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 尹冬偉
隨著20世紀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直至開放二胎生育前,國內家庭基本是4-2-1的結構模式,農村獨生子女基本處于在外務工狀態(tài),大部分人選擇在外地結婚生活,致使老人獨留在家,出現了廣泛的農村空巢老人社會現象。隨著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得不到較好的照料,其權益并未得到保障。常規(guī)情況下,農村老年人的需求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需要被照料,在精神方面需要交流,與家人時常見面,需要被慰藉。大多數農村老年人都有滿足生活需要的經濟基礎,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并未被子女所重視,且老人的滿足感較低。因此,《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社會需求,這一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
從贍養(yǎng)的概念而言,贍養(yǎng)關系是身份關系,其存在并非源于法律的規(guī)定所產生,法律只是讓這一關系受到保護與承認。在老齡化人口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國家在積極應對這一問題推進養(yǎng)老社會化進程中,對于老年人贍養(yǎng)問題被《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一社會法所吸納,但老年人的贍養(yǎng)問題無論是否被社會化,都不能改變家庭與老年人的身份關系,故而精神贍養(yǎng)主要義務與責任主體在于家庭范疇之中,才能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權益,才能促進家庭成員提高自身責任意識。而社會各界的保障是輔助性的。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成員和老年人之間的血親或擬制血親等關系促使老年人為所在家庭付出大量心血,與其成員形成親密關系。這一特殊的關系促使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依賴于家庭關系,具有較強的約束性,老年人極為需要子孫的慰藉、關懷,尤其是年齡逐漸增長,這一渴望也隨之增加。
農村老年人在年齡逐漸增長的同時,精力與體力都在下降,因其在年輕時進行務農等活動,透支了身體,逐漸在勞作中形成一些疾病,且因家庭地位的變化,導致老年人產生自己沒有用處的心理認知,并不想過著由人照顧、每日吃藥的生活。從中年到老年的過渡期間,老年人因不適應、子女不在身旁和心理落差較大等因素不能積極地面對老年生活[1]。
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對于老年人本身而言,是較為主觀的感受。其精神贍養(yǎng)內因在于老年人社會角色發(fā)生變化且身體逐漸衰老所導致的不適應問題,是老年人對自身角色不能得到正確認知、定位的問題。在社會中,老年人是特殊的群體,其社會活動與身體素質低于其他群體。在年齡逐漸增長的同時,老年人在行動力與身體素質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大的不足,產生不適、無力的心理感受,甚至出現心理抑郁情況。農村老年人因年壯時多依靠務農生存,所以有著較強的獨立意識,老年人更期望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不想與子女同居于一個屋檐之下,向往分而不離的家庭模式,雖不與子女同住,但不想距離子女較遠[2]。
在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下=中,養(yǎng)兒防老始終是農村較為普遍且認可的家庭態(tài)度,故而老年人一般都是以居家的方式養(yǎng)老,而其精神贍養(yǎng)自然很大一部分源于家庭提供,家庭所提供的精神贍養(yǎng)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在部分家庭中,因女子在外務工或直接在外結婚生子,并未把老年人照顧好。且農村老年人在傳統(tǒng)觀念下對于血濃于水的親情極為看重,大多數老年人在壯年時對子女傾注了全部心血,年老后自然也想得到子女的關懷,老年人想要的主要關懷并未物質關懷,而是在精神上的[3]。
部分家庭中,存在老年人喪偶,但在與附近鄉(xiāng)親相處后出現感情,想再婚卻與女子出現巨大分歧與爭執(zhí)的情況。配偶是老年人獲得情感慰藉的重要部分,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喪偶情況,心理痛苦、缺憾是可以通過再婚得到緩解甚至是解決的,但子女和社會的不認同導致老年人再婚并不容易。從子女角度而言,在提供給老年人較好的物質照顧基礎上盡量滿足其需求,這一背景下老年人沒必要再婚。社會角度而言,中國封建保守思想認知依舊殘存于大多數農村年輕人觀念中,認為老年人再婚是可恥的,老年人再婚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家庭與社會的壓力導致老年人難以再婚。
當前部分農村條件有限,因村中收入有限、撥款較少、事務較多等原因,村組織難以建設更多養(yǎng)老設施,所以較難提供給老人充足的娛樂活動,老年人只能自己找事打發(fā)時間,而情感與精神的雙重需求不能在村組織中得到滿足。當前社會因市場經濟的沖擊,普遍更看重利益,傳統(tǒng)的孝文化在社會中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致使農村空巢老人現象極為普遍,子女不孝的情況也居多,進而導致農村老年人抱病在床卻得不到妥善照顧[4]。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措施,用制度來保障農村老人得到妥善照顧,讓老人的精神贍養(yǎng)得到保證,才能解決如上問題。
當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偏向原則性,這導致精神贍養(yǎng)雖然在法律中有所體現,但實踐性、約束力較差。所以,應當健全精神贍養(yǎng)的相關立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應具有違反精神贍養(yǎng)法律的懲罰措施,以形成對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的保障,需用司法救濟方式,體現法律對公民道德及行為的正確引導。在必要時,應以法律手段解決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問題,強制讓子女履行照顧父母的義務與責任。需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基礎,在《憲法》《婚姻法》《收養(yǎng)法》《繼承法》等法律中完善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相關的法律,子女與父母雙方的法律責任與權利作出規(guī)定和約束。在此之后才能讓老人獲得精神贍養(yǎng)的法律體系保障,進而讓子女逐漸認可、接受、重視對父母的精神贍養(yǎng),促使社會逐漸體現孝文化,以達成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問題得到良好解決的目標。
國家與社會應當為老年人提供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措施,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懷,注重高標準、高水平的福利院建設,并予以大力支持。還應對老年人精神文化娛樂設施進行重視并加以建設,進而讓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精神生活。另外,自助協(xié)會、老年大學等平臺對老年人起著積極的作用,能夠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豐富的知識與支持,促使老年人能夠學習知識、結識同齡人朋友,并進行溝通與交往[5]。
通過定期招募廣大青年志愿者,對農村老人進行一對一幫扶,在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后開展定期慰問活動,給予農村老年人溫暖和關懷。湖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獻愛兒女團隊就是典型例子,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該團隊在假期與節(jié)日走入老年人家中慰問老年人,與老年人進行交流,送去溫暖與關懷。通過社會力量的支持也能進一步引起社會成員對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的重視,能夠促進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氛圍的形成,讓孝文化成為社會主流聲音,保持中華傳統(tǒng)美德,促使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得到更好地解決。
村委會是村莊中的行政機構,其政策與活動對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有著較大的影響。因而在村委會應建立學生志愿者服務制度,讓村中的學生在空閑和節(jié)假日定期進行給老人送溫暖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另外,還可以在村中的學校設立學分制,通過服務老人、幫助老人獲得學分的方式進一步保障這一機制的有效運行,學生在活動中也能對孝文化有所體會,自身也得到了鍛煉,通過與老人交流或為老人做家務,有效解決老年人遇到的困難,解決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問題。另外,還應該在村中以表彰會、宣傳會、廣播等方式樹立養(yǎng)老意識,促使村中鄉(xiāng)親意識到老人精神贍養(yǎng)的重要性,以此形成孝順、關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良好風尚,對精神贍養(yǎng)出眾的子女進行表彰與獎勵,能起到較好的榜樣作用。在農村形成養(yǎng)老意識、精神贍養(yǎng)觀念,從根源上進一步解決農村老人精神贍養(yǎng)問題[6]。
法律、社會、村委會的支持都是精神贍養(yǎng)的基石,老年人自身的精神歸屬感決定了其心理狀態(tài),對生活是否滿意、是否覺得孤寡等,應以提高老年人自主性出發(fā),引導老年人積極參加村中的活動,拓展社交范圍,變被動等待子女照顧為熱愛生活、積極面對晚年生活。隨著老年人社交圈的擴大,對村中活動的精神歸屬感便會形成,逐漸產生幸福感、滿足感。
農村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問題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社會的支持、村委會的管理、家庭的重視,也需要老年人自身走入到團體之中,結識朋友,過好晚年生活,使老年人能夠延年益壽、頤養(yǎng)天年,讓社會更加文明與溫暖。
相關鏈接
精神贍養(yǎng),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贍養(yǎng)人理解、尊重、關心、體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給予其慰藉,滿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悅、開心。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贍養(yǎng)內容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一些老年人在追求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注重追求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一條也規(guī)定了精神贍養(yǎng)的內容,因而,出現了不少精神贍養(yǎng)的訴訟案件。
中國老年人口1.3億,占總人口10%.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6億,到2050年,將達到4.4億左右。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老年化人口的不斷增長,精神贍養(yǎng)的訴訟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