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北城中學 江蘇·南通 216002)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逐漸失去興趣。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學問的本質(zhì),以趣味始,以趣味終?!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課堂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才能真正進入課堂,掌握語文學習的精髓。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以生為本的意識,重視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特殊性,知識性與人文性兼而有之,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應(yīng)由字逐句,由句逐篇,進而獲得更深入的體會。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嚼文嚼字必不可少,而讓嚼文嚼字變得更有趣味性的方式也影響著上課的效果。
有些字義豐而境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一句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庇袑W生指出“潛”、“潤”兩個字用的好,但具體好在哪里卻說不清楚。
“潛”、“潤”都是三點水,本義應(yīng)該和水有關(guān)?!墩f文》中解釋“潛”為“涉水也?!敝祢E聲按:“沒水以涉曰潛。”通俗解釋應(yīng)該是“沒入水中,在水下活動”。在“隨風潛入夜”這句里,“潛”的意思有了引申,變成了悄悄地。有學生提出既然是寫“喜雨”,風“潛”入夜時,是否也帶著潮濕的雨絲兒來呢?是否也有詩人獨特的慧心在里面呢?有學生立刻提到現(xiàn)代用語中的“潛力股”,意為實力隱藏的人,這里應(yīng)該沒有“雨氣”在里面的??梢哉f,在不同的語境里,我們可以對字義進行闡發(fā),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潤”這個字,水字旁,本義為雨水下流,滋潤萬物,《易·系辭》中提道:“潤之以風雨?!薄抖Y記·聘義》又曰:“溫潤而澤?!边@個字左右結(jié)構(gòu),字形方正,讀起來也有溫厚之感,像是春天細密的雨絲浸透了干燥的土地,泥土軟軟的、濕濕的,有青草的芳香透出來一樣?,F(xiàn)代用語中也有形容人的“珠圓玉潤”,形容修飾物體的“潤色”等詞語。這樣由本義到詩義,再到現(xiàn)代漢語的運用上來看,每個字都有獨特的含義及用法,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些字字形比較相似,在學習八下的《北冥有魚》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有學生反復(fù)寫錯“鵬之徙于南冥也”的“徙”和“徒有羨魚情”的“徒”,有時學生的錯誤有可能是教師的教授方法需要改進。古人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苯處熑裟芤愿宄髁说霓k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必然樂意去學。
“徙”在《說文》中意為“迻也?!痹凇稄V雅》中為“移也?!痹凇盾髯印こ上唷分凶椤斑w也?!币源藖砜?,“徙”字可以組詞“遷徙”,遷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大鵬的遷徙必然是不能停止的,在記憶“徙”字時,其右邊上半部分的“止”則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jù)。而“徒”的本義為“步行”,引申義為“白白地”,這個字既可以用聯(lián)想的辦法“白白地走了一趟”來記憶字形右邊的“走”,也可以根據(jù)“徒”第二聲和“土”第三聲讀音的相似來判斷“徒”的寫法。以此來看,字形的辨析一方面有助于規(guī)避錯別字,另一方面學生也傾向于樂意接受這種方法。
句子的形式可以從句子的結(jié)構(gòu)形式闡述,常見的句式有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常式句和變式句,整句和散句,口語句和書面語句,單句和復(fù)句等等。漢語句式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譬如朱自清的《春》,“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边@些句子采用長短句結(jié)合,或者直接用散句的方式來表達,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著鮮明的口語色彩,春天的生機活力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又如《白楊禮贊》里提道:“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以肯定強烈的肯定和感嘆的形式熱切表達對白楊樹的贊美,教師在教授學生朗讀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這句話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烈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在讀中揣摩體會,感受句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汪曾祺的《五味》口語色彩極為濃厚,讀起來生動有趣,如“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薄鞍押煤玫娘堨伤崃?,用井撥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薄斑@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這些句子很接地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查閱汪曾祺的生平經(jīng)歷,這些口語更接近哪個地方的表達習慣,或者和作者的文風有何關(guān)聯(lián),以此讓學生自發(fā)進行課外拓展,在搜尋資料過程中拓展知識面,增強學習興趣。這篇文章除了口語外,還有一些很規(guī)整的書面語,如“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薄稗r(nóng)貿(mào)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于‘細菜’,價頗昂?!庇纱丝梢?,一篇好的文章,其在語言表達上是靈活的。教師要給學生做好學習的“支架”,帶領(lǐng)學生進入佳境。
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很難看到很出彩的句子。那么,從所學文章中學習句子的表達技巧對學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如果能學以致用,并在其中獲得成就感,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他們接下來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修辭手法是為文章增色的一種方法,無論小說、散文,還是其他文體,修辭手法正確運用無疑是錦上添花的辦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fù)、疊字等。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相應(yīng)的手法。許多老師會讓學生分析此種手法的作用,對句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尚不完全清楚,又何談作用?學生自然也提不起興趣。有的手法一望即知,教師應(yīng)做的是先讓學生體會用此手法后,句子本身的美感,可以用教師示范讀、學生個別讀、集體讀、反復(fù)讀等方式加強對句子本身的體會,在充分領(lǐng)會了句子所表達的意蘊后,學生自然能夠分析出句子作用等教師希望聽到的答案,而學生在反復(fù)誦讀后對句子內(nèi)容的領(lǐng)悟,也讓他們有種在自己真正理解后能夠獲得知識的愉悅感,進而大大激發(fā)了學習的動力。
《荷塘月色》里寫“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皩訉拥娜~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里有比喻,有擬人,“裊娜”、“羞澀”本來是描寫女子的嬌羞情態(tài),這里用來寫荷花,就賦予了荷花一種別樣的風致,一寫出了荷花的飽滿盛開狀,一寫出了荷花的含苞待放,在淡淡的月色下,荷花的韻致雅致到了極點。句子本身很美,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教師指導學生沉浸到句子所設(shè)置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境界。
還有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語句也很豐美,各種手法的連用讓句子美不勝收。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用了“疊音”和“擬人”,“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是“排比”、“連環(huán)”及“擬人”幾種修辭格的連用。連用的效果很明顯,句子更富跳躍性和美感,只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真正的美之所在,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
由字及句,由句及篇,語文課應(yīng)該是“語文”的,從“語文味”出發(fā),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感受到美好和獲得感的感受,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對字、詞、句的分析其實與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水乳交融。
第一,對字詞的理解與對文章題目理解的統(tǒng)一性。如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從詞語的構(gòu)成來說,中心詞在“冬天”二字上,表明所寫的是在濟南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的冬天,重在感覺或精神。而在文章最后,作者卻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作結(jié),中心詞又變成了“濟南”二字,突出了濟南特有的韻致。那么,這個問題應(yīng)是學生在讀完這篇課文感覺稍有不同的地方,這時,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要啟發(fā)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又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這里的“記念”和我們常用的“紀念”不一樣,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教師布置的預(yù)習任務(wù)應(yīng)清楚明了,提前讓學生查閱資料,并認真研讀課文,仔細分析這個字用法的特殊之處。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用字習慣,更重要的是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無疑勾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對語句的分析與對文章主旨理解的啟發(fā)性。如七上莫懷戚的散文《散步》,文章結(jié)尾寫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里其實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我”和妻子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對生活著責任感。這里學生分析之所以把“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描寫得那么鄭重其事,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和妻子走得很小心,唯恐閃失,另一方面則和本文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的主旨密切相關(guān)。這樣來看,從對具體語句的分析來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是一種對文章解讀的重要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突破難點,理解重點,獲得更好的學習感受。
盧梭曾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鄙勘葋喴苍粝隆皩W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的至理名言,教師應(yīng)不斷激發(fā)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給學生一個學習的“支點”,他們一定能夠愛上課堂,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