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月軒
1963年,躊躇滿志的樊錦詩,響應(yīng)國家號召,踏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征程,這一年她25歲。這一去就是一輩子,正所謂,擇一業(yè),終一生。
剛到敦煌的時候,她自己也不知道能夠堅持多久,畢竟這里的條件太艱苦,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搖電話,晚上只能用蠟燭或手電照明,上趟廁所都要跑很遠的路,半夜里,老鼠吱吱叫著往被子里鉆。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許多人先后打退堂鼓,離開了敦煌莫高窟。然而,當她看見洞窟,便忘記了一切。在這里,她看到和學到的不僅僅是洞窟內(nèi)燦爛的壁畫雕塑,更是莫高窟人用愛和生命創(chuàng)造的精神雕塑,老一輩敦煌人的“莫高精神”感動她,召喚她,使她堅定了將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莫高窟的決心。
樊錦詩的丈夫是她北大同窗,畢業(yè)后分在武漢大學任教,兩人一直兩地分居。雖然樊錦詩深愛著丈夫和兩個兒子,但是,她更愛敦煌,更愛這幾百個洞窟和她為之奮斗的事業(yè)。1986年,已經(jīng)是武漢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的丈夫被她的愛崗敬業(yè)精神所打動,放棄了自己的學術(shù)生涯,來到妻子身邊,結(jié)束了兩人19年兩地分居的相思之苦。
1998年,已經(jīng)60歲的樊錦詩,升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不久,當?shù)卣岢錾虡I(yè)開發(fā)莫高窟,使其上市。樊錦詩立刻站出來反對,蘭州北京兩地跑,經(jīng)過努力,終于平息了莫高窟上市風波。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窟,她在各大景點對莫高窟實行限流,有人說她傻,到手的錢都不賺,可是她想的更多的卻是如何守護敦煌,保護文物,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將莫高窟的全部價值和歷史信息傳給子孫后代。
為了既能保護好壁畫和彩塑,又能讓文物活起來,樊錦詩想到了一個全新的領(lǐng)域“數(shù)字敦煌”。她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仁,經(jīng)過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全國文物界率先建立數(shù)字展示中心,并推出《千年莫高》和立體球幕《夢幻佛宮》兩部影片。2016年5月1日,“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自此,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luò),免費欣賞30個洞窟,10個朝代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如今的敦煌,已經(jīng)成為世界的敦煌。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墻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边@正是一代代莫高窟人,傾其一生守護敦煌的“莫高精神”最好的詮釋和寫照。正如樊錦詩所說:我這輩子“守一不移”,用畢生的精力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保護莫高窟。
【賞析】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這是樊錦詩一生的寫照。幾十年的光陰,她沒有獻給愛情,沒有獻給家庭,卻獻給了大漠,獻給了祖國。她用花樣年華的勇氣,堅守著一生的摯愛,讓飛揚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