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高君宇(1896—1925),原名尚德,字錫山,號君宇,山西靜樂人,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屆中央委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高君宇的父親高佩天曾為同盟會會員,在父親的影響下,高君宇從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浸染??既氡本┐髮W后,在李大釗等馬克思主義革命導師的號召下參加和領導了五四運動,加入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在北方積極開展建立共產黨和青年團的活動。此后在黨組織的委托下擔任孫中山的政治秘書以促進國共合作。1925年隨孫中山北上,在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時因過度勞累,突發(fā)急性闌尾炎,搶救無效逝世,年僅29歲。高君宇同志把他短暫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yè)。彭真同志曾高度評價說:“高君宇同志是山西省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卓越的政治活動家,太原的共產黨、共(社)青團是在他的聯系指導下建立起來的,他畢生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艱苦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盵1]作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論家,多年來學者們對高君宇的研究逐漸深化。
從高君宇去世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學界對他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僅有少量紀念性文章和生平概述。20世紀80年代高君宇研究出現了一個小高潮,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五四運動回憶錄》(續(xù))中刊載賀昌撰寫的《憶五四運動戰(zhàn)士高君宇》,198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四群英》一書刊載賀昌撰寫的《弘毅果斷的青年先鋒——五四時期的高君宇》,1981 年羅章龍撰寫悼文《為高君宇逝死周年而作》,1981年薄一波在《山西革命回憶錄》(第1輯)發(fā)表題為《紀念高君宇》的署名文章,1985年彭真在《山西日報》發(fā)表《黨在山西的歷史應從高君宇寫起——紀念高君宇同志逝世六十周年》。
為紀念高君宇誕辰100周年,1996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主持編輯了《高君宇文集》,王慶華也編寫了《高君宇傳》,這是高君宇研究的進一步突破與發(fā)展,也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時期,高君宇思想研究主要側重于他對革命的貢獻包括革命實踐與理論宣傳,以及對建黨理論的貢獻包括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等。
此后也有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開展有關高君宇的研究。從時間上來看,高君宇誕辰等特殊紀念年份的研究相對集中。從內容上來看,研究角度更新,研究范圍更廣,如高君宇與黨團組織的建立,尤其是山西黨團組織的建立,高君宇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高君宇與五四精神,高君宇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高君宇的民主革命思想,高君宇研究綜述等。
每個時代的思想理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都是特定時代的人物從事一定社會歷史活動的結果,同樣高君宇革命思想的形成也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個人參與的活動密切相關。有學者從宏觀層面上討論高君宇思想的形成背景。如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會梅從社會現實和思想淵源兩個方面來論述高君宇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從社會現實來看,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各階級和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一系列艱難探索,但都未能成功,直到十月革命的勝利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也由于中國社會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從思想淵源來講,李會梅認為地域文化、家庭環(huán)境、教育經歷,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對高君宇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2]
另有學者從過程的角度對高君宇思想形成背景進行分析。山西省總工會干部學校解建國在《略論高君宇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一文中指出,高君宇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茫然與困惑、曲折與思考、實踐與轉變。高君宇早期受到過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接受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反對暴力、主張對社會的改造。但經過“一場‘社會改造’的討論,高君宇堅定地站在李大釗一邊,駁斥左舜生抵觸社會主義的論調。與此同時,他還與無政府主義劃清了界線,他用馬克思主義的武器驅散了無政府主義的迷霧?!盵3]在革命實踐和認識的不斷反復中,他提出了“暴力革命”的理論,并從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分析了中國革命的主客觀條件,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認識,逐步確立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觀。上海師范大學賀朝霞的《高君宇在“五四”運動前后》一文認為高君宇從小受到父親影響,萌發(fā)了反帝愛國主義思想,上中學時為了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tǒng)治走上街頭發(fā)表演講,并與同學一起讀報討論國事,進入北大后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與反帝愛國宣傳工作,組織五三會議,領導五四運動,“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高君宇,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思想日益成熟,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4]中共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委王慶華《高君宇傳》從少年時代、省立一中時期、求索之路幾個部分較為詳盡地講述了高君宇思想形成的過程。[5]
還有學者從具體歷史背景與事件出發(fā)探討了高君宇思想的形成背景。高君宇中學同學續(xù)約齋在《高君宇與五四運動》中回憶道,在省立一中時正值“二次革命以后,中國政局愈趨反動。全國教育,到處都是死氣沉沉……課內課外所聽到的,也是大學中庸等古文古義。當歷史教員趙寶城,英文教員朱海洲向我們宣布了袁世凱賣國這一消息后,我們都悲憤地流了眼淚”,為此自動捐款、召開全太原的學生大會并在會上疾呼。進入北大后,高君宇組織學生運動,調查山西勞工狀況。[6]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必須建立一個自覺的階級政黨以保證無產階級在決定關頭的勝利,“無產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把自身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不同的、相對對立的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盵7]正是在高君宇等早期共產主義者的努力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逐步建立。但是在建黨初期,黨的組織建設尚不健全,也正是在高君宇等早期共產主義者的實踐探索下,黨的建設理論逐漸豐富,黨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不斷成長成熟。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無論是在建黨前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的組織還是在建黨后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壯大黨的組織,指明正確斗爭方向,都是極其必要的,高君宇在建黨前后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做出了積極努力。綜合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彭鎖、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李弘超、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吳紅云,以及崢嶸等研究者的觀點,高君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早期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一是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翻譯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二是加入馬克思主義組織,成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擔任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三是參加平民教育講演團;四是深入工人群體啟發(fā)工人覺悟,建立勞動補習所、長辛店工會等領導工人運動;五是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論戰(zhàn);六是創(chuàng)建晉華書社和《平民周刊》,把馬克思主義輻射到山西地區(qū)。這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干部上都為黨的成立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①參見彭鎖.高君宇在“黨的一大”召開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實踐及歷史意義——慶祝建黨100周年暨紀念高君宇誕辰125周年[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1(2);李弘超.高君宇與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J].學理論,2017(8);吳紅云.新中國成立前馬克思主義在山西的傳播[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0(5);崢嶸.革命的實行家和宣傳家——高君宇[J].中華魂,2020(7).此外,洛陽師范學院寧威指出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對揭露革命對象,推動工農運動的發(fā)展,促進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8]
高君宇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參與者,也是山西共產主義運動的啟蒙人。山西省檔案館張永潔、中共中央黨校張衛(wèi)波等學者認為高君宇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他不僅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還籌建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為黨輸送了人才;中共一大后不久,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人正式組建中共北方區(qū)委,高君宇負責宣傳工作;1921年秋,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以高君宇、鄧中夏、羅章龍等人為骨干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部北方分部,專門從事工人運動。②參見朱雯.山西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高君宇[J].文史月刊,2014(6);張永潔.生如閃電之耀亮——紀念山西黨組織締造者高君宇同志[J].山西檔案,2001(3);張衛(wèi)波.高君宇與早期馬克思主義黨團組織的建立[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13(2).但是關于高君宇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準確時間,不同學者的論述有出入,主流觀點是高君宇于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最初成員,張衛(wèi)波等人有不同看法,提出高君宇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時間是1920年11月。中共太原市委黨校鄭學詩和王慶華認為高君宇是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張衛(wèi)波、李會梅、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劉曉麗等學者也一致認為高君宇對于山西黨團組織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他指導創(chuàng)辦《平民周刊》與晉華書社使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引領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理論方面為建黨做了準備。二是利用暑期成立馬克思主義小組并指導建立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先于中國共產黨而誕生的,它對建黨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起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工作?!盵9]三是1924年受李大釗指派回到太原著手建黨事宜。③參見鄭學詩.革命先驅高君宇中共山西黨團創(chuàng)始人[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24-50;王慶華.高君宇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1-79;張衛(wèi)波.高君宇與早期馬克思主義黨團組織的建立[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2);李會梅.高君宇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劉曉麗.高君宇與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chuàng)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張永潔還具體提到:“1923年,高君宇受中共北京區(qū)委委托,采取先發(fā)展團員再由團員轉黨員,后建立黨組織的方法,陸續(xù)批準賀昌、李毓棠、傅懋恭(彭真)等一批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共黨員。1924年夏,在高君宇的幫助下,在省立一中秘密成立中共太原黨支部,黨員共7人,山西黨組織由此誕生?!盵10]
此外,在具體革命實踐經驗基礎之上,高君宇不僅指出建立政黨的必要性,也在理論上闡釋了怎么建設黨,為黨的初期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學者們普遍從現實情況出發(fā)分析高君宇黨的建設思想。綜合太原市委黨史研究室王家進、中共太原市委黨校段麗霞、華中師范大學劉騰等人的觀點,可將高君宇對黨的建設貢獻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工會建設。“工友的組織還未完善”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重視工會建設,同時還要加強工會的參謀部——共產黨的建設,把黨建設成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領導革命取得勝利;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義中,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祖國才能看到希望,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絕不能是“主觀的號召”而應該“接觸群眾革命的動因”,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三是要依靠群眾。廣大勞動群眾才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革命必須依靠群眾,因此黨應該宣傳和組織群眾,同時強調組織群眾只是革命的手段,為了群眾才是革命的目的,必須堅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場維護人民的利益。④參見王家進.高君宇對黨的建設的杰出貢獻[J].城市研究,1995(1);段麗霞.高君宇對黨的建設的貢獻[J].理論探索,1997(5);郭小忠.高君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個法寶”的貢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1);劉騰.高君宇的民主革命觀思想[J].晉中學院學報,2010(5).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張思榮認為高君宇通過革命實踐認識到應重視黨的基層建設,只有把黨建設到工人中去,才能更好教育工人開展工人運動,因為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為工人階級利益而奮斗的政黨,這也暗含了高君宇對黨的性質的深刻認識,他還指出高君宇對入黨對象提出了要求:工人階級的革命先驅,并借鑒“莫旅支部”的模式管理黨員,要求山西黨組織每周開一次組織生活會,同志們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11]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中國,絕大多數中國民眾的生活甚至生存都受到了挑戰(zhàn)。工人階級是受壓迫和掠奪的階級,他們最具革命性;青年較少保守思想、最具熱情、最具生氣、最具創(chuàng)造力、最具行動力,是革命的重要引導力量;婦女在社會地位上附屬于男子,經濟地位上隸屬于資本家,她們追求解放。高君宇在工人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方面做了不少實踐與理論的探索。
第一,關于工人運動。張思榮和李會梅一致認為高君宇熱心工人運動有其思想淵源。他較早地同情“第四階級”,[12]認為工人階級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并把開展平民教育作為解決方法;其次有“勞工神圣”思想,想要建立無政府主義社會;最后汲取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的教訓,提出工人階級需要政黨的領導。⑤參見李會梅.高君宇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張思榮.高君宇與工人運動[J].晉陽學刊,1988(5).
張思榮和徐維儉都對高君宇從事工人運動的情況作了簡要陳述,指出高君宇調查山西勞工狀況,領導工人運動,赴蘇開會并認真考察蘇聯的革命運動,以平民教育演講團、雜志、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等為平臺宣傳革命思想,對工人運動傾注了極大心血。⑥參見張思榮.高君宇與工人運動[J].晉陽學刊,1988(5);徐維儉.高君宇與黨領導下的早期工人運動簡述[J].黨史文匯,1995(9).
李會梅認為高君宇的工人運動思想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工人運動需要共產黨的領導。京漢大罷工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武力不足,更因為工友的組織尚未完善,但是要想與軍閥斗爭,僅有工會的組織是不夠的,“我們工人需要于組織工會之外,還組織政黨,我們要的政黨就是共產黨了?!盵13]二是要打倒封建軍閥和資本主義的勢力,工人必須團結起來。罷工的數次失敗告訴我們,工人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免受軍閥和外國資本的摧殘,因此他喊出了“工人團結的自由萬歲”的口號,這里的團結不僅指工人內部的團結更是指無產階級和一切革命力量的團結。[14]
第二,關于青年運動。李會梅認為高君宇的青年運動思想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青年在社會改造的過程中應發(fā)揮政治引導的作用,做國民大會的幫助者與監(jiān)督者。二是由于青年受社會惡化最淺,所以“青年應當起來爭做革命的斗爭的領袖”,[15]這是青年的政治責任,這需要青年具有國際視野。三是明確打倒軍閥是青年運動的目標。1922年北京學潮學生們因學校征收講義費而向校中吵鬧;1923年收回旅大運動爆發(fā)之后,和平派政客企圖以外交問題掩蓋群眾對政府的不滿,以此轉移學生注意。因此高君宇提出不應該“把頭鉆進較斤計兩小資產階級的熱爭里邊”,[16]也不能單嚷外交問題,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軍閥。[17]除了李會梅之外,鮮少有學者專門論述高君宇的青年運動思想,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應忽視。
此外,高君宇還參與領導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設,以此來引領青年運動。學者們一致認可北京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后,高君宇被選為書記,但是關于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的時間問題,學者們說法不一,大部分學者同意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時間為1920年11月,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也有學者經過考證,指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時間為1920年夏,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前。之后,高君宇被李大釗派往山西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朱雯、張永潔等學者提到高君宇到太原后邀請王振翼、賀昌、李毓棠等眾多進步青年一同推進青年團的籌備工作,并于1921 年5 月1 日正式建立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以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喚醒勞工、改造社會為己任,成為領導當地工人罷工和學生運動的重要力量。⑦參見朱雯.山西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高君宇[J].文史月刊,2014(6);張永潔.生如閃電之耀亮——紀念山西黨組織締造者高君宇同志[J].山西檔案,2001(3).
第三,關于婦女解放運動。李會梅和鄭昌俊、李俊玲都認為高君宇婦女解放思想與他自身被封建婚姻制度所束縛有著直接的關系。鄭昌俊、李俊玲還提出馬克思主義關于婦女解放問題的思想是高君宇婦女解放思想的來源,五四時期女性對自由解放的追求與現實不公平待遇之間的矛盾更是婦女解放思想的現實基礎。⑧參見李會梅.高君宇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鄭昌俊,李俊玲.高君宇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J].黑龍江史志,2008(24).
高君宇婦女解放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用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斗爭史觀來考察婦女運動,指出婦女解放的前提是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剝削階級;二是把婦女解放和婦女參政、女權運動相比較,指出婦女解放是普遍性的群眾運動,婦女參政只是少數特權階級活動,女權運動也只不過是中產階級婦女權力的伸張,我們應看清楚兩大階級的根本對立;三是指明女權運動的真正目的與方向,我們不能只為少數中產階級婦女,而是要為一切勞苦婦女,為她們的政治經濟和教育利益而奮斗。婦女運動要與工人運動一起前進,因為他們不僅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全人類。
無產階級要想擺脫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剝削,就必須團結起來同整個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從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自身解放。高君宇較早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張思榮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高君宇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首先他根據高君宇入黨情況與文獻資料提出1920年11月前不久應為高君宇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確立時間;繼而分析概括了高君宇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內容: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前提是建立共產黨,只有把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并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才能取得政權;從革命成功到共產主義實現的過渡時期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時期有兩個任務,一是發(fā)展生產力,二是消滅階級;奪取政權后如何正確發(fā)揮政權作用的方式是“珍惜人民權利”,不能“運用權謀術數”,不能“彼此詐偽相尚”。[18]李會梅在闡述如何正確發(fā)揮政權作用之余也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判斷標準。無產階級專政的判斷因素有兩個:“一、共產黨所代表的利益是什么?二、工人在政治上的勢力怎樣?”[19]進而指出共產黨代表的是無產階級的利益,是無產階級的政黨。[20]
如何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如何實現共產主義?高君宇面對中國社會的復雜情況,面對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面對工人運動的具體現狀,前瞻性、創(chuàng)造性、實事求是地提出了以下具體斗爭策略:
第一,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學者們普遍認為高君宇在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方面的重要貢獻就是敏銳地察覺到了兩個階級在領導權上的斗爭并提出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思想策略。綜合李會梅、劉騰、郭杰、陳文秀、郭小忠、沈喬等學者的觀點,現將高君宇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高君宇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提出的背景。高君宇根據共產國際和列寧的指導,并借鑒印度、蒙古、土耳其等國的經驗,在正確分析中國革命的情況下提出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二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高君宇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指出“中國現在需要的是打倒軍閥和外國的壓迫”[21],國際國內的壓迫環(huán)境為兩個階級的聯合提供了可能,兩個階級政治力量的弱小以及壓迫階級反動性又使得兩個階級的聯合成為必然;三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領導權的問題。陳獨秀認為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而高君宇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從歷史角度出發(fā)指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動搖性,認為無產階級在革命中是領導力量而“資產階級是被召集而參加”[22],同時對國民黨右派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四是國民革命要分兩步走,同時無產階級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要保持獨立性。⑨參見李會梅.高君宇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劉騰.高君宇的民主革命觀思想[J].晉中學院學報,2010,27(5);郭杰,陳文秀.高君宇對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貢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郭小忠.高君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個法寶”的貢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1);沈喬.統(tǒng)戰(zhàn)先驅高君宇[J].黨史文匯,2004(8).
第二,武裝斗爭思想。關于高君宇武裝斗爭思想的來源,李會梅、郭小忠、劉騰都提到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即江西軍閥蔡成勛不顧人民意愿強行指派省長。⑩參見李會梅.高君宇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郭小忠.高君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個法寶”的貢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1);劉騰.高君宇的民主革命觀思想[J].晉中學院學報,2010,27(5).此外李會梅還指出高君宇武裝斗爭的思想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還借鑒了印度暴力革命思想。[23]學者們普遍認為高君宇武裝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面對請愿失敗,趕走一個軍閥又來一個官僚的情況,他提出只有打倒軍閥和官僚才是我們的出路,“打倒軍閥與官僚要人民自己武裝起來才得到,絕不是利用一派軍閥官僚打倒另一派軍閥官僚可以達到目的”[24],并號召群眾“把一切軍閥官僚當一個整個,對準著他們一起開火起來”[25]。有學者把高君宇的武裝斗爭思想與毛澤東武裝斗爭思想相比較。郭小忠指出高君宇提出武裝革命早于毛澤東,二者前后相距五年之久,但他們都以人民武裝為基礎,以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為對象,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高君宇武裝斗爭的號召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26]
第三,世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李會梅認為高君宇非常注重對于中國半殖民地的革命經驗的研究與借鑒。印度的革命經驗啟示我們革命是壓迫環(huán)境的必然結果,而革命需要有組織的領導,同時這種領導必須站在群眾的利益上。土耳其革命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民族革命是世界民族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高君宇還指出蘇俄的“新經濟”政策不是紅色政權的失敗,并對此做出正確的認識與解讀,認為這是邁入共產主義過渡時期的必要手段。[27]此外,鮮少有學者對高君宇的世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展開論述。
高君宇關于革命斗爭策略的思想極具前瞻性,為黨的革命理論奠定了基礎,也為黨的革命實踐指明了方向,因此學者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數量較其他方面多,研究內容也更深入更細致。
第一,要進一步重視對歷史人物的研究。當前,盡管高君宇民主革命思想研究成果數量與日俱增,但是對研究該人物思想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高君宇思想研究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區(qū)域集中化,該人物出自山西靜樂,研究成果以山西域內為集成。二是迭代起伏化,研究數量隨高君宇個人周年紀念和建黨紀念而形成數個小高潮。三是研究任務化,成果出處多數為黨政研究與高校研究,對該人物的探索尚未形成全面而廣泛的研究認同。
歷史人物最能表現時代意志,其所做的一切無不與時代主題和本質相關,因為,他把時代現實化了。加快破解歷史人物研究的局域化、趨利化僵局,多角度對歷史人物進行研究迫在眉睫。同樣地,高君宇作為歷史人物之一,有著反映當時社會某個側面鏡子的作用,其理當受到學界乃至社會重視,相關研究者必須提高高君宇思想的重要歷史站位,加強對其思想研究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第二,要進一步挖掘歷史人物的相關資料。從時下高君宇思想的總體研究進展看,學界圍繞高君宇的革命貢獻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成效較為顯著。但是,對該人物思想的理論生成與科學內涵仍然缺乏深入探討和深刻論述。多數研究未從該思想所提出的必然性、緊迫性和重要性等深層次方面來把握其理論精髓,導致研究結果的實踐性略有缺失。
豐富且可靠的檔案與相關史料,是推動和深化研究高君宇思想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但是,由于高君宇英年早逝,所留文獻資料十分有限。對高君宇革命思想的研究來說,即使以《高君宇文集》為中心,輔之同時代人的回憶文章等相關史料,資料不足仍然是阻礙其研究深入、持續(xù)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建議有關方面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繼續(xù)搜集和考證高君宇的佚文,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多學科聯動研究,進一步增強該人物思想研究的理論厚度和精細化程度,使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第三,要進一步提高國際意識。雖然國內研究對高君宇的民主革命思想從形成背景、黨的建設、革命力量、革命策略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為其思想的繼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關于共產國際的部分依然存在許多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作為中國早期具有共產主義知識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旦離開共產國際視角,該人物的思想與實踐則無法被解釋清楚和研究透徹。
資料顯示,共產國際代表來華幫助中國先進分子建黨,高君宇是重要對象之一,其還曾遠赴蘇聯參加遠東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由此可見,其與共產國際的關系較為密切。所以,對該人物的思想研究要結合當時共產國際的時代大背景,以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下的高君宇思想研究為重要特色和努力方向,克服資料和語言的制約,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以期形成高質量的標志性成果。
第四,要進一步拓展人物形象的認知維度。高君宇是中共早期的革命家、活動家,在其短暫而光輝的革命生涯中,曾與國共兩黨和共產國際的眾多人物有所接觸與交往。目前,關于高君宇和同時代人交往的文章不在少數,包括李大釗、鄧中夏、陳獨秀、羅章龍等人,但是,許多重要人物還未涉及,如毛澤東、孫中山等。而且,所涉文章多數為史實敘述,缺乏學理探討,過于空泛性的總結陳詞使得研究結論集中于早期革命家、活動家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共性表述,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導致研究成果粗糙且不成熟,無法達到特色引領的研究目的。
一個思想的提出必然面對贊同和質疑,只有在商榷爭議的錘煉下才更能挖掘出思想的精髓。故而,對高君宇思想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孤立的個體,高君宇革命生涯與同時代人的交織不僅對當時的中國革命事業(yè)影響重大,而且對其自身的革命思想與實踐影響深刻。因而,在廣泛搜集人物資料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高君宇與其他同時代先進分子的關聯研究,于比較研究中分析品評先進思想的指導作用,推動該人物研究的多維度與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