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丹
摘要:互聯(lián)網時代下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改變,使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受到沖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已發(fā)生變化;教師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學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教師的被依賴性降低。教師應當主動轉變角色,做學生學習的“指路人”,幫助學生習得學習方法和生存技巧,助力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和夢想。
關鍵詞:互聯(lián)網;師生關系;和諧;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5-0020-02
5G時代已經到來,信息網絡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包括教育在內的各行各業(yè)都受到了影響。信息技術和網絡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受到沖擊。學生學習的時間、地點、形式不再固定,學校已經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悄然發(fā)生變化。
一、互聯(lián)網挑戰(zhàn)了教師的權威性
每年10月5日是世界教師日。2019年世界教師日的主題是“青年教師:行業(yè)的未來”,旨在突出當今教師面臨的困難,指出了教師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學生和家長不再全力支持教師對課堂和學生的權威。
網絡使人們有同等機會接受教育,知識不再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信息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對等的。遠程教育、在線教學、高校的網絡課堂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到各種性質和內容的教育。借助互聯(lián)網,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內容,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學校課堂與網絡課堂的地位同樣重要,而教師的外延也在擴大,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任何具有特長或者經驗豐富之人,均可成為知識的供給源。因此,教師知識的權威性發(fā)生了動搖,學生開始對教師質疑,對課本不再依賴,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如此種種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逐漸被動。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千禧年出生的青少年更傾向于網絡學習,他們已經習慣了從網絡中獲取知識與信息,我們應當重視當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互聯(lián)網降低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互聯(lián)網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學生時時可以學,處處可以學。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降低了對課堂的依賴性,降低了對教師的依賴性。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在學校課堂里學習到的課本知識,學生多數借助網絡在線教育和課外輔導機構繼續(xù)拓展學習領域,發(fā)展個人的專業(yè)特長,以滿足自己對課堂以外知識的渴求。有需求就有市場,在線教育和校外輔導機構的市場火爆也從側面印證了學生的需求轉變,同時,上述教育形式也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如此一來,學校教師的被需求性降低了,教師的職業(yè)滿足感也降低了。此外,在線教育和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師有著更優(yōu)越的待遇和更靈活的工作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沖擊著學校教師職業(yè)的滿足感。
三、互聯(lián)網使學生成為時代的先驅者
現如今的青少年生活在變革的時代,網絡和人工智能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這一代青少年是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深受互聯(lián)網的影響。青少年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較快,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而學校教師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其觀念與時代發(fā)展并未同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于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遠未達到學生的預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削弱了教師的權威性,不利于日常教學的開展,對師生之間的關系也產生了沖擊。
基于以上三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教師要勇于面對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調整心態(tài)重新定位自己和學生關系,要從傳統(tǒng)的“傳道受業(yè)解惑”布道者轉變?yōu)檎n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四、教師角色轉變方向
(一)放下權威,平等相待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加快了知識的傳播。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質疑。教師不應當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和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以此構建和諧發(fā)展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要更加注重采取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二)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網絡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已經超出了個人的認知能力,因此,僅靠個人力量很難完成一項工作,此時團隊合作變得尤為重要。學校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和合作完成的過程。在信息爆炸時代人人都是“小學生”,教師要改變單方面課堂講授的形式,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且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鼓勵者與引導者角色,逐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此外,教師應合理使用互聯(lián)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啟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傊處熞еc學生共同學習的心態(tài),調整教學過程,以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教學。
(三)教師應成為“引領者”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知識源泉”,而信息時代下,教師要成為信息平臺,不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更多的是發(fā)揮引導與鼓勵的作用,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同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氛圍,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教授學生如何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世界里收集整理有益信息,提高學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教師要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去引領學生成長,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以上是筆者對于當今環(huán)境下師生關系的一些思考,然而,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教育始終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教育不僅是使學生習得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思維、激發(fā)情感、樹立道德。教師所做的是與時俱進,學習新型的教育手段,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