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愛田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yī)藥研究所 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周圍性面癱是由于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引起周圍性面肌癱瘓的病癥,與患者自身受寒、病毒感染等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口角歪斜、說話漏風等,患者的味覺和聽覺也可能會受到影響[1]。在臨床中主要以針灸、中藥等非手術治療方式使患者恢復其神經功能,利用針灸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穴位進行刺激,進而達到相關的治療目的,刺激患者的神經功能,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面部狀態(tài),改善患者的面癱病癥,緩解其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此研究分析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取得的治療效果為目的而展開,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針灸科在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平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5 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齡為20~66 歲,平均年齡為(34.4±10.1)歲,病程為1d ~1 月,平均病程(5.2±3.2)d。觀察組25 例,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為17 ~65 歲,平均年齡為(34.7±10.2)歲,病程1d ~1 月,平均病程(5.3±3.1)d。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經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身體素質、年齡等基礎資料通過應用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根據(jù)《中藥新藥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診斷標準,皆為周圍性面癱患者。
排出標準:(1)患者有腫瘤疾?。唬?)帶狀皰疹、細菌感染者;(3)創(chuàng)傷類患者。
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主穴取合谷、太沖、翳風、陽白、攢竹、四白、下關、地倉、頰車、迎香,除合谷雙側取穴外其余穴位均取患側,配穴隨證加減。初期(發(fā)病7d 內)輕淺刺激,中后期可透刺,風寒性加灸翳風,30min/次,以上治療1 次/日,10d 為1 個療程。
觀察組在普通針刺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進行治療。中藥熏洗采用防風湯,藥物組成:防風10g,羌活10g,川芎15g,地龍8g,當歸15g,雞血藤18g,艾葉10g。水煎取汁1000ml,對面部進行熏洗,早晚各1 次,10d 為1 個療程。
(1)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中臨床療效可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若療效為痊愈則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其生活狀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即能正常進行交談與飲食攝入;顯效則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雖仍有輕微癥狀,但其生活狀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即能正常進行交談與飲食攝入;有效則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雖有改善,但且其生活狀態(tài)仍會受此病癥的影響,即患者不能較正常地進行交談與飲食攝入;無效則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且其生活狀態(tài)仍受到較大影響,即患者不能正常地進行交談與飲食攝入??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100%。
(2)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經治療后所需的恢復時間,即統(tǒng)計患者經治療后在10d 內、20d 內、20d 以上這3 個時間段中恢復正常面部狀態(tài)的人數(shù),以分析對比兩種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
(3)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本研究通過House-Brackmann 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面部神經功能狀態(tài)進行評分對比,以分析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患者面部神經功能的影響。
對照組中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中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效率差異顯著(χ2=3.9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觀察組患者在10d 內共有7 例恢復,對照組有1 例恢復,觀察組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人數(shù),在20d 內,觀察組有15 例恢復,對照組有8 例恢復。觀察組患者的恢復時間比對照組患者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恢復時間對比[n(%)]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面部神經功能評分為(10.45±3.21)分,對照組為(16.34±3.65)分,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面部神經功能評分相比于對照組明顯更低,觀察組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明顯比對照組恢復的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18.89±6.15 10.45±3.21對照組 25 18.98±6.23 16.34±3.65 t-0.051 6.059 P-0.959 0.001
周圍性面癱多是因為風寒之邪侵犯面部,造成面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面神經缺血、水腫麻痹引起面癱,患者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xiàn)為病變側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有聽覺改變,舌前2/3 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2],甚至可能留下面肌痙攣、倒錯癥等后遺癥。男女的發(fā)病率無顯著的差異,此病容易治愈并且年輕人的治愈率較高[3-4]。
一般情況下,此病癥主要采用藥物、針灸理療等手段進行治療,利用針灸治療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使周圍性面癱患者可以使局部的血液得以循環(huán),消除水腫以及炎癥現(xiàn)象,恢復面神經功能,早期以祛風通絡為主,針刺以輕淺刺激,針灸輔以艾灸,防止面神經受損加重[5-6]。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熏洗對患者進行治療進一步加強了祛風通絡的作用,使患者恢復的更快。其中在針灸治療過程中,主要是對患者的合谷、太沖、翳風、陽白、攢竹、四白、下關、地倉、頰車、迎香這幾個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合谷穴通調頭面之經絡,經此穴位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角歪斜之癥;太沖、下關、地倉、頰車則有通絡止痛、通利關竅、舒筋活絡,活血化瘀之效;翳風有聰耳通竅之效;四白、陽白有祛風明目、清頭明目之效;攢竹有吸熱生氣之效;迎香有通利鼻竅之效。經這幾個穴位的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癱癥狀,疏通其面部的經脈,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面部狀態(tài)。而中藥熏洗則主要通過防風、羌活、川芎、地龍、當歸、雞血藤、艾葉這幾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對針灸治療行輔助治療之效,此藥方中防風、羌活、艾葉有解表祛風、除濕止痛、散寒止痛之效,川芎、當歸、雞血藤有活血行氣、補血活血之效,地龍有通絡利尿之效。在針灸治療后通過此藥方的中藥熏洗治療方式,能幫助患者保持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鞏固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速度,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面部功能作用,改善其面部神經功能。本研究的觀察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的有效率遠遠低于觀察組患者,此方法能夠促進患者更快的康復。
綜上所述,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能夠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