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學會一些交往技巧,體驗交往樂趣。穩(wěn)固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兒建立信任感與心理安全感,發(fā)展一定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但當幼兒“朋友圈”過于窄化時(比如只與固定的一名同伴互動),這些情感體驗與社會性學習的范圍就會縮小,還可能互相“傳染”一些負面的不良習慣與情緒等。那么,圈內的兩個幼兒到底互為益友還是彼此的羈絆呢?
幼兒的心聲:“我和花花是最好的朋友。我們最喜歡一起去美工區(qū)玩,我教會他怎么折紙飛機,他告訴我只要脾氣大,別的小朋友就不會搶我們的玩具了,我平常只和他玩?!庇變貉壑械挠颜x是“快樂陪伴”,只要性格合得來、興趣對得上、能經(jīng)常一起玩的都是好朋友。
家長的焦慮:“欣欣最近出現(xiàn)了一些壞習慣,比如說吃手、說臟話、搶東西等,和老師交流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受好朋友花花的影響。這叫什么好朋友,他就應該和像明明一樣的好孩子交朋友。明明多懂事聰明,品質還挺好。跟好孩子交朋友才能往好處學,現(xiàn)在這個情況得把他們分開!”家長眼中孩子的友誼應該是“攜手成材”,家長希望幼兒能和“好孩子”“優(yōu)秀的孩子”交朋友來達到“近朱者赤”的效果。
教師的困惑:“孩子有自己的好朋友是值得鼓勵的,他們可以互相學習親社會行為、情緒管理方法。但是當孩子的朋友圈過于狹窄、成為開始排斥‘外來者’的小團體、彼此產(chǎn)生負面影響時,作為教育者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呢?”教師眼中幼兒的友誼是“全面發(fā)展”,人際交往是幼兒發(fā)展的重要部分,穩(wěn)固的友誼不可缺少,但是過于狹窄不利于幼兒的成長。
角色站位不同,對幼兒“朋友圈狹窄”的理解也不同。教師和家長不應該把幼兒的交友選擇直接歸類為“好”或“不好”,而應該傾聽幼兒的心聲,理解幼兒對友誼的定義,強化、鼓勵幼兒的優(yōu)點,降低幼兒間的不良影響,引導幼兒進行良好的社會性交往。
知其因,才能對癥下藥。哪些因素會導致幼兒“朋友圈狹窄”呢?
首先,內在因子。
二人“志趣相投”。“志趣”分為性格和興趣。性格是幼兒擇友的重要標準,兩個性格相似的幼兒更容易成為好朋友,比如喜歡安靜的幼兒容易和性格沉穩(wěn)偏內向的幼兒成為好朋友。共同的興趣是激發(fā)幼兒變成好朋友的重要因素,兩個幼兒由于都喜歡音樂、繪畫等活動而經(jīng)常在一起相處,交往時間越長兩個人越親密。
“邊緣性格”使然。幼兒自身的性格比較內向、缺乏自信心,害怕被拒絕、受傷害而不愿主動結交新朋友,傾向于游離在“主流圈子”外,喜歡獨來獨往,或者僅僅愿意與某個幼兒接觸并成為朋友。
“舒適區(qū)”的維穩(wěn)。兩名幼兒可能在托小班時期就經(jīng)常一起游戲,逐漸建立起友誼,進而形成具有安全感的、穩(wěn)定的交往“舒適圈”。如果不投入一定的努力,幼兒就會一直保持在“狹窄”的友誼“舒適圈”內。
其次,外部推手。
家長的“影響度”。第一,過度控制。有些家長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嚴格把控并為其篩選、精簡社交圈。第二,無形熏陶。家長自身的交友觀以及性格等都會影響幼兒,比如有的家長性格沉悶,幼兒可能會偏內向;有的家長推崇“精致交往”,選擇和少數(shù)的、契合的朋友深度交往,那么幼兒也會效仿這種交友方式。第三,放任自流。有些家長工作忙、無暇顧及,或者認為幼兒還小不需要朋友,家長缺乏引導也會導致幼兒社交技巧匱乏。
“遠友不如近鄰”。幼兒交友有時會依照“就近原則”。一種是家庭鄰居,幼兒會優(yōu)先選擇和自身家庭空間位置相近的幼兒建立友誼,而一般小區(qū)內的同齡伙伴較少,容易導致幼兒“朋友圈狹窄”;另一種是班級同桌,在園活動時經(jīng)常在一組或一桌的幼兒容易對其同桌發(fā)出邀請、分享等交友信號,內向的幼兒較容易發(fā)展為“朋友圈狹窄”。
教師助力、家園合力,正視幼兒主體性地位,通過尊重、引導、引入、合作四小步,化解幼兒“朋友圈狹窄”的負面影響,實現(xiàn)幼兒朋友圈擴建的大改變。
尊重幼兒選擇,切忌棒打“鴛鴦”。幼兒形成穩(wěn)定的友誼關系后,如果強行將二者分開,很有可能使其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教師應該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擇友情況;提高職業(yè)敏感度,發(fā)現(xiàn)幼兒的良好情緒情感、親社會行為與意識等,并及時給予鼓勵與強化。例如當欣欣在與花花游戲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請求、分享、邀請、協(xié)商、合作等親社會行為,教師可以表揚欣欣:“剛才欣欣向花花主動分享了她的玩具,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大家也可以試試和別的小朋友分享你們的玩具,享受更多的快樂。”
當圈內幼兒與圈外同伴產(chǎn)生沖突時,教師要給予幼兒一定的處理空間,相信幼兒的能力。事態(tài)僵化時,教師適時地以平等姿態(tài)與幼兒交流了解事情原委,并給予一定的建議。例如欣欣和花花津津有味地玩著新玩具,明明也想玩,但被兩人拒絕。教師先在一旁觀察幼兒自主協(xié)商的過程,欣欣和花花說:“我們先來的,為什么給你玩?”明明說:“你們已經(jīng)玩了很久了?!眳f(xié)商無果后,教師進行干預,詳細了解拒絕明明的原因后,對幼兒遵循“先來后到”的意識表示肯定,并向幼兒指出公共物品不屬于任何一個小朋友,因此不能長時間占用,進而向欣欣和花花提出兩個建議供其選擇:一是三人一起玩,二是先玩其他玩具、耐心等待明明玩一會兒。
及時正面引導,降低負面“影響力”。當幼兒間出現(xiàn)負面影響時,教師應該及時正面引導。針對幼兒搶玩具等不良行為或亂發(fā)脾氣等消極情緒管理方式,教師可以采取兩種引導方式。第一,榜樣引導,教師以身作則注重言行,也可以表揚其他幼兒的良好行為、意志、品質等。例如當明明拿到玩具后,讓給了欣欣和花花,教師可以口頭表揚“明明懂得謙讓,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以引發(fā)幼兒模仿。第二,活動中引導,教師可以通過“有禮貌的好孩子”等教育活動、閱讀情緒類與行為培養(yǎng)類繪本等活動,幫助幼兒學習交往技巧、情緒管理方法。針對幼兒間發(fā)生干擾班級秩序或者給其他幼兒造成傷害的行為、情緒等,例如欣欣和花花為搶占玩具而將明明故意推倒,教師可以采取兩種引導方式:第一,教育引導,教師應先安撫明明,并對欣欣和花花及時進行單獨教育,幫助幼兒意識到問題并改變;第二,游戲中引導,通過角色表演等游戲,使幼兒體驗“受害者”明明的感受,學會遷移與共情,從而降低負面“影響力”。
通過集體活動,巧妙引入“第N者”。破解“狹窄小團體”的最好方式,就是將這個“小團體”投入到一個大集體當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小組任務,例如小組合作表演舞臺劇,班級集體進行拔河游戲、接龍游戲等,使其感受到人多力量大、頭腦風暴靈感多等不同的快樂體驗。或者在兩個幼兒進行游戲時適時以參與者的身份平行介入,例如欣欣和花花在娃娃家玩司機與乘客的游戲,教師以乘客的角色請求加入游戲:“司機你好,我想去電影院,請問我能上車嗎?”順利進入游戲進行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適時提議:“我們的小乘客有點少呀,我可以再找?guī)讉€乘客一起坐車嗎?”在得到幼兒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插入幾個有游戲意愿的幼兒,如果幼兒拒絕其他伙伴加入,教師可以用游戲化的語言進行引導:“可是只有我們坐車的話,乘客太少了,我們的小車就沒有收入了,沒有收入就不能加汽油,小汽車就要跑不動了。也許我們還需要設置加油站,還需要一個乘務員……”通過豐富游戲情節(jié)來巧妙引入伙伴,給予圈內幼兒更多與其他同伴接觸的時間與機會。教師引入“第N者”時,要尊重幼兒意愿,并且循序漸進。
家園攜手合作,逐步擴建“朋友圈”。第一,教師可以多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降低對幼兒“朋友圈”的控制度,給予幼兒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第二,引導家長意識到自身交往技巧、情緒管理、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榜樣作用。第三,引導家長提高對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關注度,攜手家長共同挖掘幼兒的閃光之處,塑造幼兒的社交自信心;同時園所可以舉辦親子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幼兒在父母陪同下以安全的心理氛圍去認識新伙伴,逐漸去性格“邊緣化”,打開“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