生頭腦中固有的一些認知也會產生變化,結合閱讀成果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嘗試個性表達或寫作。另外,在文本的整體結構、思想內容等方面也需要有效關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跳出閱讀復述局限,嘗試進行獨立表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感知語言的魅力,讓學生充分感受表達的樂趣。同時,教師要多角度衡量學生表達的成果,并結合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完整性、情節(jié)性、詳細度、細節(jié)呈現等,讓學生實現更高層次的能力發(fā)展,在語言記憶的同時,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造性加工,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要同步為學生延伸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同時,對課外閱讀,教師也要增強指導意識。除了提出具體的問題之外,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結合閱讀成果來講故事、梳理故事情節(jié)、填寫閱讀記錄卡等方式,提升學生閱讀的參與感。閱讀記錄卡不僅要包括學生每天閱讀了多少頁,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結合故事的開展,推動學生有效梳理。如文章出現了哪幾個人物,分別是在第幾章出現,重點描寫了哪些事件,側面反映出人物的何種性格等,讓學生嘗試有效地梳理和表達。另外,還可以通過情景演繹等方式,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為其他同學進行講解和演示。這種多元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強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參與感,同時讓學生的閱讀分享意識也能穩(wěn)步提升。對于一些課外閱讀文本,教師還可以通過舉辦讀書交流會、制作讀書小報、進行演講辯論、主題探究等方式,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之間相互回答和討論,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閱讀的興趣,同時在對話的交流與思辨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認知,提升學生整體的文章鑒賞能力。
總之,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指引學生嘗試文本解讀,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嘗試有效地推敲和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讀文本,這樣能夠指引學生逐步走向高質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