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qū)陳塘莊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300222)王震莉南開大學附屬第四中心醫(yī)院(300140)梁棟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人類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隨著醫(yī)療水平不斷進步,腦卒中死亡率近年來所有下降,但高達70%以上的致殘率可能導致患者部分功能缺陷,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偏癱是一種常見腦卒中后遺癥,會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功能造成直接影響,同時由于自理能力受限,需要人員照顧,也增加了患者家庭的負擔;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積極的干預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西醫(yī)對于腦卒中偏癱多采用康復訓練,而中醫(yī)多集中在針灸等,對于穴位按摩涉及較少;本研究將康復訓練與穴位按摩相結合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探討其應用效果,旨在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選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腦卒中史,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公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標準(試行)》及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經頭顱CT或MRI證實;首次發(fā)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合并一側肢體運動障礙,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有明顯認知、意識及語言障礙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偏癱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37/28,平均年齡(60.7±4.6)歲,疾病類型:腦出血36例,腦梗塞29例;偏癱部位:左邊32例,右邊33例;平均病程(26.7±11.4)d;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40/25,平均年齡(59.9±5.3)歲,疾病類型:腦出血38例,腦梗塞27例;偏癱部位:左邊30例,右邊35例;平均病程(28.1±10.3)d;兩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分析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遵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包括:發(fā)病初期需保持良好的體位臥床休息,避免上肢屈曲,同時預防足下垂;陪護者需每2h幫助患者翻身一次,注意臥床時避免患側臥位,主要以平臥位與健側臥位交替進行,定時變換體位。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活動,對患者各個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活動幅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活動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進行。進行坐位訓練最終過渡到起坐訓練,從開始的抬高床頭被動坐位到最后過渡到患者可在無外力幫助下達到床邊坐位。之后進行坐位及站立位的軀干屈曲、旋轉及側彎等軀干訓練。上肢訓練:取站立位,剛開始以健側帶動患側手臂,采用雙手叉握,掌心相對的手勢進行上舉動作,舉過頭頂最佳位置,保持5~10s后放下,雙臂自然放松,用力向上聳肩,保持聳肩姿勢5s;之后慢慢過渡到握拳、旋轉手腕、抱肘、抬肩等動作,指導最后的負重訓練。下肢訓練:站立位,手扶固定物進行起蹲動作,健側下肢負重,健側手扶固定物進行患側下肢的伸展訓練。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從穿衣、吃飯、個人衛(wèi)生、如廁等入手,逐漸過渡到扶物行走、獨立行走、上下樓梯等;需有陪護人員看護,避免不必要損傷發(fā)生??祻陀柧毱陂g需密切關注患兒心理變化,多鼓勵,多認同,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按摩,按摩的主要手法為滾、按、揉、拿、捻、搓、擦等,按摩力度依據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以患者感受到酸脹麻微痛最為適宜;按摩過程中可適當采用紅花油作為介質,可起到活血化瘀之功效。上肢選擇的穴位為天府、手三里、少海、曲池、陽池、內關、外關、合谷等等為主,體位選擇仰臥位或坐位,對肌肉和穴位進行按摩,按摩力量由輕到重。下肢選擇的穴位以內、外膝眼、足三里、昆侖、伏兔、血海、委中、照海、環(huán)跳、三陰交、承山、涌泉、太沖等為主,體位選擇仰臥位,依據具體情況變換體位;按摩穴位的同時對腿部肌肉進行按摩。每次按摩30min,每天2次;兩組患者均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四肢肌力、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 四肢肌力采用動力法進行測量,分為6級,0級為完全癱瘓,6級為肌力完全正常,肌力與級別呈正比[1];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采用Fugl-meyer積分法進行評價,得分0~100分,分值與肢體功能呈正比[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得分0~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四肢肌力恢復情況 治療前對照組患肢肌力(上肢:0級5例,1級25例,2級23例,3級11例,4級1例,5級0例;下肢:0級4例,1級26例,2級21例,3級12例,4級2例,5級0例)與觀察組(上肢:0級6例,1級26例,2級23例,3級8例,4級2例,5級0例;下肢:0級4例,1級27例,2級21例,3級11,4級2例,5級0例)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患肢肌力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上肢:0級1例,1級10例,2級9例,3級21例,4級19例,5級5例;下肢:0級1例,1級12例,2級10例,3級19例,4級18例,5級5例)干預后四肢肌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上肢:0級1例,1級19例,2級12例,3級16例,4級15例,5級2例;下肢:0級1例,1級19例,2級20例,3級11例,4級12例,5級2例)(P<0.05)。
2.2 兩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前兩組Fugl-meyer評分差異不顯著(31.6±3.8)vs(32.3±3.4)(P>0.05),經治療兩組Fugl-meyer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Fuglmeyer評分(78.6±5.9)顯著高于對照組(61.8±7.1)(P<0.05)。
2.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 治療前兩組Barthel評分差異不顯著(33.6±3.8)vs(34.3±4.1)(P>0.05),經治療兩組Barthel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69.7±6.9)顯著高于對照組(5 6.9±7.8)(P<0.05)。
腦卒中偏癱患者因為活動及自理能力受限,多數需要家人看護,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重點是最大限度的改善甚至恢復患肢的肌力和運動功能[2]。祖國醫(yī)學認為,腦卒中多由于淤血所致,而腦卒中偏癱是機體氣中無血,血不榮筋而導致的本虛標實證;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調補氣血、疏經通絡、扶正祛邪為原則[3][4]。
穴位按摩是一種常用的中醫(yī)治療手段,靈活運用各種按摩手法,柔和用力,通過穴位按摩,借助經絡的傳導疏通氣血,調和經脈,進而達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氣血運行,擴張血管,消腫散結,最終達到改善功能的目的[5][6]。已有研究發(fā)現,中醫(yī)按摩療法在改善偏癱患者癱肢痙攣及肢體水腫、促進肌力恢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7]。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按摩手法雖在腦卒中偏癱治療中有一定療效,但由于對腦卒中偏癱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不到位可能導致治療中出現片面追求肌力提升,或對患者病情分期不清楚導致治療不當病情加重的發(fā)生;因此,需要康復訓練評價對其進行指導。
本研究將穴位按摩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結果顯示:經治療兩組患肢肌力、患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訓練可顯著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預后,值得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