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敦·托合提麥提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西部地區(qū)教育的投資增加了,特別是南疆地區(qū)的改善太大了。雙語教學是我國整個西部地區(q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新疆來講,它是教育的基礎部分.深入研究雙語教育問題有利于促進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可這么好的學習條件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怎么樣?這個是全社會關心的一個話題了。剛上初中的一些學生連拼音都不認識,用漢語寫不出來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問題在學校較嚴重。
身為一線的教師,我分析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漢語成績普遍差。主要原因:
1.學生的小學漢語知識基礎差。在農村上學的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很模糊。他們的生活里沒有學雙語的壓力和挑戰(zhàn)。再說現在的課改對學生的要求太大,知識測試的內容很難。
2.學生家長的認識不到位。他們的眼里教學只在學校里學,考試就在生活中沒什么大的作用,他們想孩子早點畢業(yè),幫他們務農,賺錢就行,不必要在那么刻苦的學,所以學生從小就被他們“感染”,再有的學生覺得家里條件不錯,以后父母會養(yǎng)著自己的,父母有錢、有權就行,學不學無所謂。所以失去了熱愛學習的興趣。
3.缺乏學習漢語的氛圍環(huán)境,對農村學生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很多情況下學生只在學校才能接觸漢語。雖然現在很多鄉(xiāng)村都建立了圖書室,網吧等場所,可學生還是挑選母語的刊物看。尤其是他們學漢語為的是“考試”,學生們本身也沒有端正學習態(tài)度和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上課時經常開小差,課后不復習,甚至老師要求讀、背、記的知識也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
4. 他們沒有學漢語的助手。有一些學習好的學生,他們愿意學,一些簡單問題他們會自己解決,但是一放學,就沒人管他們的學習了。在家父母更不能解決他們的疑難的問題,他們沒有得到老師及時的幫助。第二天,有的學生問老師,問同學掌握那些知識,可大部分學生害羞或者不敢向老師和同學求救,同樣的情況沒有及時改正,日積月累后,他們之間的差別大了,很容易丟失對漢語的興趣。
5.口語表達能力較差。這樣,學生在課堂和老師交流或者其他交際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不相信自己,鄙視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心里灰心或學漢語難的思想。這也約束學生不斷前進的元素之一。
6.學生的語法知識很欠缺,對還有一些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成語等方面文化知識的不理解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學漢語的高度障礙。
7.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大部分學生將學習以為一種任務,他們的眼里“九義”完成了,變得自由了,以后和學習永遠沒有關系。還有家庭因素,他們想成為家里的幫手,減輕父母的負擔,才是目的。他們根本沒有想升學或是繼續(xù)就讀,上大學的道路來幫助家人。他們沒有升學的心思,所以學還是不學都無所謂,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很多時候,當我們提到“雙語”教學,學生可能就會想到“困難”“沒興趣”“不想學”這樣的字眼,因為我所帶的班級里面曾經就有許多學生有這樣的感受。下面我就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學漢語的興趣談談個人的體會:
我所任教的是一個純維吾爾族授課的班級。他們的家長基本都不懂漢語,同學中能使用“漢語”進行口語表達的也少之又少。由于缺乏漢語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有好多同學聽不懂漢語,有的連一句完整的漢語都表達不出來,而在小學階段掌握的詞匯量又極少,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學生們“雙語”水平偏低,自然而然學生就對漢語沒興趣,這就給中學漢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多和學生接觸,用簡單的漢語進行交流,通過情感交流建立一種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雙方的交往要以對方的肯定和尊重為前提。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用教師的愛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對學習的熱愛。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舉手投足,甚至一個表情或一個眼神,恰到好處地給學生一種暗示,給他們鼓勵、勇氣。教師的和藹可親和滿腔熱情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我第一次上漢語課的時候就拋開課本,用平時常用的話來和他們交流。盡量用漢語,比如:“你多大了?家住在哪兒?家里有幾口人?”等等問題,有些學生可以不加思索的回答出來,但有一部分的學生聽不懂老師再說什么,還讓同桌翻譯一下才知道,這重現象很普遍。因為學生已經習慣用母語來交流。
學生學習漢語的內在動力,是到達學習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他們的情緒很不穩(wěn)定,有時興奮快樂,有時失落消極,學習熱情忽高忽低,學習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受情緒支配。針對這種情況,我請學生們試想一下將來的事業(yè)和生活,并把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可能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明確漢語的學習目的,讓學生懂得學漢語的重要性,樹立遠大的理想,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在引導學生學習漢語時,一方面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另一方面認真鉆研教材,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初中生的語言功底不一樣,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不一樣,所以我備課時就要考慮到大部分的學生,設計問題我也考慮到較弱的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缺乏漢語語感,而較多的依賴于母語的思維方式,因此,語感在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利用母語進行與漢語的對比分析,課堂教學嚴格控制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漢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為中間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由于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對應,完全準確,因此要求學生使用“雙語”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漢語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內含和外延。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及有些漢語詞,句用民族語言很難解釋,甚至會出現越解釋越亂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經常給出一些包含該詞、句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猜測,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漢語的方法過時了,它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經常給學生講漢語語法,課文內容,做練習等等,這讓學生討厭學習漢語。部分教師上課時積極性不高,總是照本宣科,這樣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F在國家有了好政策,給每個學校即每個班都配置了“班班通”,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網絡里可以找到有關教學的課件,可以讓學生觀看,在以后的教學中不用教師單純的有口語來解釋課文內容,而是用課件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樣學生也愿意學習,還積極主動的去學,去除了以前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現在可以靈活的去學習。而且有一種欲望,想去學,期待自己喜歡的課,快點兒到來。電腦里的世界是無窮的,但也要正確對待。
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情境教學,利用恰當的教具,達到生動直觀的教學目的。課堂內進行對話表演,做游戲,模仿訓練等。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聽、說、寫訓練的機會,做到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漢語課的教學內容要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讓學生容易接受。
課堂上教師精神飽滿,深情并茂,情真意切,講解深入淺出,巧妙使用幽默語言等,能夠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學漢語的興趣。維吾爾語中有許多的諺語基本上和漢語相通,我把他們翻譯過來與學生們交流,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外作業(yè)的布置均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雙邊活動,簡單而容易做的題交給學習較差的同學做,復雜而難度大的題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做,使每位學生都有一種“吃飽”的感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尊重,贊許和鼓勵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手段。要不斷的鼓勵學生。對學生取得的一點點成績,都要及時肯定,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不斷總結經驗。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介紹自己成功的學習方法,互相交流學習中的經驗,共同提高學習成績。教師介紹有效地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把記住的材料系統(tǒng)化,避免材料雜亂無章,記憶混淆。
教師以競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競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充分體現其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如果還用老辦法,學生會感到枯燥,單調沒有學習積極性。所以就采用競賽形式,如小組對抗賽,全班個人競賽,全班男女生對賽等。獲獎的學生可以用一些學習用品或者是發(fā)個小小的紀念品來鼓勵學生,效果更好。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注意平時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學生應該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為此,我們每一位漢語教師都要認真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聽力訓練。一是做好心理準備,克服害怕情緒。相信自己經過訓練,能夠很好地完成聽力測試,不要因為碰到幾個生詞,就認為自己不行。二是注意把握時間,每篇聽力之前都會有兩到三分鐘的讀題時間,千萬別浪費這寶貴的時間,要在這段時間把答題要求弄清,同時迅速瀏覽選項,捕捉重要信息,預測可能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去聽就可以使聽力有針對性。三是聽力過程中手耳并用,適時適量地記錄,記下關鍵詞。因為聽力能鍛煉學生聽的能力,教師要想把培養(yǎng)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真正落到實處,還要進行大量的口語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口語。于是,作為老師就應該盡量讓漢語走進他們的生活。教師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由淺入深的真實情景,如買東西、問路、打電話、看病等,借這些情景引導學生使用漢語。并在生活當中用得到,不僅鞏固了教學內容,而且還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每逢節(jié)假日都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把節(jié)假日的名稱告訴學生,或簡要講解一些節(jié)日的來歷,(如:中秋節(jié)等等)。這個不僅使學生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吃飯,穿衣服,婚禮,葬禮,文學,藝術,歷史等等,還能使民族學生對文化差異產生興趣。
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像導演一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大量的漢語活動形式,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交流和合作,鍛煉聽說交際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學說話,也喜歡玩耍,教師就應該想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讓學生對漢語有興趣。教育過程中給學生教漢語歌,讓他們看漢語電影很重要,因為這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快樂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聽力,口語水平。讓學生可以在一個自由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說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主動,積極表達的過程。作為初中漢語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如何調動學生說漢語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開口并大膽地說漢語。初學者剛進行口語交際時,大多數學生比較拘謹,害怕讀不準,讀不好被別人恥笑,由此害怕甚至討厭漢語交流。因此,漢語口語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學生去除思想障礙,鼓足勇氣,大膽實踐。每個人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的,都是在努力和刻苦學習當中學會的,再一個,語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夠學會,所以學生之間不要互相排斥,互相嘲笑,要共同去進步,不斷的去完善自己。
教師要有人格魅力,教學中要以一顆火熱的心愛護學生,真誠的對待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多表揚少批評,經常走到他們身邊,找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應多給他們關愛,多找出其閃光點,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對雙語課產生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班里學生不同學習程度來制定計劃。不能全班都用一種模式,而這就對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不太適合,會導致相反的效果。所以,教師要擁有充分足夠的教學經驗,才能引導學生喜歡上你的課,愛學你的課。這樣才能教得輕松自如。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要向其他教師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
(作者單位:新疆喀什澤普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