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 劉欣榮 房娜娜
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的可行性與策略。具體指以課程基地為平臺,把泰山文化資源篩選與整理引入幼兒園教育中,同時建立起“六位一體”的教育生態(tài)圈。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可以促進幼兒園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高校學前專業(yè)學生素質等各個方面,最終達到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對于泰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與幸福感的目的。
關鍵詞:泰山文化 ? ?課程基地建設 ? ?幼兒園 ? ?可行性
項目來源:2018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六位一體青年課題)《幼兒教育中泰山文化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QN201842);2019年教育部職業(yè)院校教育類教指委學前教育專業(yè)立項課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成長導航”培養(yǎng)實踐研究》的成果。批準編號:2019XQJYKT38
課程基地是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推進課程改革、實現(xiàn)課程目標而搭建的一個綜合性教學平臺。課程基地的特征是為學生提供新型的學習環(huán)境,重點是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主線是增強學生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課程基地既是研究性學習,也是活動性學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旨在依托泰山文化資源,采用“六位一體”資源整合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地方文化傳承平臺。
一、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的價值
(一)“幼兒園+泰山文化”,碰撞出了泰山文化新的生機
若想更好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基礎教育尤為重要,“依靠什么”正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問題,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能很好地解決該問題。課程基地與泰山文化不僅有著高度的契合度,而且課程基地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泰山文化上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能實現(xiàn)實踐與理論價值的雙提升。課程基地的建設讓泰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落地生根。通過 “六位一體”的課程生態(tài)圈,用資源支撐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從而讓學幼兒通過學習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泰山文化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養(yǎng),進一步增強了泰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chuàng)造力。
(二)“六位一體”建立泰山文化課程基地,推動幼兒園全面發(fā)展
幼兒園教育所負載的不僅僅是個體的成長與家庭的期望,還是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現(xiàn)今是一個開放的瞬息萬變的社會,幼兒園教育也需要有新的思想、理論、模式和途徑。誠如“中國幼兒園之父”陳鶴琴先生所言:“幼兒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方面勝任的。”通過轉變傳統(tǒng)幼兒園教育觀念,構建幼兒園課程基地,建立一個“六位一體”、開放共生的教育生態(tài)圈非常必要。幼兒教育中任何組織不能困在自己圍墻里面,而是要為幼兒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圈。
二、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現(xiàn)狀
1.關于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理論研究較少
截止到2019年年底,筆者在中國知網以“課程基地”為關鍵詞檢索到論文389篇。關于課程基地的研究已經有20多年的研究史,2014年以前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在2016年,關于課程基地的研究達到最高峰。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可以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251 030 條結果。而在中國知網上涉及上述兩個主題的研究有37篇,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并含以“課程基地”為關鍵詞可檢索到16篇研究文章。以“區(qū)域文化”為主題并含“課程基地”為關鍵詞共檢索出3篇研究文章。以“地方文化”為主題并含“課程基地”為關鍵詞共檢索出6篇研究文章。由此可見,基于課程基地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很少,關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就更少了,且大多集中于江蘇省,而關于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狀態(tài)。
2.幼兒園對于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有著迫切需求
本研究依托學生實習與調研活動,對泰安市12所幼兒園(公辦園5所,民辦園7所)進行實地調研。同時借助筆者所在學校承辦的“泰安市幼兒園園本市級培訓”,對泰安市80所幼兒園園長進行問卷訪談。80%的幼兒園認為有必要建設泰山文化課程基地。調查顯示,有些幼兒園已經研發(fā)了一些以“泰山文化”為主題的園本課程,但是沒系統(tǒng)化。如很多幼兒園都開展了面塑活動,但是并沒有把面塑活動與泰山文化其他相關的資源相結合。大多數(shù)一線幼兒園教師表示自身工作時間和精力有限,對于泰山文化課程的開發(fā)沒有多余精力與能力。此外,幼兒園園長與教師本身就缺乏關于泰山文化的相關知識、技能與能力。
(二)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政策依據(jù)
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各領域。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指出要落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還包括研制《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意見》,深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和基地建設,新建2 000所中小學傳承學校,30個高校傳承基地,切實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2020年教育部頒布《教育系統(tǒng)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以“同頻共振”行動構建愛國主義文化育人共同體。這些文件為建設泰山文化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建設的策略
(一)選取適合的幼兒園,構建課程基地
并不是每個幼兒園都能夠建設泰山文化課程基地,基地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雙方共同選擇設置的。公辦園建基地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推薦,民辦園建基地則可自薦。如“一中心、三基地”的課程基地模式,以幼兒園泰山文化教育活動為主體,以泰山文化園本課程為核心開展,利用泰山學院、泰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家長、社區(qū)為社區(qū)支持體系;與泰山民間藝人、文化機構、教育行政部門構建經費支持體系;與教育系統(tǒng)學校組成校際支持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引領,營造以幼兒園為圓心,輻射各個幼兒園、小學、社區(qū)、社會、高校、教育行政部門的同心圓共享協(xié)作共同體。
(二)明確泰山文化資源
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縮影的泰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3大類、9小類,共計30多種。如岱岳區(qū)教育局立足本地實際,建設了以“飲食文化、泰山風情、民間游戲、民間工藝”為核心主題的泰山文化園本課程。
(三)加強合作,促進幼兒園泰山文化課程的建設
依據(jù)課程需要和幼兒園特點,泰安市將本地收藏家的藏品匯集到幼兒園,建設各類微型博物館、收藏館等。這不僅豐富了泰山文化的課程資源,也推動了幼兒對泰山文化的認同、傳承與創(chuàng)新。共享文化與課程基地建設不僅引入高校、企業(yè)、社會機構等資源,互動型的資源共享更是推動了校園教學改革。借助課程基地這個橋梁,以泰山文化為媒介,幼兒園可通過家長委員會、幼兒園開放日、家長一日教師制、家長會等形式,鼓勵家長參與到泰山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當中。
在幼兒園活動中創(chuàng)設游園節(jié)、傳統(tǒng)運動會、面塑進校園、趕廟會、小小導游、泰山石敢當小劇場、泰山文化繪本制作等活動。此外,幼兒園全體教師可深入到課程基地中,定期開展教研會議。
參考文獻:
[1]馬斌.課程基地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J],江蘇教育,2017(4).
[2]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 薛燁,朱家雄等.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方晨瑤.基于共同體視域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fā)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9(7).
(作者單位:泰山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