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勇
【摘? 要】學習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習習慣的好壞與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對于小學生而言,“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因此,在小學教育階段,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儼然成了每個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156-02
【Abstract】Study habits are a non-intellectual factor, which al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study habits often determines a person's fat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ssness is like nature, and habit is like nature." Therefore, in the primary education stag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every teacher must actively think about.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udy habits; Group cooperation; Media teaching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教育在這里開啟,學習習慣也在這一階段得以形成。關于教育與學習習慣之間的關系,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早已給出了答案“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既道出了每個教育工作者所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同時也充分表明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使個人受益終生,而且關系著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前途和命運。
一、巧設情境,養(yǎng)成全神貫注的習慣
情境教學法的奧妙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而這種情感便是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習慣的基礎。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巧設情境,讓學生原本分散的注意力因情境而變得高度集中,在情境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
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筆者以情境教學法來輔助教學。首先,筆者根據教材內容以情境進行導入,比如,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展開學習。之后,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情境加以引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能夠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最后,以適當的問題進行結尾,既能夠起到鞏固學生知識成果的作用,也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使其在課下對知識展開進一步思考。另外,教師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在情境中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以保證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步伐深入學習。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其養(yǎng)成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二、媒體教學,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育信息化的廣泛背景下,多媒體應用于課堂已然成為教學的常態(tài),它不僅能夠以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養(yǎng)成熱愛學習、樂于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科學設計多媒體課件,并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視頻、音樂、圖片等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以期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感受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熱愛學習習慣,筆者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一方面,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為學生展示本課內容的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想象與思考。之后,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對知識有初步的認知,再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視頻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極致體驗,使學生能夠借助視頻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音樂來營造特定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音樂中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和滿足。最后,以媒體為學生總結主要內容,梳理知識體系,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以舒緩的音樂結尾,使學生在聆聽音樂中放松身心,使知識得到沉淀。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其對學科的熱情和對學習的熱愛。
三、基于微課,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發(fā)展至關重要,一個善于學習、知道學習的人,便能夠把握住時機,成為社會發(fā)展大潮中的佼佼者。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以微課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手段,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將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以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為依據,以流媒體形式展示,提高學生系統(tǒng)化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以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筆者以微課的形式展開教學。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為學生精心設計微課,并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制作本課重點知識的精簡版,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播放,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從網絡上挑選優(yōu)質的微課視頻,以作業(yè)的形式引導學生觀看,在家長的監(jiān)督下完成觀看,從而使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也能夠認識充分認識到微課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使其充分利用碎片化學習時間,逐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小組合作,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小組合作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模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合作意識與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從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來看,缺乏合作學習的課堂必然是不完整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解決了單方面學習過程中的疲倦感,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增強學習動力。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既要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廣泛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善于合作、積極探究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發(fā)以合作探究來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合作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法寶”。
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筆者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對新知識的探索,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和點撥,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合作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新知識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發(fā)產生合作的欲望,并通過合作來解決學習過程中一系列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其實一切教育都可歸結為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習慣的養(yǎng)成豈是一蹴而就的,科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形成最少需要21天,對于小學生而言,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既需要時間,還需要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好的習慣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獨立思考、敢于質疑、課前預習等諸多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為一名一線小學教師,要想真正在教學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文倩.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J].雙語學習,2007(10).
[2]秦鶴男.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J].現代教育科學,2014(12).
[3]姚立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農村教育,2007(10).
[4]曲志晶.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J].科學咨詢,2020(04).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