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詔靜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qū)水掛莊小學,甘肅 蘭州 730070)
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一股“全民閱讀熱潮”,一時間,閱讀成為了多數(sh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現(xiàn)階段,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逐漸成熟,快餐式的閱讀方式影響了多數(shù)人,在這個時代,“深閱讀”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個十分陌生的詞匯,輕閱讀以及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一種閱讀趨勢,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小學生被動閱讀的情況也普遍存在。教育戲劇視野下,小學語文“情境演誦”教學方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演誦”教學方式大體包含四種,即課文分角色演誦、課本劇改編和表演、經(jīng)典劇目再現(xiàn)、原創(chuàng)劇目表演,而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兩種方式包括課文分角色演誦、課本劇改編和表演。
首先,從課本分角色演誦的角度來講,按照文體大致可以分為詩詞朗誦、寓言故事演誦、童話演誦、小說演誦、敘事散文演誦、戲劇片段演誦等,讓學生通過對于人物形象的揣摩,在表演的過程中把握人物的語調、語音以及語氣,達到準確地進行傳情達意的目的,對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命運遭遇進行體驗,進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達到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的目的。例如:教師在教學《將相和》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廉頗和藺相如的人物特點,就可以嘗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演誦,讓學生揣摩人物在表達過程中的語調、語音以及語氣,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比教師單純地進行講解有更強的感染力,學生對于人物的內心世界也能有更加深入的把握。
其次,課本劇改編是十分常用的一種情境演誦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師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可以嘗試將課文改編成劇本。尤其是一些記敘類的文章,而針對戲劇類的文章,除了文章中有少量的舞臺說明,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由人物對話來構成的。因此,如何將課本中記敘性的語言轉化成能夠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戲劇語言,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考量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講,表演本質上就是對角色的模擬,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中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在進行角色溝通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技巧,尋找針對角色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解決的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的時候,文章雖然屬于記敘性的文章,但是卻有著較強的故事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對課本進行改編,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學生在課本劇的情景中,往往對于人物所面臨的困惑能夠有更加深入的感悟,通過情景朗誦,受到情感方面的影響,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經(jīng)典劇目再現(xiàn)和原創(chuàng)劇目表演本質上與課本劇改編并無顯著的差異。經(jīng)典劇目再現(xiàn)多是以一些文學上的經(jīng)典戲劇為依托,學生根據(jù)經(jīng)典戲劇的內容為基礎進行表演,在其中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元素。原創(chuàng)劇目則主要是以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為主,通過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轉化成有趣的劇本引導學生進行表演。無論是經(jīng)典劇目再現(xiàn)還是原創(chuàng)劇目表演,都能夠對學生的表演能力、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進行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與人溝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打好基礎。但是從現(xiàn)實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課時有限,經(jīng)典劇目再現(xiàn)以及原創(chuàng)劇目表演兩種方法的應用相對較少。
從小學語文課本的情況來看,情境演誦法教學并非適用于所有文本,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課本內容進行篩選,將適合進行戲劇情境教學的文本篩選出來。常規(guī)情況下,適合進行戲劇情境教學的文本主要包括寓言、戲劇、寫人敘事的散文、詩歌、小說幾個方面,可以節(jié)選其中的一個片段,也可以應用整篇的文章。這些問題都有著較為廣闊的文本空間,同時也具有音樂性、想象性以及敘事性等方面的特征,這些元素往往決定了文本的“境”。只不過學生在再造或是復現(xiàn)還原文本中形象的過程中,要能夠合理應用自己的想象。為了有效避免學生在進行情境演誦的過程中偏離主題,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文本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做到規(guī)定情境,對作品展示的現(xiàn)實語境進行規(guī)定設置,例如文本所涉及的地點、時間,人物的關系、性格、身份等方面的元素都需要提前設定。在實際進行情境演誦教學的過程中,合理選擇文本是第一步,要以此為基礎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的體會,按照文本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使文本語言能夠具有交際化、臺詞化、情景化以及口語化的特征。
例如:教師在教學《落花生》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嘗試引入情境演誦的教學模式。這篇文章的教學,雖然主要目的在于引領學生理解文本所蘊含的落花生所具有的高尚品格,但是不可否認,這篇文章也是一篇具有較強故事性的文章。要想使學生對于落花生的品格能夠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如果單純進行講解,由于脫離學生的現(xiàn)實實際情況,學生對于文本內涵的感悟很難做到深刻。對此,教師就可以嘗試將情境演誦的教學方式融入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借助班級的多媒體設備營造文本中所展示的情景,為學生介紹落花生這種植物的特性,之后將文本內容進行改編,并將其轉化成課本劇。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元素,深化對于文本的感悟,設身處地地感受落花生這種植物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并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的過程中,要能夠對于文本中所展示的場景進行描摹,同時還需要體現(xiàn)文本中所蘊含的意境。通過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通常情況下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即通過圖畫的方式進行情境再現(xiàn)、在生活中進行情境展現(xiàn)、通過語言進行情境描繪、借助表演引導學生進行情境體會、借助實物進行情境演示、借助音樂進行情境渲染。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演誦通常情況下采用語言描繪情境以及表演體會情境兩種方式,其他四種均為輔助方法,不作為主導方法來使用。通過運用一系列直觀的手段,對學生的認知活動進行引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挖掘,使情境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能夠得到有效增強,找到學生情感的啟發(fā)點。情境演誦教學中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能夠體現(xiàn)一定的渲染性,使學生能夠對于客觀情境有更加深入以及具體的感受,進而使學生的情感能夠得到有效激發(fā),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使學生能帶著更加熱烈的情感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猴王出世》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對于文本中的精彩描寫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課本中所描寫的內容為依托進行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針對本文的情境演誦教學,教師可以借助班級的多媒體設備進行活動背景的創(chuàng)設,并對文本內容進行改編,將文本改編成課本劇,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之中,讓學生感受猴王出世的震撼場景,學生身處文本所營造的情境之間,對于文本內涵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進而在潛移默化之中與文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
從情境演誦教學的角度來講,要想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能夠將演和誦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學生在具體表演的時候,表演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進入到角色之中,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是文本中的角色進行表演;第二種是進行角色扮演,就是在充分考量文本中某一角色特點的基礎之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表演。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多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而將讀者轉化成文本中的角色則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挑戰(zhàn)。學生通過把自己當成是文本中的角色進而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進而使學生能夠與教學內容之間產生關聯(lián)。情境演誦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中的感知效應,提升情境教學的鮮明性。學生的感官由于具有較高的興奮度,主觀感受得到了有效的強化,情感被激發(fā),進而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課堂教學的最初階段,很多學生都是處于觀望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是要一步一步地把學生引入到角色之中,使學生能夠對于角色的情感以及性格特征進行體察,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文本的參與者,而不再是文本的旁觀者,進而使學生能夠受到更加深刻的觸動。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的時候,雖然很多學生都有過慶祝春節(jié)的經(jīng)歷,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區(qū)慶祝春節(jié)的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實際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嘗試帶領學生布置教室,借助班級的多媒體設備營造春節(jié)喜慶的氛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再現(xiàn)生活中慶祝春節(jié)的場景,并在教學中以文案中所描寫的北京春節(jié)的慶祝場景進行對比,想一想本地區(qū)慶祝春節(jié)的場景與文案中所描寫的場景有哪些相同之處以及不同之處,進而使學生與文本中所描寫的場景能夠真正產生關聯(lián),設身處地地去進行感悟。使學生由最初學習中對于文本的陌生,在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之下,借助情境演誦教學方式的引導一步步地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逐漸熟悉文本。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比教師單純的講授效果更好。
教師在實際組織情境演誦相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能夠以教材內容為依托進行疑問情境的創(chuàng)設,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懸念的設置,借助懸念的設置,引發(fā)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夠得到有效激發(fā)。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情境的實際創(chuàng)設,將學生帶入到角色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在感知文本中具體形象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真摯的情感,將理智與情感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在這一過程之中,需要對情境演誦者的意境體驗進行強化,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深化學生對作品的領悟、感受以及理解,產生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觸境界,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之下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真正實現(xiàn)自我成長。
例如:教師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個人身處于孤島上的生活很多學生都沒有切身的體驗,因此,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嘗試采用情境演誦的教學方法。以文本中的矛盾沖突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質疑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身處于孤島之中,我們該如何維持自己的生命?一個人生活的經(jīng)歷能夠帶給我們哪些感悟?同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一個人玩?;蚴且粋€人在家的經(jīng)歷,并與文本主人公的經(jīng)歷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想一想故事主人公的經(jīng)歷能夠帶給自己一些怎樣的啟發(fā)。學生在質疑以及感悟的過程中,閱讀興趣也能得到有效激發(fā),他們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實現(xiàn)成長。
綜上所述,在教育戲劇視野之下,結合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教師通過將情境演誦教學方式融入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之中,不僅能夠深化小學生對于語文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引發(fā)小學生與語文文本內容之間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之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是素質教育大背景之下一種具有較高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