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暉 阮娜(通訊作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脛骨平臺是指脛骨與股骨下端的接觸面,屬于膝關節(jié)的關鍵負荷結構,一旦該部位發(fā)生骨折,將會打破平臺內外受力平衡,進而促使骨關節(jié)炎改變[1]。當前臨床針對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方式可分為非手術和手術兩種,后者總體臨床療效更為理想,但仍需術后結合適宜的護理手段,以便更快促進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減少膝關節(jié)僵硬、畸形愈合、創(chuàng)傷后關節(jié)炎、廣泛性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護理屬于康復醫(y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種著重“人文關懷”,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為進一步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康復效果,本文擇取了120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共從我院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2018 年5 月—2019 年12 月)中選取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抽簽的方法隨機分入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齡22 ~72 歲,平均年齡(41.36±5.32)歲。觀察組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齡23 ~71 歲,平均年齡(41.13±4.98)歲。組間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經臨床X 線等檢查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且均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②所選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的患者;②治療依從性不高的患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包括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以防感染、為患者抬高患肢以防水腫、口頭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簡單指導等內容。
1.2.2 觀察組 早期康復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內容包括:
(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依據患者不同年齡階段、文化水平、性格特點等臨床資料給予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他們的治療依從性往往不高,信息理解能力也較弱,需要結合宣傳圖冊、宣傳視頻以及相關成功案例進行形象直白講述,尤其是加強早期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從而幫助患者更好理解病情與相關治療環(huán)節(jié),以便提高他們的治療配合度與積極性。
(2)心理護理:脛骨平臺骨折的發(fā)生往往較為突然,患者尚未做好良好心理準備,加上骨折伴隨而來的劇烈疼痛與功能障礙,還有對于手術結果和預后的不可預知性,都會對患者正常心理狀況造成影響,使其出現焦躁、緊張、悲觀、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影響臨床療效。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并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及時進行專業(yè)性心理疏導,通過成功案例、病友現身說法等方式轉變其治療態(tài)度,提升患者的治療自信心。
(3)疼痛護理:疼痛作為術后不可避免的生理感受,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疏導,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心理狀況,還可能加重病情,延緩患肢功能恢復速度。一方面,護理人員需及時向患者講述疼痛的相關知識與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反應,以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可采取相關應對措施幫助患者緩解疼痛,如聽音樂、深呼吸、聊天、自我催眠等,若仍未有效,則可報告主治醫(yī)師給予適量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進行疼痛緩解。
(4)患肢功能鍛煉:在開展早期患肢功能康復鍛煉前,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功能鍛煉知識教育,以提高患者的參與積極性,并依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規(guī)范化的功能鍛煉計劃,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隨時進行調整。功能鍛煉計劃大體內容包括:術后當天:臥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角左右)→術后1d:患肢局部冰敷,預防水腫→術后2 ~3d:股四頭肌收縮、仰臥、屈曲訓練→術后3d 至出院:依據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進行股四頭肌屈曲、伸展訓練、小腿腓腸肌收縮訓練、直腿抬高訓練、屈膝、屈髖、負重下蹲等訓練,訓練強度和時間需以患者具體耐受能力為準,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進行,一般在半小時為宜,每日可進行2 ~3 次。
1.3.1 臨床療效觀察指標對比
包括完全負重時間、骨折完全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3 項指標。
1.3.2 護理前后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通過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特種外科醫(yī)學制定)進行評定,滿分100 分,高于85 分表示膝關節(jié)功能優(yōu)秀,70 ~84 分表示膝關節(jié)功能良好,60 ~69 分表示膝關節(jié)功能一般,59 分以下表示膝關節(jié)功能較差;疼痛評分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滿分為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感受越強[3-4]。
此次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均輸入數據庫并經由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完全負重時間、骨折完全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完全負重時(周) 骨折完全愈合時(周)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0 12.63±5.41 11.74±3.56 21.22±3.21對照組 60 21.88±5.92 19.52±3.33 34.87±3.56 t 值 - 8.934 12.363 22.057 P 值 - 0.001 0.001 0.001
表2 可見,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均無明顯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時間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 疼痛評分觀察組 60 護理前 65.87±2.16 7.71±2.13護理后 84.69±6.32 1.25±0.65對照組 60 護理前 65.34±2.24 7.66±2.08護理后 76.39±1.32 3.41±1.27 t 值 護理前 1.319 0.130護理后 9.958 11.727 P 值 護理前 0.190 0.897護理后 0.001 0.001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一般是可由間接或直接暴力引發(fā),如高空墜落和暴力擊打[5]。其實脛骨平臺骨折的發(fā)生率并不高,據有關流行病學統(tǒng)計報告可知,該病發(fā)生率僅占全身骨折發(fā)生率的1%左右,但由于該病屬于強大內外翻壓力與軸向載荷聯(lián)合影響的結果,若未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將會大大降低膝關節(jié)功能,嚴重者甚至會致殘,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增加其經濟壓力與影響家庭和諧[6]。
由本文研究數據對比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時間更短,護理后的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更為良好,疼痛評分也較低(P<0.05),提示我們早期康復護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早期康復護理不僅關注到患者的生理需求,還對其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視,通過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和疼痛護理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且從患者自身具體康復情況出發(f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患肢早期康復功能鍛煉計劃,可及時有效地幫助關節(jié)進行活動,從而降低組織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7]。
總而言之,對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可提高其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降低不良情緒的產生,值得推廣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