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朱曄
摘要:以《離散數學》課程為例,通過若干實例介紹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及課后等環(huán)節(jié)中課程思政與專業(yè)知識教學融合的方法及思考。
關鍵詞:離散數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31-0107-02
1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熱點和方向,它是依托各類專業(yè)課、基礎課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提出要全員參與、全程滲透、全課程思政,這對于傳統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如何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地在教學中融合思政內容,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2 離散數學
離散數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通過集合論、數理邏輯、代數系統和圖論四個篇章的講解,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xù)計算機專業(yè)課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在離散數學課程的四個篇章中,圖論這一章有很多知識點能夠與實際聯系,所以課程思政的滲透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而另外三個篇章理論性較強,更多地通過與知識點相關的科學家的事例,學科的發(fā)展歷程等來引導學生。
3 課程思政與離散數學的融合
3.1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專業(yè)課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傳統教學相比,融入課程思政的專業(yè)課教學,教師在課前需要對課程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夠有效地挖掘出思政元素,這些思政元素既要能夠達到既定的思政教學要求,又不能太過刻意和突兀,應當和專業(yè)教學內容很好地融合。對于學生,教師可以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課上討論或講解這些內容時,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
比如,在講解最短通路問題時,教師計劃完成“熱愛本職工作”這樣一個思政目標,所以尋找了“堅守貧困山區(qū)31年的郵遞員‘全國勞動模范張林昌送信”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因為“最短通路”問題是尋找連接兩個點之間最短的那條通路,所以這個問題可以用從郵局(一個點)去某家(另一個點)送信,需要尋找最近的那條路這個實例去講解,而一個全國勞動模范送信的真實案例,既能與專業(yè)課內容相關,又能貼合思政目標,可以很好地應用到教學中。當然,這個案例部分學生可能并不熟悉,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去了解張林昌的事跡,當學生了解了這個事跡后,教師的課堂教學才能得到出最好的效果。
3.2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環(huán)節(jié)容不得一絲馬虎。對于課程思政的融入,課堂教學可以以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開展。
在教師進行課堂講解時,可以在課程引入部分添加課程思政內容。比如,在圖論的講解中,有一個最短通路問題。這個問題是在賦權圖中尋找一個結點到另一個結點的具有最小長度的通路。針對一個具有多個點的交通圖,任意兩點間可能有多條通路,求出長度最小的通路具有實際的意義。在這個內容的講解前,教師可以用堅守貧困山區(qū)31年的郵遞員“全國勞動模范”張林昌送信的真實案例,作為課程的引入,首先介紹張林昌工作的環(huán)境艱辛,但他熱愛本職工作,堅持送信無怨無悔。然后將這個案例轉換為本節(jié)課要講的專業(yè)知識,今天,張林昌要從郵局(點A)送一封急件到大學生小張家(點B),從點A到點B有好幾條路連通,中間分布著點C、D、F等休息亭,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如圖所示,那么張林昌要完成這封信的送達任務,應該走那條路呢?這可以用今天講的最短通路問題來解決。當然,在完成課程引入后,如果教師始終圍繞這個案例來講解最短通路問題,并布置學生課后討論,張昌林這種精神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應該如何做好本職工作,通過本職工作的出色完成去建設我們偉大國家。學生對于思政內容的感悟應該會更加深入。
再比如,在講解“謂詞邏輯”時,學生剛剛學過“命題邏輯”。謂詞邏輯是在命題邏輯的基礎上,對原子命題進行進一步分解,以彌補命題邏輯推理的不足之處的邏輯。結合本節(jié)課的思政要求,在課堂引入部分,教師首先復習了命題邏輯可以進行的推理,解決的問題。然后,給學生介紹了“三段論”,通過“三段論”的介紹,使學生明白了命題邏輯推理的不足,最后引出謂詞邏輯,介紹謂詞邏輯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邏輯推理從命題到謂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對于任何事物,我們都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另一方面,當學生了解命題邏輯推理不足時,自然而然地能夠引出謂詞邏輯,完成后續(xù)課程的教學。
除了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在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同樣可以融入思政內容,使得專業(yè)知識中有思政,思政中有專業(yè)知識。比如,在講解集合中“屬于”和“包含于”的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可以舉例設元素a為臺灣,集合A為{中國所有的省},很顯然,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所以元素a屬于集合A。在講解“包含于”這個知識點時,使用了同樣的方法,首先講解了“包含于”的定義,然后舉了幾個實例,其中包括:設集合A為{所有香港人},集合B為{所有中國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實行兩種制度,所有香港人都是中國人,所以A中所有元素都在B中,A包含于B。
當然,在教師講解外,要做好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提高認識。比如“關系圖”的教學中,思政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思政實例是關系圖的繪制,在這個知識點的講解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國際關系展開一定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和小組的討論中,加深學生對國際關系的認識,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
另外,在課堂講解中,教師應該始終關注學生反饋,主動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在“命題邏輯”的講解中,有一個知識點是“排他性或”?!芭潘曰颉笔侵浮盎颉眱蛇叢豢赡芡瑫r為真,在講解時一般需要舉例說明并提醒學生與普通“或”進行區(qū)分。教材上介紹這個知識點用的是“中午吃牛排飯或雞排飯”這個例子,在編者看來,中午不可能既吃牛排飯,又吃雞排飯,所以這是“排他性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往往回答自己中午可以既吃牛排飯又吃雞排飯。當學生做出這種回答后,教師應該主動抓住這個思政點,進行積極引導,自然地提及舊社會的百姓生活艱苦,要同時吃牛排飯和雞排飯簡直比登天還難,但是在新時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所以今天看來牛排飯和雞排飯同時吃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時我也提醒學生,在閱讀教材書籍或者自己今后做科研也一樣,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任何問題都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就像看待這個“或”是否是“排他性或”一樣。然后重新舉一個“排他性或”的例子。通過這個簡單實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學生在歡笑中認同了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的事實。
3.3課后延伸
在課堂教學完成后,課程的思政目標一般來說都已經能夠達到。但是,如果配合一定的課后作業(yè)及活動,能夠將課堂內容在課后延伸,則可以更好地做到思政育人。
比如,在離散數學課程教學中,有一節(jié)課主要是講解“容斥原理”及其應用。在這節(jié)課的講解中,教師設置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政要求,并在容斥原理的應用環(huán)節(jié),使用了一個“報名參加環(huán)保活動”的案例。在課程講解完成后,如果能進一步通過班主任及學生會的配合,開展一系列環(huán)?;顒?,則既可以將課上的思政內容進行進一步鞏固,又能在一系列活動中,引導學生對于思政內容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再比如,在講解“賦權樹”問題時,涉及“一帶一路”的思政內容,課后可以布置討論作業(yè),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達到對思政內容更全面的了解。在講解“布爾代數”時,涉及了“布爾”這位偉大的數學家,課后可以讓學生查閱代數發(fā)展史上更多的數學家,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熱情。
另外,課后的延伸如果由任課教師和學院學工科通力合作,積極配合,擬出一定的思政教學點,課上課后一條線,課上與專業(yè)知識融合,課后通過一定的活動補充實踐,則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總結
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學的融合是教學改革的方向,要將課程思政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融入做到潤物細無聲,還需要教師自身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積極思考,主動挖掘,多方配合。課程思政的融入,必將使專業(yè)教學能夠更好地“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 汪一心,張明.課程思政理念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教學改革探索[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86-90.
[2] 李振平,魏巍,余亞輝.把思政元素灑滿高等數學課程的實踐與認識[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6):82-83.
[3] 宋美超.協同育人視角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10):18-19.
[4] 田娟娟.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探討[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20(6):235-236.
[5] 林丹丹.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優(yōu)化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61-62.
[6] 朱秋.高?!罢n程思政”體系化建設內容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5):8-11.
[7] 盧珊.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6):271.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