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
【摘?要】科學課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發(fā)揮科學學科的魅力,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則應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促使小學生主動參加科學課堂中的探究學習活動,使其親身感受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探究學習方法的樂趣。為此,教師要讓小學科學教學“動”起來,讓小學生對科學現(xiàn)象產生探索興趣,并從獲取應得的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探究;探究學習;學習方法
現(xiàn)實世界有許多讓小學生感到有趣的事物,其求知欲到了一定程度時,會主動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這一探索行為能夠幫助他們逐漸積累更多關于世界的知識經驗,使其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小學科學教師應充分激活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調查、探究的本能,使其在主動探究的認知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讓科學課堂教學“動”起來。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科學課程的開設,旨在讓小學生探究周圍世界的科學奧秘,讓小學生樹立起科學探究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多,而且愈發(fā)明顯。從當前科學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其問題可歸述為以下幾點:
一是科學教學活動的探究性不強。有些教師更多的是將科學學科的知識當成是一種理論知識,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卻忽略了科學學科的探究性。缺乏鮮明探究性的科學教學內容很難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也難以調動他們展開探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二是科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不強。有些教師在開展以生為本的科學教學時,只能從表面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卻鮮少對學生的深度學習進行科學的指導,也不善于指導學生主動深入到知識探究學習過程中去,限制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深度學習能力的發(fā)展[1]。三是教師很少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科學知識,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活力都不夠強。這些學習缺陷顯然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為了讓小學科學教學真正發(fā)揮其育人作用,教師應努力讓科學教學“動”起來,為學生打造一個活力四射、充滿魅力的科學課堂。
二、讓小學科學教學“動”起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課堂討論,讓學生動嘴
在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中,應具備基本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因此教師往往需要在科學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能力,既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觀察到的科學現(xiàn)象,又要使其懂得表達科學探索的過程、方法和結果,懂得傾聽他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彼此交換意見。因此,教師可在觀察類的科學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將嘴巴動起來。
比如在“觀察水生植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自主地對水生植物進行觀察,將自己觀察到的科學現(xiàn)象、科學探索的過程、方法與結果等內容都表達出來,與同伴進行課堂討論與交流。比如有的學生在觀察水葫蘆這一水生植物時,發(fā)現(xiàn)它的葉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綿體,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探索了海綿體隱藏的科學秘密(海綿體充滿空氣,可支撐水葫蘆浮在水面)。學生將這一現(xiàn)象直觀地表達出來之后,還需將海綿體與水葫蘆生活習性之間的關系表述出來,并討論自己是如何探索得出這一結論的。在學生動嘴進行課堂討論與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科學課程的知識有了更好的認知與理解。
(二)加強探究教學,讓學生動腦
探究教學是教學重心放在“探究”上的教學形式,小學科學教師應抓住科學學科的探究性這一特點,在課堂上積極加強探究教學,引導學生在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這一教學過程強調的是讓學生動腦,需要教師開展科學思維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甚至樂于思考[2]。
比如在“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科學觀察方法,對人在運動過程中骨骼、關節(jié)、肌肉之間的協(xié)調變化。例如有的學生用自己的一只手臂拿起啞鈴做運動,親身感受舉起啞鈴、放下啞鈴這一運動過程中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變化。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學習效果,并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自己的科學觀察過程進行分解,減少科學觀察的難度。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要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做好記錄,再發(fā)動腦筋,根據(jù)自己記錄的資料提出疑問,然后探究問題的答案。在這一科學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比較活躍,對自己觀察到的科學事實、親身體驗到的學習感受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三)加強實驗操作,讓學生動手
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中重中之重的教學內容,小學科學教師要讓課堂教學“動”起來,還應將目光放在科學實驗的動手操作活動上,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理解實驗內容[3]。以“種子發(fā)芽實驗(一)”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某種種子(如蠶豆、綠豆、黃豆的種子等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內容,并親自進行實驗操作。在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需不斷記錄操作過程、探究過程,嘗試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過實驗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再得出結論。學生在自主動手展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會從頭到尾經歷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讓自己的實驗操作更有價值,學生可通過對比實驗的方式,觀察不同科學實驗的現(xiàn)象。這里的對比實驗改變的是某個實驗的一個條件,其他的均保持不變,才能讓對比實驗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師若要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則可讓學生與其他實驗小組共同開展對比實驗,對相同條件、不同條件的具體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并真正開展對比實驗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這樣的實驗活動全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與喜悅感,有利于保障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綜上可知,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優(yōu)化的教學問題,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發(fā)揮科學學科的魅力,吸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應從課堂討論、探究教學、實驗操作等方面,讓學生動嘴、動腦、動手,使其全面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高效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賈珍.新時期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9(08):152.
[2]殷世莉.勤動手善動腦,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J].小學科學:教師,2019(01):33.
[3]王芳.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有效性方法探討[J].讀寫算,2020(23):60.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