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允詩
【摘要】“歷史教育的本真是強調(diào)人,發(fā)現(xiàn)人,理解人”,歷史人物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筆者以《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為例,闡述了歷史人物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設計中,筆者緊密圍繞隋文帝和隋煬帝兩個歷史人物,以人帶史、以人共情,落實課標。同時,深挖人物的細節(jié),展示歷史的血肉,使學生“目中有人”,讓課堂擁有靈魂。
【關鍵詞】歷史人物;歷史課魂
趙亞夫認為:“歷史教育的本真是強調(diào)人,發(fā)現(xiàn)人,理解人?!睔v史是人的歷史,沒有人物的歷史就缺乏靈魂?!皻v史是人事的記錄,必須是先有了人才有的歷史?!笨梢?,人物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當前的歷史教學存在著去人物化的趨勢,歷史課堂存在“目中無人”的現(xiàn)象。找回歷史課堂中“遺失的人”,就是找回歷史課堂的靈魂。
一、眼中有人,備課有“神”
“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無疑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歷史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在歷史潮流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選擇恰當?shù)臍v史人物展開歷史教學,是歷史人物回歸課堂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歷史教學成型的關鍵。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主線人物的選取有三種類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根據(jù)教學需要塑造的虛擬人物、引導讀者走進課堂成為代入人物。
(一)真實人物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這么一些人物,他們站在歷史潮頭,影響歷史的進程,他們也許來自不同的領域,政界、商界、文學界、藝術節(jié)……但他們不約而同地被寫入歷史。因此,選擇真實的歷史人物作為教學的主線人物,能增強歷史教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在課例《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隋文帝”與“隋煬帝”建構課堂。隋朝的建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中國南北重歸統(tǒng)一,為后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然而,隋朝的歷史繁榮而短暫,二世而亡,因隋煬帝的暴政使隋朝迅速滅亡。課標要求學生“知道隋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統(tǒng)一”與“滅亡”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破題的關鍵。鑒于隋文帝建立并統(tǒng)一隋朝,隋煬帝結束隋朝,因此,“隋文帝”與“隋煬帝”成為這一節(jié)課的主線人物。
(二)虛擬人物
歷史的發(fā)展波瀾壯闊、人物的經(jīng)歷跌宕起伏,而教材在介紹歷史時卻高度精煉,有時一節(jié)課時間跨度很大,有時一節(jié)課內(nèi)容細碎零散……因此,尋找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相吻合的歷史人物困難重重。鑒于此,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實際,塑造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契合的虛擬人物,同樣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課例《盛唐氣象》中,教師塑造了一個虛擬人物“小唐”,由他帶領學生一起領略大唐十二時辰,感受盛唐氣象。
(三)代入人物
在一些教學內(nèi)容比較零碎,涉及面比較廣的文化課或經(jīng)濟課中,一個歷史人物難以駕馭課堂。因此,利用穿越歷史的方式,引導學生作為代入人物走進課堂,也是主線人物教學的一種方式。如,課例《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講授中,教師設問“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身臨其境,穿越到宋代,通過行走都市,感受市民文化;借助詞曲書畫,領略宋元文化。整節(jié)課,生動有趣,代入感強。因此,只要教師的眼中有“人”,讓“人”走進課堂,通過人物建構教學模式,那么教師備課就如找到了開門的“鑰匙”,下筆有神,得心應手。
二、心中有人,課堂有“魂”
人物是歷史的主角,從理論上講,所有歷史事件都有歷史人物的參與,而所有歷史事件都由一個或多個人物串聯(lián)。如何把主線人物與教學內(nèi)容完美結合,形成完整的教學邏輯,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人物的使用一般可以有三種方式:以人物發(fā)展的時間為序進行講授、以人物事件細節(jié)為突破進行講解、圍繞人物設計若干問題統(tǒng)率全課。在講授《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時,筆者選取了以問題為統(tǒng)率講授的本課。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以“謚號”為引子調(diào)動學生興趣。那么,什么是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記載,“謚者,行之跡也?!焙笕烁鶕?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其中,經(jīng)天緯地曰“文”,如,隋文帝;好內(nèi)遠禮曰“煬”,如,隋煬帝。那么,這兩位皇帝分別做過什么,以致后人對他們褒貶不一?我們應該如何客觀評價隋煬帝?從而引出課題《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
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圍繞隋文帝和隋煬帝,筆者設計了三個主干問題:隋文帝有何功績?隋煬帝有何過錯?如何客觀評價隋煬帝?
第一問:隋文帝有何功績?
首先,介紹楊堅生平并展示隋朝建立與統(tǒng)一地圖。
隋文帝,姓楊名堅,本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周靜帝的外公,581年,楊堅廢掉靜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楊堅滅了南方的最后一個政權“陳”,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實現(xiàn)了中國的統(tǒng)一。
由此歸納出隋文帝的第一個功績是“建立隋朝,統(tǒng)一中國”。
接著,展示圖片,這是位于洛陽含嘉倉,隋朝的最大的糧倉,據(jù)考古發(fā)掘,這個糧倉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shù)百個糧窖。而這樣的糧倉,隋朝不止一個。史料記載:
由此可見,隋文帝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濟相當繁榮。而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隋文帝勵精圖治。因此,隋文帝的第二個功績是“勵精圖治,開皇之治。”因此,后人評價楊堅為“經(jīng)天緯地”。
第二問:隋煬帝有何過錯?
隋文帝死后,隋煬帝楊廣繼位,隋煬帝做過什么,以致后人給他“煬”這樣一個謚號呢?
從史料的關鍵內(nèi)容“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通涿郡筑長城皆征百萬余人”“東征皆興百余萬眾”“造船,諸州役丁,死者十三四”,我們可以看出,隋煬帝表現(xiàn):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征伐遼東民不聊生、窮奢極欲縱情享樂、四處巡游禍害地方。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歷時38年。
隋煬帝的命運,告訴了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隋煬帝是否就沒有任何功績嗎?
第三問:我們應該如何客觀評價隋煬帝?
我們再看史料:
這條渠就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促進南北經(jīng)濟交流,鞏固國家統(tǒng)一。因此,隋煬帝功績一:開鑿運河,溝通南北。
我們再看,隋朝以前,根據(jù)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員多從貴族子弟中選拔,出身卑微的平民根本沒有機會當官。但隋朝以后,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變化。《神童詩》記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由此可見,農(nóng)民可以通過讀書入朝為官。是什么使選官發(fā)生改變?是隋煬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科舉制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影響中國1300多年。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開運河,創(chuàng)科舉,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經(jīng)略西南,招撫琉球,從南到北,為成就大國之夢,始終在奔走。因此,我們評價隋煬帝,應該客觀全面。
縱觀本課例,兩個主線人物,三個主干問題,統(tǒng)率全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重點突出,線索分明,“課魂”油然而生。
三、歷史有人,教學有“門”
歷史教學有了“人”,課堂教學就找到了“門”。
(一)歷史學習之“門”
以人物建構課堂,學生跟隨人物的步伐,走進歷史的長河,感受歷史的血肉;教師圍繞歷史人物,深挖人物細節(jié),展示歷史血肉,以人帶事,以人共情,展示隋朝歷史。同時,借助人物的影響,發(fā)揮其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隋煬帝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這為學生日后學會做人提供了歷史借鑒。
課后791人次完成了本課例的隨堂檢測(10道單項選擇題,每題10分,共100分)。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本課檢測平均分為76分,即本課教學很好地落實了基礎知識。
(二)歷史教學之“門”
以人物為主線進行歷史教學是回歸歷史教學本真的重要途徑,運用人物主線重新整合教材內(nèi)容,使宏觀歷史畫卷隨著人物的人生軌跡徐徐展開。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改變固化的教學模式及歷史課堂“目中無人”的現(xiàn)狀具有明顯效果。
實踐證明,人物主線教學除了適合于課例《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外,還適用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大部分的課例,如:
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模板,以人物為主線的教學需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時間跨度、空間范圍、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確定是否適用。
(三)教學特色之“門”
教師教學不能只會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定期總結,反思提煉,形成個人教學風格,是教師形成教學特色,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歷史有人,讓人物回歸歷史課堂,帶領學生以人學史,以人鑒史,回歸歷史教學的本真,并把此教學方式推廣于適用的課例,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尋找主線人物教學法的“門道”。那么,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便逐漸形成。
在《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緊密圍繞隋文帝和隋煬帝兩個歷史人物,以人帶史、以人共情,落實課標。同時,深挖人物的細節(jié),展示歷史的血肉,使學生“目中有人”,讓課堂擁有靈魂。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歷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