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逐漸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只有促進知情融合,注重德育實踐,才能讓小學語文教學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小學語文;知情融合;學生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知識習得”為核心目標,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語文不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人文性、情感性并重的學科。只有促進知情融合,注重德育實踐,才能讓語文教學迸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這樣的教學模式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一、以知誘情,創(chuàng)設情境
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知識習得”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就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換言之,教師需要營造的是充滿感性的教學氛圍,是真正讓學生“賓至如歸”的課堂。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背景下,小學生接觸的信息也越來越廣泛。僅憑借物質手段營造教學氛圍,并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此,教師需要注重情緒調動的力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情境,實現(xiàn)以知誘情、知情融合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對這首詩并不熟悉,但是一提起《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這兩首詩,學生會立刻恍然大悟。這是因為從幼兒園開始,很多小學生就已經(jīng)接觸這兩首詩,甚至可以流利成誦。此時,教師告訴學生這三首詩的作者是同一人,即北宋大文豪蘇軾。然后,教師可以引入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借助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示詩中提到的地點,為學生營造一個恰如其分的情境。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多半集中于視頻或者圖片中。但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文字,如何讓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文本上呢?教師不妨從創(chuàng)作者蘇軾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談一談對蘇軾的印象、講一講自己了解的發(fā)生在蘇東坡身上的故事。然后,教師可以著重為學生講解蘇東坡的經(jīng)歷,尤其需要向學生滲透蘇東坡的樂觀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由視頻轉向文本,達到知情融合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需要注重情感、注重德育實踐,讓語文教學變得感性,而不只是理性。如此才能實現(xiàn)知行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以知牽情,觸動心弦
盡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使盡渾身解數(sh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這只是教學的第一步,并不是教學的全部。當教師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切不可止步于此,而是需要讓學生的思緒繼續(xù)“走”下去,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此時,學生站在知識的大門前,教師更需趁熱打鐵,讓學生慢慢推開這扇門,到達更深入、更廣闊的地方。為此,教師需要設計一些具有價值的問題,以知牽情,觸動學生的心弦。例如,在教學《精衛(wèi)填?!愤^程中,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1)精衛(wèi)是誰?她做了一件什么事?(2)精衛(wèi)為什么要填海?填的是何處的海呢?(3)精衛(wèi)最后填平大海了嗎?(4)你從精衛(wèi)身上學習到了怎樣的精神?這四個問題層層遞進,既有對基礎知識的探尋,也有對精神層次的追求,讓“知”“情”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在逐漸深入。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了原文以后,輕松答出了前三個問題,但是第四個問題并不容易回答,具備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積極滲透精衛(wèi)身上的堅韌不拔、樂觀向上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從“精衛(wèi)填?!钡墓适轮袑W習到真正重要的東西。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基礎知識教學,更需要深化語文的教學層次,讓學生從單一的文本中解讀出更多精神層次的內容,真正實現(xiàn)以知牽情、知情融合的目的。
三、以知悟情,領悟哲理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永遠不會是教學的終點,而是一切知識的起點。在閱讀過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生字、學習了多少詞匯、會造多少句子,而是從文本中領悟到對人生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哲理。有的文章注重描寫親情,學生學習了這樣的文本,會領悟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有的文章注重描寫友情,當學生學習了這樣的文本,會領悟到友誼的重要性。只有以知悟情,才能讓語文教學更有價值。例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時,文章一開始提到外婆去世,“我”度過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每天都感覺很痛苦。但是,在父親的勸說下,“我”逐漸振作起來,懂得了更為重要的東西——珍惜時間。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明日復明日,為什么作者還要特意強調珍惜時間?”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很好地引發(fā)了課堂討論熱潮。有的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意識到時間的確非常重要,尤其是當身邊的親人朋友離開自己的時候,時間就顯得更加殘酷。這個學生分享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爺爺去世,那是一段非常灰暗的日子,無論時間再怎樣充裕,爺爺都不可能再回來了。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他意識到應該珍惜每一天,尤其是珍惜和親人團聚的日子。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的目的并不在于求知,而在于領悟。有時候讀到一段文本,意味著讀到一段經(jīng)歷,會給學生帶來很多哲理性思考,而這是閱讀教學真正要實現(xiàn)的目標。
總之,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從閱讀文本中領悟更多哲理性內容,而這是教學的最終指向。只有注重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知情實現(xiàn)融合,才能構建真正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郭曉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探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08):92.
[2]尤來.基于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