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席元
近日,多地教育部門明確叫停家長批改作業(yè)。但有教師向《半月談》記者反映,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yè)背后有制度性原因,教育部門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應當反思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
一名老師告訴記者,學生作業(yè)水平是學校考核教師工作質(zhì)量的重要一項,老師們都盡量保證學生作業(yè)“全對”,因此家長必須參與。他雖然不會讓家長直接“批改”作業(yè),但會讓家長幫忙“檢查”,看有無錯誤。
“家長檢查是第一道關,第二天孩子回學校上交作業(yè),我會請各小組長幫忙檢查,最后自己才動筆批改,如果還發(fā)現(xiàn)有錯誤,就把孩子叫到辦公室改好,才能打上紅勾。因為經(jīng)常麻煩小組長,我會給他們買飲料?!?/p>
據(jù)老師介紹,在他工作的江蘇北部部分縣區(qū),類似“家長檢查作業(yè)”的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小學,到初中就基本沒有了,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學習的知識逐漸深入,超出了家長的能力范圍;另一方面是初中的考試更多,足夠反映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小學階段由于限制考試次數(shù),學生成績的提升不足以充分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那么,上級教育部門如何評價一名教師的能力呢?一看教師的教案、教參,二看學生作業(yè)批改質(zhì)量。
在這名老師的微信群里,記者看到了學校教務處發(fā)的迎接檢查通知:連續(xù)3天,市教育局和縣教育局分別要來檢查語言文字規(guī)范和教學視導工作,都要求檢查教案、教參和學生作業(yè),其中作業(yè)不得漏批、錯批,如果整改未到位,學校將“對相關責任人對照相關條例予以處罰”。
“全縣那么多學校,其他學校都沒查出問題,就因為你漏批、錯批一個地方,你們學校在全區(qū)直接墊底,你在你們學校直接墊底,校領導會怎么看你?職稱評審、職級工資、獎金等等,動輒‘一票否決’,老師們傷不起啊。”
這名基層老師的訴說,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解讀“切口”:中小學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不盡合理,走向了“唯卷面”“唯材料”的形式主義,難道只有全對的作業(yè)才能證明老師教得好?
如何改進中小學??己嗽u價方法,突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績,引導他們潛心育人,走出形式主義的迎檢怪圈?這個問題有待教育行政部門深入研究破解。(摘自“半月談”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