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作為本科階段通識類必修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特點是覆蓋面廣,課時量大,為了實現 “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尤為必要。 基于此,本文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進行了全面探索,通過全面分析教材,從課堂導入,知識講解,課后鞏固以及第二課堂等教學設計形式進行討論,更好地實現思政目標。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王琴(1978.07),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文學。
長久以來,高校主要是通過思政課程和班主任輔導員的口頭闡述傳播來進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這樣的兩種教育方式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夠,實踐下來效果也并不理想。不少高校的畢業(yè)生道德素養(yǎng)不夠,具備了良好的專業(yè)技術和知識,卻不能很好地為社會作貢獻。有些企業(yè)用人在看重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更看重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因為專業(yè)技能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培訓得到,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卻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而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才能在工作中無私奉獻,愛護企業(yè)和集體利益,推動企業(yè)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也正因此,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將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中,而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也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 課程思政概述
2016年12月9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在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的學習必須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同時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這一指導思想指引下,全國各高等學校全面推行了“課程思政”改革,在教學中把“立德樹人”作為綜合教育理念融入各類課程教學當中,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課程思政”以課堂教學為手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從政治認識、國家認識、文化自信以及公民人格為內容,多維度構建人格價值取向以及正面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
二、 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1. 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大多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通識類課程,通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yǎng)全方位人才,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質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所以通識課肩負著比專業(yè)課更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十分必要。
大學英語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是在高中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就人文性而言,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大學英語教學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英語這個國際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重工具、輕人文的現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傳授英語知識和技能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廖華英教授在外研社舉辦的課程思政講座中提出,外語類教學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外語教學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知識和素養(yǎng),學會做人做事,提升家國情懷,在當前的全球疫情下人類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學生要有責任,有擔當。
2. “文化自信”元素的缺失。法國哲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nlt)提出了話語權理論,所謂國際話語權,就是對國際事務、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裁判權,它也是主權國家將蘊含一定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的話語滲透到國際社會中使其認同并接受。在國內,西方文化通過影視、書籍等方式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價值觀的沖擊使得新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文化以及價值觀的傳承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在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教材的選用基本上是原版教材。教材內部文章出處基本上來自外國文學名著的內容,傳播了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而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而導致中國文化自信的缺失。以目前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全套四冊教材為例,中國文化在書中的比例不到1.4%,全書共八個單元,包括學習、生活、環(huán)境問題等方面,其中涉及中國文化或者東方價值觀的元素基本沒有。其他研究顯示,《大學英語》的教材中,中國文化也普遍偏少,約占總量的2%?;诖髮W英語課堂中西方文化的植入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的缺失,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思政內容尤為必要。教學資料中不僅要包括知識點的講解,還要增加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授課內容,將國學經典中的傳統(tǒng)價值觀與課本中的知識點相結合,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可以通過用英語向西方講好 中國故事,讓西方了解中國文化,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1.全面分析教材。通讀目前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全套四冊教材可知,此系列教材邏輯性、內容的豐富性十分突出,編排合理科學,符合外語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滿足我國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既適用于課堂教學,又便于學生網上自主學習;既有利于鞏固語言基礎又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教材采用每一單元設一主題的形式,主題選自當代生活中的重大題材,學生的語言學習可以貫穿在了解、思考、探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個過程可以融入思政元素,達到使學生情操得到培養(yǎng)的目的。另外,教材在文化背景介紹和知識拓展方面也有相應的設計板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2. 完善教學設計。對于高校教育而言,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既可行也很有必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可以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1)課堂導入。為了激起學生對每個單元主題的興趣,更好地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課堂導入是必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冊為例,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學習的方式,在前期導入階段有一個聽力任務,讓學生聽一段錄音,然后給五個句子填空,這項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考查學生聽力技能即學生對關鍵信息的搜尋能力,但細分析聽力材料內容,主要是對中西方孩子學習經歷的一個比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相應的聽力任務外,可以讓學生討論他們所了解的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一方面激起他們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交流觀念,進一步明確自己對這樣的事情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以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知識講解。研究表明,高校要想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對大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的重視很必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時俱進,對教學模式和內容加以優(yōu)化,為思政課程提供轉化為課程思政所需要的支持和動力。高校學生大多數有極強的個人意識,要想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師應以學生所表現出的特征和訴求為依據,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完成傳遞知識的目標。
以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三冊第六單元的文章“The Last Leaf”為例,文章主人公約翰西感染了肺炎且生存的希望已經不大,但最后靠著堅強的意志活了下來,對此類文章的講解除了進行語法和知識點的講解,還應聯系現實,把當下發(fā)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融入課堂內容,新冠病毒的治療除了靠醫(yī)學治療,也需要病人有強大的意志力,樹立自信,才有利于更好的康復。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疫情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使命擔當、家國情懷、信念教育等元素融入課堂,具有時效性的語言素材能夠讓學生在身歷其境的情況下激發(fā)內心的共鳴。同時,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感悟這場戰(zhàn)“疫”中展現出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增強民族自豪感。
(3)課后鞏固。在課程設計中,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單詞短語默寫、課文句子翻譯、話題討論等形式,對于每個單元每一篇文章主題都會通過提出一到兩個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提出他們的觀念和見解。以“Christmas”為例,教師可以將任務內容擴展到春節(jié)等節(jié)日,不同地方對于春節(jié)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因此,可以布置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搜集一些家鄉(xiāng)的關于春節(jié)的習俗,這樣做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也自然地達成了文化自信樹立的目標。
3.善于利用第二課堂。大學英語教學采用多樣化授課方式將英語語言學習材料與現實相結合,與國內外國際形勢相結合,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進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政能力和意識。第二課堂可以作為單一的課堂教學的補充,多渠道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它的作用是第一課堂無法比擬和替代的。通過校園英語廣播電臺、英語角、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拓展了學習內容的同時,也增強了對英語的興趣,以此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并學會對美丑的辯證分析,這利于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
四、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人才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時,除了注重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水平,更要重視他們的思想道德發(fā)展,教師對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深入挖掘課程教學內容,把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充分利用中外優(yōu)秀文化和優(yōu)秀工匠人的先進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和職業(yè)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師也要注意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在進行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和反思自身的教學,并且在教學中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政治理論,從課程本身出發(fā),發(fā)揮教書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安琪,槐雪燕.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 2020(7):48.
[2]李穎.大學英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思考[J].科教文匯,2020.6:164.
[3]冉亦,李昊霖,王丁,鄧麗娜.“課程思政”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以成都大學“課程思政”校級示范課資助項目為例[J].科教論壇,2020,6:(103).
[4]劉保玲.“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新探[J].校園公關,202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