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錢
近日,筆者參加工會組織的鄰近城市療休養(yǎng)活動。大巴車從單位大門口開出后,笑容可掬的導游小姐姐,就倚站在車廂前部,開始了講解。
她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講到天一閣、老外灘,講到寧波幫寧波裝寧波港,一連講了40多分鐘,聲情并茂,妙語連珠,十分專業(yè),也十分賣力。但車廂里的人,或者看手機,或者聊天,或者望著窗外發(fā)呆,她像是對著空氣說話一樣。
不是團友們沒修養(yǎng)。這是一個中老年機關干部組成的療休養(yǎng)團,整個療休養(yǎng)行程中,大家體現(xiàn)出很高的素質(zhì)。
問題出在導游小姐姐身上。這是一個“老寧波”團,對于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xiāng),每個人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很多事件還是親為者,至少是親歷者。而導游小姐姐對寧波的講解,沒有任何新鮮內(nèi)容,甚至對一些基礎的事實,都未能準確介紹,當然沒有人會對她的講解感興趣。
其實,導游小姐姐只要在行前稍微用點心,了解一下這個團隊的構(gòu)成,就可以避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窘境??上蛟S連基本的功課都沒有做,只是按照導游業(yè)務的程序,或者說按照旅行社的常規(guī)“腳本”,出演導游的角色。
從表面看,她專業(yè)、敬業(yè),實際上是機械式的或是任務式的?!扒艘环健钡谋硌?,當然不可能收到“對癥下藥”式的效果。一旦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枉然。
現(xiàn)實中,“方向性錯誤”畢竟不多,南轅北轍的事情也少,比較常見的是,方向沒錯,程序也到位,卻由于用心不夠或者說不夠用心,往往事倍功半。那名導游就是這樣一種情形。
豆瓣(網(wǎng)絡興趣小組)上有個叫“殺死偽勤奮”的小組,說過這樣一句話:“機械式努力的背后,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這看起來是勤奮,其實是腦子的偷懶?!币会樢娧?。機械式努力,重點不在“努力”,而在“機械式”,即這種努力是非自覺非自主的,而是被安排的,是高度程序化或程式化的。
機械式努力的實質(zhì)是形式主義。它與“任務性思維”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即凡是任務性的工作或程序性的要求,都會按照“規(guī)定動作要到位”的要求去做。任務性思維的標準是“做過了就是做好了”,至于成效如何,不是優(yōu)先選項。
比如,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時不時會啟動“安全大檢查”,檢查的規(guī)格很高,通常都有領導帶頭,聲勢也不小。但結(jié)果怎樣呢?檢查組前腳剛走,后腳就發(fā)生安全生產(chǎn)事故的案例并不罕見。原因在于,部署檢查用的是任務式思維,而檢查人員所做的則是機械式努力,大家心照不宣的認識是:部署過了就好了,檢查過了就無責。查隱患的目的,是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但查隱患是一種技術活,主觀上要認真細致,客觀上既要著眼全過程,又要在重要點位下功夫,離不開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術手段,最不應該走過場。
這種“規(guī)定性動作”,通常都是查會議有沒有開過,文件有沒有發(fā)過,責任狀有沒有簽過,規(guī)章制度有沒有上墻,值班人員有沒有到位,物資保障有沒有落實,應急預案有沒有,臺賬資料齊不齊等“表面項目”,不可能真查出什么事故隱患。
這樣的“任務性思維”與“機械式努力”,不是形式主義是什么?習慣于機械式努力和任務性思維的人,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特別忙,總有干不完的活,應付不完的工作。
這種忙,沒有心思去思考工作背后的邏輯,沒有時間去改進相關工藝或流程,不可能舉一反三,甚至難以避免起碼的陷阱。如同那個導游,可能連這個團是寧波人出發(fā)去外地、還是外地人來寧波旅游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沒有弄清楚,是典型的機械式應付,是形式主義。
機械式努力和任務性思維,所謂的勤奮、用功、敬業(yè),都不過是重復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做得越多,雖然不一定會錯得越多,但一定會“邊際效用遞減”,忙忙碌碌而諸事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