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0)
16世紀末期,西歐爆發(fā)宗教改革運動,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繼承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主義者的教育理念基礎上,提出“自然適應性”教育原則;此后,經(jīng)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培爾等人的傳承與發(fā)揚,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開始在世界各地產(chǎn)生影響,并逐漸形成自然主義教育學派。19世紀后期,美國掀起進步教育改革運動,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受到人們高度關注,體育學者伍德、赫塞林頓在結合體育與自然教育的基礎上,于1910年提出新體育理論,而后經(jīng)威廉姆斯的整理,形成一整套“自然體育”的概念與方法;20世紀初期,通過杜威、麥克樂的來華講學傳入中國,并在袁敦禮、吳蘊瑞、方萬邦等人的努力下,一度成為中國學校體育的主導思想。
然而,國內一些學者在理解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時,往往存在誤區(qū),時常出現(xiàn)將兩者混為一談的現(xiàn)象。夏成前、田雨普、于華認為自然體育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其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法國教育家盧梭。王彥收等認為自然體育強調運用自然的手段鍛煉身體,如洗冷水浴、呼吸新鮮空氣、到大自然中跑步、跳躍、游泳、爬樹等。李剛認為自然體育重視人性和本性能力的自然發(fā)展,強調將兒童培養(yǎng)成身心健康、自由平等的自然人。正是由于人們對自然體育的模糊認識,造成許多學者錯誤地將自然體育等同于自然主義體育。本研究在對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進行理論闡述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論證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以達到幫助人們擺脫思維認識誤區(qū),從而更透徹的理解自然體育的目的。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進行對比與分析。文獻的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閱讀國內學者的教育著作;二是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Elsevier等查閱國內外有關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的文獻。
(1)自然體育的形成背景。
19世紀末期,隨著美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問題的凸顯,一場社會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它逐漸蔓延到教育界,掀起教育領域的一場變革。1875年,帕克的昆西教學法實驗標志著進步教育運動的開端,1920年后,杜威、克柏屈等人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進步主義教育理念。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約翰·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等觀點,強調教育不能脫離社會,體育是實現(xiàn)社會教育化的重要途徑。1904年,桑代克撰寫了第一本關于使用社會測量的教科書,加深了人們對科學教育方法的認識。20世紀初期,美國教育家首次把科技引入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了體育的科學化。
(2)自然體育的歷史沿革。
19世紀初,阿諾德實行著名的教學改革,把英國戶外游戲引入學校,促進了校內競技運動的開展。1875年,托馬斯·休斯出版小說《湯姆·布朗的求學時代》,該書后來被傳入美國,推動了美國競技運動的發(fā)展。19世紀末期,受自然教育的影響,美國學者開始研究兒童的個性,探索教育的社會功能。20世紀初,古利克積極推動學校體育改革,把競技游戲、健康教育和娛樂活動引入學校,開辟了美國體育多元化發(fā)展道路。1893年,伍德提出體育教育理論和體育哲學觀。1910年,伍德和赫塞林頓提出新體育學說,赫塞林頓首次使用“新體育理論”一詞。1920年,威廉士闡述了自然體育的概念、方法和原理。1927年,他出版《體育原理》一書,標志著近代體育思想轉型的正式完成。19世紀初期,袁敦禮、吳蘊瑞等人出版《體育原理》、《體育教學法》等書籍,對自然體育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與概括。
(3)自然體育的基本觀點。
①強調體育的文化和教育功能
新體育理論者在體操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體育更豐富的內涵。他們認為強身健體只是體育的外在功能,體育最獨特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良好公民、傳承民族文化、適應社會需要。正如伍德所講:“體育的偉大理想不僅限于身體方面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體育與全面教育的關系,要充分發(fā)揮體育在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②堅持身心合一,樹立新的體育價值觀
19世紀后期,隨著教育科學運動的興起,新體育理論者開始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心身關系,威廉姆斯和伍德認為心身是同一有機整體的兩個方面,互不分離,主張身體與精神的協(xié)同整合;在身心一元論觀點的影響下,新體育理論者開始以全新視角看待體育問題。他們主張用自然活潑的田徑、球類項目來代替兵式體操,積極倡導開展校內競技運動。
③強調實現(xiàn)體育的生活化及全民化
19世紀后期,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新體育理論者明確提出“體育必須與生活打成一片,使體育成為生活的實踐”。威廉姆斯指出體育課的任務是培養(yǎng)道德品性和社會標準,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養(yǎng)成良好運動興趣。袁敦禮認為體育應當幫助人們學會善用閑暇時間,掌握鍛煉能力,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美滿、愉快和滿足。威廉姆斯和袁敦禮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實現(xiàn)體育生活化和全民化的必要性,闡明體育的價值已從個人發(fā)展到社會,從課堂教學延伸到休閑娛樂,體育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④推崇體育的自然化與競技化,反對“非自然的、人為的”體操運動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體操運動的局限性開始顯現(xiàn)出來,其機械化的操作形式、違背兒童天性的鍛煉方式等,遭到新體育理論者的嚴厲批判和猛烈抨擊。伍德、赫塞林頓認為舊式體操違背了生理學原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用更有意義的自然活動,如游戲、舞蹈、球類等來取而代之。袁敦禮、吳蘊瑞提到:舊式體操過于形式化,只注重身體局部的發(fā)展,不合乎科學原理,而以田徑、球類、游戲等為主的自然活動符合兒童天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鍛煉樂趣。
(1)自然主義教育的形成背景。
16世紀后期,西歐資產(chǎn)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fā)動的宗教改革運動,推動了基督教新教派的出現(xiàn),促進了歐洲教育運動的普及,以及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進入了黃金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進展。然而,歐洲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權卻控制在教會手中,新教派所規(guī)定的教規(guī)教義、古典文化等內容,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培根、夸美紐斯、洛克等發(fā)動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以破除新教領袖們對人的悲觀主義思想。
(2)自然主義教育的歷史沿革。
1632年,夸美紐斯提出泛智教育理念及自然適應性原則,為近代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870年,洛克精辟論述了教育兒童的具體方法,對文藝復興以來的“教育遵循自然”的教學方法給予了豐富和發(fā)展。18世紀中期,盧梭在批判古典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教育順應自然”的發(fā)展原則,其教育論著《愛彌兒》的問世,標志著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正式確立。18世紀后期,裴斯泰洛齊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觀點,并在研究心理與教育的過程中,提出要素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應滿足人的天性,遵循自然原則,以達到促進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福祿培爾則明確指出,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部分,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則,同時還要順應人的天性。
(3)自然主義體育的基本觀點。
自然主義教育派的核心理念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受到自然主義教育家的高度重視,并在他們的教育論著中得到全面而充分地體現(xiàn)。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到:健康的心靈存在于健康的身體里,兒童應注意養(yǎng)成飲食有節(jié)制、身體有運動以及按照自然的生活方式起居、休息娛樂的習慣,多食柔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多的依賴藥物。洛克則《教育漫話》傳達“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的理念,他認為強健的體魄是紳士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基礎,主張采用傳統(tǒng)騎士教育中的游泳、騎馬、投槍、擊劍等游戲活動,并結合自己的醫(yī)學經(jīng)歷,擬定出了一整套體育保健制度。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分別從鍛煉形式、鍛煉內容、運動強度、衛(wèi)生保健四個方面對體育教育進行了論述。他主張采用跑、跳等純自然體育運動來增強兒童的體格,以游戲、比賽的方式增加鍛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鼓勵采用多樣化的鍛煉項目促進兒童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提出進行體育鍛煉時,應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最簡單的要素是關節(jié)運動,體育應遵循力量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采用搬運、投擲等最簡單動作促進兒童發(fā)展;提出學校在開展游戲、體操、運動會等活動時,應考慮兒童的個性差異,遵循循序漸進的發(fā)展規(guī)則。福祿培爾特別重視游戲教學的開展,他認為運動游戲建立在兒童模仿自然動作和生活動作的基礎上,應該符合兒童的心理需要,激發(fā)兒童的參與樂趣,促進兒童智慧、身體和道德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自然主義教育學派在論述自己的體育觀點時,都強調體育與自然的結合。從鍛煉角度講,自然主義教育家主張采用符合兒童本性的跑、跳、投擲、攀登、游戲等自然運動項目;從衛(wèi)生保健角度講,他們強調兒童的衣食住行一定要適應自然規(guī)律,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限制,從而保證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由于自然主義教育家的體育觀點是建立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學者經(jīng)常將他們的體育思想稱為自然主義體育。
(1)兩者之間的差異。
①發(fā)展歷程的差異
自然體育思想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它是在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科學運動的影響下,由美國學者伍德、赫塞林頓所提出的新體育理論,并在威廉姆斯、麥克樂等人的繼承與發(fā)展下,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并成為影響深遠的理論體系。
自然主義體育起源于17世紀的歐洲,它主要出現(xiàn)在自然主義教育學派,如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培爾等人的教育著作中,用來闡述自然主義教育家的教育觀點,它缺乏足夠的理論根基,也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②基本觀點的差異
自然體育思想包括:強調體育的文化和教育功能;堅持身心合一、樹立新的體育價值觀;強調實現(xiàn)體育的生活化及全民化;推崇體育的自然化與競技化,反對“非自然的、人為的”體操運動??梢哉f,自然體育思想不再局限于體育身體層面上的價值,而是上升到教育和文化的層次,從而使得體育這門學科擁有更深厚的理論基礎。
自然主義體育主要強調采用自然的手段來鍛煉兒童的身體,倡導教師、家長注意兒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衛(wèi)生與保健,它大都依附在自然主義教育學派的教育思想的論述中,并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也缺乏對體育的系統(tǒng)認識。
(2)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①自然主義教育學派對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影響
19世紀末期,美國爆發(fā)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運動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帕克和約翰遜。帕克深受盧梭自然教育觀和裴斯泰洛奇直觀教學法的影響,認為兒童具有內在能力,可以自發(fā)地學習和工作;他主張廢除不自然的教學模式,選取符合兒童興趣與需要的教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實現(xiàn)兒童的社會化教育目標。同樣地,受盧梭和蒙臺梭利的影響,約翰遜的有機教育學校,強調個性發(fā)展,重視兒童的興趣和能力。
②自然主義教育學派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也受到自然主義教育學派的影響。其在繼承盧梭的教育順應自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兒童中心論,他把盧梭所說的教育要注意兒童愛好和興趣的起源、增長和衰退,理解為兒童生長原則。此外,杜威發(fā)揚了洛克、盧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祿培爾等人重視勞動教育、手工教育、直觀教學和兒童親身經(jīng)驗的思想,否定了科目本位式的傳統(tǒng)課程,設計了以學生直接經(jīng)驗為主的活動課程,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
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理念,前者強調體育的文化教育功能,重視通過體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性,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后者強調體育與自然的結合,主張兒童的身體鍛煉與衛(wèi)生保健要適應自然規(guī)律,以保證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充分認識自然體育與自然主義體育之間的差異與聯(lián)系,有助于更好地運用新體育理論指導體育實踐,更全面地發(fā)揮體育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