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道道
實力唱將薛之謙、搖滾老炮兒許巍、汪峰,新生代歌手王源、汪蘇瀧、費啟鳴,以及頂級流量明星蔡徐坤…11月6日,京東正式宣布了京東11.11“直播超級夜”的整體明星陣容。一場聚集流行、搖滾、民謠、古風等多重風格的視聽盛宴,將于11月10日晚呈現給眾多消費者。
無獨有偶,蘇寧易購雙十一超級秀、拼多多超拼夜、天貓狂歡夜,電商巨頭們一年一度的購物節(jié)晚會也如約而至。
晚會已經成為雙十一這場消費狂歡的“標配”,可每年如何玩出新意,最大程度上引爆消費熱潮則成了擺在平臺面前的難題。尤其是這兩年,社交拼團、主播帶貨等新消費模式,一次次帶動銷售額猛增,平臺之間越來越熱衷于追逐和比較雙十一的各種數據。
今年這場數據“風暴”中,直播帶貨儼然又是重點,不過京東直播“品質化直播”和“營銷場”的理念,意欲改變這一現狀。
不斷拉長的雙十一活動時間,讓今年的雙十一晚會更加熱鬧紛呈,不僅晚會數量增長至六場,而且大牌云集讓明星效應更得以凸顯。但今年平臺之間的較量,不再只是明星陣容,在大屏幕為主導的晚會上,直播這一小屏幕刷足了存在感。
以已經結束的兩場晚會為例,我們看到,衛(wèi)視直接將頭部主播的直播間搬到了晚會現場,如此一來,主播們可以在直播間為表演嘉賓加油助威,而嘉賓們上一秒還在舞臺上傾情獻唱,下一秒可能就出現直播間,為消費者帶貨送福利。主播與晚會明星的相互導流,促使觀眾在直播間中實現消費轉化。
如果說此前的雙十一晚會更多的是為了當晚的消費狂歡預熱,渲染氛圍,那直播帶貨融入晚會,則讓一場內容消費增添了厚重的電商屬性
對于平臺,這自然百利而無一害,但于觀眾或消費者而言,今年各大電商之間前所未有的帶貨爭奪戰(zhàn),讓雙十一晚會也變得“劍拔弩張”。尤其是過度追求帶貨數據增長的直播潮流,或將影響晚會本身的娛樂氛圍和價值。
與其他平臺不同,京東直播的定位,讓其一直堅持以泛娛樂為切口打造內容電商直播模式。早在今年4月,京東直播就聯合摩登天空,邀請阿肆、馬頔、低苦艾的劉堃等音樂人舉辦了“摩登,收到”的直播專場,開始了第一輪的帶貨試營業(yè)。京東618年中大促時,京東直播更是把草莓音樂節(jié)搬進直播間。
內容屬性大于電商屬性,這是京東直播的一大核心特征,此次11.11“直播超級夜”也不例外。
京東邀請了超過30位重磅明星加入,包括時下最紅火的流量明星、大熱演員與實力唱將。而為了給觀眾呈現絕佳的視聽盛宴,舞臺效果方面,將有4000余支燈營造燃炸的舞臺氛圍,數控飛屏和矩陣燈光的多種組合,打造豐富的空間層次和極致的空間變化。京東直播還采用了亞洲僅有的歌劇舞臺級P4點距的LED鏡面地屏。
在粉絲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看到京東通過開辟第二直播間,實現手機+PC+電視“多屏互動”,讓粉絲既能在主現場為自己熱愛的明星打Call助陣,又能實時跳轉自己感興趣的“第二直播間”,搶購“京東11.11直播超級夜”的特價好物。
京東直播致力于打造內容和電商、文娛和消費深度融合的電商營銷新形態(tài),對于用戶而言,就是讓他們在泛娛樂的優(yōu)質內容生態(tài)中,既玩得好又買得放心,而不是一味緊張的搶購。
追求銷量轉化還是品牌營銷?直播帶貨野蠻生長至今,不斷涌現的亂象正在驅使行業(yè)思考這個問題。
近來,外界對直播帶貨的批評之聲四起,除了明星直播翻車之外,最大的詬病就是數據注水導致的行業(yè)泡沫。一位網友在微博吐槽,“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fā)戰(zhàn)報寫新聞稿了”,直指平臺和主播“個個放衛(wèi)星”,商家、品牌“賠本賺吆喝”。
直播帶貨重塑了零售的人、貨、場,可人、貨、場的游戲規(guī)則終究要回到退換貨率、物流速度、商品質量等多重用戶指標。與此同時,直播帶貨對于品牌的價值也在發(fā)生改變。
京東給出的答案是營銷。在京東直播的定義里,直播不只是帶貨工具,而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營銷場。正如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的,直播的供應鏈零售不是常態(tài)的供應鏈,所以直播不是零售,更多是營銷行為。
為什么京東一開始就把京東直播定位為營銷場呢?其實這和京東本身的平臺特征有關。
招商證券曾發(fā)布一份調研報告稱,各行業(yè)雙十一參與直播指數前三名為紡織服裝、輕工制造、美妝個護,電子電器類只排第六。京東的優(yōu)勢品類恰恰是3C,3C類產品價值高,消費者不像對日消品那樣追求低價,而是更重視產品的調性和理念,這時品牌營銷就尤為關鍵。
我們看到,11.11期間京東直播宣布進行超500場總裁直播,涵蓋家電、通訊數碼、時尚家居等十余個品類,包括小米、西門子、方太、OPPO等眾多品牌。比起帶貨主播,“總裁”們更加了解品牌的理念以及目標群體的消費心理,通過互動,帶貨之余直播便自然轉化為品牌面對消費者的營銷場。
相比直播間里哪里價低就往哪轉移的用戶,顯然這種模式更容易幫助品牌形成用戶粘性。再加上垂類領域主播形成的多元化直播,京東對于構建直播生態(tài)也逐漸摸索出一條新路。
除了營銷化,京東直播的另一個獨特之處還在于“品質化”,即以優(yōu)質的內容和體驗,實現用戶沉淀,讓帶貨成為自然的結果。
此次京東11.11“直播超級夜”可以說就是品質化直播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豪華的明星陣容,在國內頂尖制作團隊形的加持下,將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與此同時,多屏聯動又為用戶打造了邊看邊買的大小屏互動體驗。觀眾首先是消費內容,繼而再消費產品。
今年雙十一,消費盛況的背后,我們看到外部監(jiān)管也在進一步收緊,最新消息稱,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公布的《網絡交易監(jiān)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網絡社交、直播平臺納入監(jiān)管。
規(guī)范化是必然的,當前直播帶貨涌現的亂象,已經對中小商家及消費者造成損傷,而從消費主義的角度看,很多人越來越擔心直播帶貨會使年輕一代陷入非理性消費的漩渦,這似乎也是監(jiān)管力度增強的主要原因。
外部力量驅動直播電商將從“流量+補貼”打法轉變?yōu)楦幼⒅貎热萆a與內容營銷,這其實和京東直播的理念不謀而合,“通過品質化內容,帶給用戶不一樣的直播購物體驗,從而增強用戶粘性,將直播帶貨場晉升為品牌營銷場”。而如果朝著這個方向走,直播帶貨是否會回歸理性呢?
京東直播已然做了有效的示范。一方面,京東直播在品質化建設中,引領電商直播回歸內容屬性,一定程度上,這將消解平常直播間中充斥著的緊張和刺激感,從而抑制沖動消費。
透過這一年來京東直播的現狀,我們看到音樂已經成為京東直播布局泛娛樂營銷的重要切入口。從草莓音樂節(jié)到前浪演唱會,音樂人的現場互動不同于一般主播吆喝式的賣貨,而是將音樂和產品結合產出有趣、有內涵的直播內容,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感受。不止如此,明星做客京東直播間,也多是通過打造微綜藝、微競技性質的形式,營造更輕松的直播氛圍。
另一方面,京東以3C、個護為優(yōu)勢品類,這類產品的決策時間較長,本身已經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消費者的沖動消費。而且京東邀請娛樂或流量明星當主播,目的是為沉淀粉絲、完成轉化,而非培育直播IP,直接利用明星效應收割粉絲,這也相對地減少了沖動消費行為。
其實,這種選擇背后透露的還是京東直播對于營銷場的定位,從“帶貨場”升級為“營銷場”,在用戶更為理智的選擇中,回歸商業(yè)本質。
直播帶貨從來不是一場流量生意,當上半場的喧囂和浮躁逐漸遠去,下半場考驗的仍是流量聚合、供應鏈、場景布局、售后服務等綜合能力,簡單來講,就是產品和服務本身。而京東直播看似低調,實則一直在為品牌營銷蓄力,隨著整個行業(yè)漸趨理性,這種品質化和營銷化的直播形式或將給行業(yè)帶來更大的價值,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