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聰
(1.上海大學 文學院,中國 上海 200444;2.運城學院 中文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曾祥芹先生長期致力于文章學研究,編著出版有《現代文章學引論》《毛澤東與文章學》《文章本體學》等重要論著?!对游恼聦W》(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是曾祥芹先生的又一力作。該著在文獻考證、文本結構、研究視角、研究觀念、文化建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另外,曾先生用確鑿的證據,撥開歷史的迷霧,對“曾子文化”及其意義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重構,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義。
《曾子文章學》全書框架按照《周易》一卦六爻的思路,分為六卷。一是厘定曾子文章著述篇目的歷史順序,考訂其原文范本;二是從微觀視角對曾子文章的形式要素進行剖析;三是從宏觀層面闡釋了曾子文章的整體風貌;四是從讀者閱讀層面,探究曾子文章的底蘊;五是深刻闡發(fā)了曾子的文章理論建樹;六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審視了曾子文章的久遠影響。且每卷前設有導語,部分章節(jié)同時還設有導語、結語。此外,《緒論》部分作者從四個方面交代了《曾子文章學》撰寫的動機。不僅從思想意識層面深刻剖析了“曾子文化”的民族心理基因與歷史順承,而且從實證層面對“曾子文章學”做了重要的辨析,填補了“先秦文章學研究”的一個空白。并從當代文化復興的需要出發(fā),對“曾子的文章之道”,即學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等內涵進行了簡要的論析,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
“導語+章節(jié)”是該書文本結構方面的一大特色。卷首導語分別包括“曾子是孔門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大儒”“文章本體研究應以文章形式為主”“文章面面觀要上升到文章整體觀”“閱讀的‘潛水作業(yè)’”“先秦文章學的理論形態(tài)特征”“曾子的文章文化戰(zhàn)略”。其作用之一是對每卷內容的理論升華,具有概括總結的功能。例如卷一導語,覆蓋四章,都是圍繞“曾子是孔門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大儒”這一重要命題而展開論述。又如卷六導語從文章與文化的關系切入論述曾子的文章文化戰(zhàn)略,然后分六章縱論橫議曾子文章的久遠影響。卷首導語作用之二是為每卷內容的論述提供了理論視角,具有剖析探視的功能。例如卷二導語“文章本體研究應以文章形式為主”,指出文章學研究的特殊使命在于全面汲取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而且通常以探究文章形式的奧妙作為重點。因此,作者從體裁樣式、章法結構、詞匯語法、修辭技巧、思維邏輯等幾方面對“曾子文章”進行了文章形式要素的論析,卷二章節(jié)的總體設置都緊緊圍繞這個理論思想。又如卷三導語“文章面面觀要上升到文章整體觀”,即超越文章形式的局部考察,進入形神兼?zhèn)涞恼w感悟,是對文章本體的整合研究。因此,作者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對曾子文章的氣勢、神采、作風、風格和美質等做了宏觀透視。“導語+章節(jié)”的優(yōu)點之一就是使讀者不僅能夠從宏觀上把握理論思想,而且能夠清晰地看到微觀層面的實際分析,更有利于閱讀接受和寫作遷移。
《曾子文章學》結構方面的特點之二在于文本及文獻的匯集與研究論文相結合。例如卷一分為四章,第一章“曾子著述的作者明辨”,按“冠名與否”的次第,由簡到繁,明辨曾子在六種編著(《曾子》《曾子問》《主言》《孝經》《大學》《論語》)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但復審兩樁學術公案,確認曾子在《孝經》和《大學》中的主著權,而且批評“《論語》是孔子的文字作品”這種傳統(tǒng)誤判,確認曾子是《論語》的第一主編,孔伋是《論語》的第二主編。第二章“曾子著述的歷史順序”是作者依據寫作順序的規(guī)律(由編到著,從語錄體向對話體、問答體、立言體的四級遞進)大致梳理出曾子六種著述的歷史順序:《論語》→《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大學》。這個著述的歷史順序在全書中一以貫之。以上兩章更傾向于研究論文的性質。第三章的原文范本和第四章的曾子章句,嚴格區(qū)分了其主編和主著的“曾子文章”和后人追記的“曾子章句”,文章作品的賞析嚴格限制在六篇內,思想基因的挖掘則擴展到“曾子章句”;206則《曾子章句》的選編也注意去偽存真。以上兩章更偏重于文獻考辨和匯集。這種編排方式,既能使讀者對相關文獻一目了然,也能使作者的相關論點得到讀者的認同。當然,這和曾先生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是密切不可分的。又如卷二對曾子著述體裁樣式、章法結構的論述可能更多理論分析,而對曾子文章的詞匯語法、修辭技巧、思維邏輯,更偏于文獻的多角透析。因此,文本及文獻的匯集與研究論文相結合是本書的又一大特點。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該著在結構方面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體現出“導語+章節(jié)”的形式特色;二是體現出文獻考辨與理論分析的內容特色。
《曾子文章學》在內容觀點的創(chuàng)新是多方面的。
(一)文獻整理與考證方面。作者對曾子的著述作了詳盡的梳理,首次把原文范本匯集在一起。比如對《論語》《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大學》原文范本的重新考訂與整理。并且對后世群書“曾子章句”進行了辨析與整理。如對先秦典籍(包括《孟子》《莊子》《戰(zhàn)國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世本》《晏子春秋》)中“曾子章句”的整理,根據這些書中的引用情況,可知當時曾子思想內容傳播接受的一個方面。又如對兩漢典籍(《新語》《大戴禮記》《小戴禮記》《韓詩外傳》《尚書大傳》《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鹽鐵論》《新序》《說苑》《列女傳》《尸子》《論衡》《牟子》《漢書》《白虎通》《東觀漢記》《潛夫論》《琴操》《越絕書》《古微書》)和魏晉南北朝典籍(《中論》《孔子家語》《孔叢子》《嵇康集》《三國志》《搜神記》《博物志》《孝子傳》《高士傳》《抱樸子外篇》《后漢書》《宋書》《拾遺記》《弘明集》《金樓子》《水經注》《顏氏家訓》《劉子》《孟子外書》)中“曾子章句”的整理,也為我們考察曾子思想在后世的接受提供了可靠的文獻證據。這是從宏觀方面而言。從微觀方面,作者對曾子文章詞匯(如單音節(jié)詞、復音節(jié)詞、單純詞、合成詞、實詞、虛詞、成語等),修辭技巧(如比喻、比擬、對偶、排比、頂針、回環(huán)、借代、層遞、引用、設問、反問、對比、婉曲等)等全息性的統(tǒng)計分析,不僅嚴格區(qū)分了文學語言與文章語言,凸顯了文章語言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并且也為讀者從“言語文化”視角認識曾子文章修辭特征,即以整體篇章看作修辭的研究對象,“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要義”,以切合實用文章體裁為主導規(guī)則之內涵提供了文獻分析基礎。
(二)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從整體上采用文章學的視角對曾子文章進行了論析。具體而言又可分為本體視角、修辭視角、閱讀視角、理論視角、文化視角等幾個方面。以本體視角而論,作者認為對文章本體的研究應以文章形式為主。對曾子文章成品的靜態(tài)剖析和整合研究,必先從形式要素(言語體式和結構法則)入手,進而上升到對文章整體風貌(氣勢、神采、作風、風格、美質)的研究,這種由形式到內容,由分析到綜合,是符合文章學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的。再說修辭視角,作者將“言語形態(tài)”分為“生活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三種。文章語言的特點首先體現在章法結構上,“篇章修辭”高于“詞句修辭”。例如卷二第二章“曾子文章的章法結構”,作者以7萬多字的篇幅,突出“章法”修辭的文章學價值。第一節(jié)關于《論語》“斐然成章”的新論,反駁臺灣學者的“天衣無縫”說和大陸學者的“雜亂無章”說,從微觀的“句間關系”、中觀的“章間關系”和宏觀的“篇間關系”,宏微結合地厘清了《論語》前十篇與后十篇的螺旋循環(huán)。這是《論語》章法研究的重大突破。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節(jié)關于《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大學》的結構研究,都符合章法四律(層次律、變化律、銜接律、同一律)的規(guī)范。詞句修辭也是曾子文章學重要的修辭手段。卷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其文字學、詞匯學(成語)、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觀照,表面上在進行語言學研究,實際上在強調“篇章語法”與“詞句語法”“篇章修辭”與“詞句修辭”“篇章邏輯”與“詞句邏輯”的區(qū)別,表明文章是語法、修辭、邏輯、章法的統(tǒng)一體,文章學以文章語言學為基礎。從閱讀視角來看,卷四的“閱讀‘潛水作業(yè)’”,從“顯寫作”的文章成品研究追索到“前寫作”的閱讀積累研究是前人未曾開拓的領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對《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道德經》的讀以致用的書證材料的艱難梳理,揭示了曾子“文章冰山”下潛藏的“深廣底座”,最后得出“‘六經博士’撐起了曾子文章”的結論。這在學術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論斷。這個“文章寫作前閱讀”的研究,具有“讀寫相生”的方法論普遍意義。以理論視角而言,卷五導語,依據先秦文章學的理論形態(tài)特征,打破前人忽略曾子文章學的思想屏障,在貧瘠的文章理論荒原,一卦六爻,以“探秘、闡幽、發(fā)微、取經、攝魂、尋寶”的智謀和妙方,開拓出“文章本體論、文章寫作論、文章閱讀論、文章教育論、文章哲學觀、文章主體論”的“文章學體系”綠洲,使曾子文章的光輝實踐真正上升到“曾子文章學”的高度。這也是全書立論之要點!特別是第五章《曾子文章哲學觀攝魂》和《曾子文章主體論尋寶》展開自然、人本、知行、思辨、倫理、政治、美學、價值、君子等九個層面,花費12萬字的篇幅,以“九龍戲水式”的畫龍點睛攝取曾子文章學的精魂,充分揮發(fā)了曾子文章學的人文精神(文品和人品的高度統(tǒng)一)??梢哉f,這是全書的制高點!再說文化視角,卷六導語,張揚曾子的文章文化戰(zhàn)略,分六章縱論橫議曾子文章的久遠影響,第二章從“孔門弟子中獨得其宗”和“曾門弟子中獨領風騷”兩階段證實其為何成為儒學第一傳人;第三、第四章以14萬字的篇幅,細說曾子引領思、孟學派的豐厚證據,這是儒學界未曾充分開掘的薄弱領域,也是曾子文章在先秦時期已有深刻影響的有力證據。第五、第六章用古今流傳和中外比照的時空一體觀,來概述曾子文章的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肮沤窳鱾鳌币徽掳从绊懘笮〉捻樞蛘归_五節(jié),5個正副標題在梳理從古到今的閱讀簡史的縱向思路中,滲透了從中到外的橫向思路?!爸型獗容^”一章由面上的跨時空的側重內容(“士道、孝道、王道”)的比較,轉為點上的應時空的兼顧“文”(文體學、修辭學)與“道”(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的比較,這是點面結合的文章比較;該章第四節(jié)批評馮友蘭“孟子是東方文化的‘柏拉圖’”的片面觀點,認定“曾子是東方文化的‘柏拉圖’”??梢?,末兩章是對“比較文章學”的深廣開拓,體現出作者一如既往的學術創(chuàng)新精神。
(三)研究觀點的突破。例如卷二第一章第一節(jié)對曾子文章的形體媒體研究,凸顯科技的進步,體現為竹簡文、絹帛文、紙本文、電子文的逐步發(fā)展,決定了“文面美”的變異。第二節(jié)講曾子文章的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五臟俱全”,從語體學視角闡明曾子文章語體的逐步升級和轉型。第三節(jié)的文體明辨,細分了曾子文章的體裁類別,尤其是批駁了將《論語》劃歸文學散文的悖體閱讀,復歸“適體閱讀”將《論語》裁判為“帶文學性的學術文章”,同時又寬容對《論語》的跨體閱讀(自覺把文章當作文學來讀)。這是文體學上的一次撥亂反正!具有示范意義。卷三由文章面面觀上升到文章整體觀,其第一章“文章氣勢”的八個要素和“八力示范”,開拓文章力學;其第二章“文章神采”的六個要素和“六彩紛呈”;其第三、第四章對“文章作風”與“文章風格”“文章風格”與“文學風格”的區(qū)分,是文論上激濁揚清的重要突破;特別是其第五章“文章美質”破中有立,分出“藝術形象感性美”和“科學抽象理性美”的“美學兩重天”,尤其是給“文章科學抽象理性美”拓展出九個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該書在內容觀點的創(chuàng)新,至少包含三個方面:其一是文獻資料的細致梳理;二是研究視角的多樣化;三是既有對前人觀點的補正、也有全新觀點的提出。
《曾子文章學》是首次從文章學的角度對曾子文字作品的全新發(fā)現,提出了“曾子文章文化”的新理念。
(一)縱觀全書,首先體現出的是作者的“通史”觀念。作者曾系統(tǒng)構思《曾氏文章學》,將其劃分為五個發(fā)展階段:即先秦時代、漢魏六朝時代、唐宋時代、晚清時代、改革開放時代。并初步進行了研究設想:首先,研究中國第一個文章學高潮——先秦時代的“宗圣公”文章學家《曾參文章學》(漢魏六朝時代沒有曾氏文章學家的代表人物);其次,研究中國第三個文章學高潮——唐宋時代的“文定公”文章學家《曾鞏文章學》(以《曾鞏集》全二冊、《隆平集》20卷為依據);第三,研究中國第四個文章學高潮——晚清時代的“文正公”文章學家《曾國藩文章學》(以《曾國藩全集》31冊修訂版為依據);第四,研究中國第五個文章學高潮——改革開放時代的文章學家《曾祥芹文章學》(以《文章學探索》《文章新潮》《現代文章學引論》《毛澤東與文章學》《文章學與語文教育》《文章學教程》《說文解章》《文章知識新視點》《文章本體學》《文章閱讀學》《實用文章學研究》11本書為依據)。由此看來,《曾子文章學》只是《曾氏文章學叢書》的第一部。這說明,作者對曾子文章的研究具有打通古今的自覺的“通史”意識,讓讀者更為清晰地認識到《曾氏文章學》的全貌。
(二)該著也流露出了作者較強的家族觀念。曾先生作為曾氏77代裔孫,對“曾氏文化”的發(fā)揚光大有著很強烈的自覺擔當。本書前面既有曾祥芹的二兒子多才后秀曾令中(中國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的題詩:“宗圣仁風在,先賢雅韻長。深山又經雨,古木更垂芳。煙海雙魚躍,云天一雁翔。迷津始借問,承啟有華章。”既從思想內容上指明本書旨在論證曾子是“上承孔圣、下啟思孟”的儒學第一正宗傳人,又從藝術形式上用“詩眼”——“云天一雁翔”來宣揚作者的獨著膽略和艱辛。還有曾氏宗親聯(lián)合總會會長曾憲梓博士作序,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作者的曾氏家族觀念。作者認為曾子的孝道是孔門弟子中完成得最為圓滿的,是曾氏家族文化精神之一。而作者對曾子歷史地位的厘清與還原,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更重要的是對曾子孝道文化的親身實踐,體現出對“曾氏宗風”濃厚的情懷。作者認為,家族觀念在于尋找先祖的精神文化“基因”,對“曾氏文化”的尋根研究,旨在獲得一種活得更充實的精神。
(三)全書的論述過程也滲透著作者的教育實踐觀念。如卷二第二章對《論語》《曾子》《孝經》《大學》等章法結構的分析,不僅具有理論分析的價值,同時也具有寫作方面的指導意義。第三章對曾子文章作風的論析,其中“曾子文章的優(yōu)良作風”提出了不少文章寫作方面的看法,包括“言必有主,求真務實”“有的放矢,旗幟鮮明”“述而有作,棄舊圖新”“質樸自然,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達權變”“短小精粹,詞約義豐”等既是對曾子文章作風的精妙概括,同時也具有啟迪現實的實際作用。又如卷四作者探討曾子文章的閱讀底蘊,從閱讀積累對曾子寫作的影響這一角度切入,認為曾子基本上是在閱讀“五經”和《道德經》等典籍的滋養(yǎng)下從事文章著述的。因此,作者依據曾子的文章“如何引用”和“如何活用”來考察他對“五經”和《道德經》等典籍是“怎樣讀以致用”的。雖然只是對曾子文章本體的靜態(tài)剖析,但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文章教學社會應用層面的思考,同時也確實為后輩之學樹立了“讀以致用”的模范。因此,教育實踐觀念是本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四)全書的落腳點是文化普世的觀念。作者認為“曾子精神文化”必須以“曾子文章”這個思想載體為基點,如此,才能更深刻地領悟和更全面地把握曾子的精神遺產。作者對曾子在儒家思想傳承上對歷史地位有很清晰地把握,認為曾子在孔、孟之間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曾子是儒學思想的第一傳人。從“文以載道”的視角看,曾子文章文化內涵豐富,包括:立本、立德、立言、立能;立孝、立名、立禮、立信;立志、立仁、立己、立人。曾子的文章實踐發(fā)揮著治學、育人、經國、濟世的功能,這些都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之中。作者認為,光復曾子的文章之道,應該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
《曾子文章學》的付梓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是文章學上的意義。此著作為首部對曾子進行文章學研究的著作,為文章學研究開拓了新路。作者有感于“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的精神,于耄耋之年,推出了120萬字的個人巨著,可謂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當代文章學的巔峰之作。長期以來,學界對曾子著述的研究只關注其思想內容,而不注重其語言形式。人們公認曾子是思想家、道德家、教育家、政治家,卻忽視了曾子文章家的身份。因此,《曾子文章學》從文章學的視角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曾子形象。這不僅是對“曾氏文章學”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且是對圣人名人文章學研究的推進;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文章學究竟成立于何時的新的反撥。曾先生親口向筆者透露了《曾子文章學》的潛臺詞:“復旦大學王水照認為‘中國文章學成立于南宋’;中山大學吳承學認為‘中國文章學成立于南朝’;河南師大曾祥芹認為‘中國文章學早在先秦就形成了。文章理論形態(tài)局限于‘專著’和‘文篇’是作繭自縛。在文章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漫長歷史中,文章理論形態(tài)更多地表現在‘章、段、句、語’中。這是基本事實。”據此,《曾子文章學》實際上是對王水照、吳承學兩位先生的學術觀點說“不”。其次,該著于姓氏文化研究的典范意義?!霸衔幕痹谌A夏姓氏文化中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雖然曾子儒學的傳承一直以來并未斷絕,但是在文化歷史長河中“曾子文化”長期被誤解、長期受冷漠,“孔孟之道”的“雙峰夾谷”說更是淡忘和矮化了曾子。作者對此現象進行了撥亂反正,關于此點前面已經論及,茲不贅述。姓氏文化研究的任務之一就在于尋找先祖的精神文化“基因”。若不能厘清迷霧、還原真相,不能與抹殺、貶低“曾子文化”的種種不科學言論進行捍衛(wèi)性和發(fā)展性的辯駁,單靠曾氏宗親自說自話,立而不破,對“曾氏文化”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曾先生此著不僅從理論上挖掘了曾氏先祖的精神基因,而且在方法上給其他姓氏文化研究以深刻啟迪。其三,該著對“文章文化”研究的深化有重要的意義?!拔恼挛幕笔菚嫖幕闹髁?。但是學界一般以“文學文化”先入為主,往往忽略了對“文章文化”對研究。這一問題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意識上的不夠重視。在《曾子文章學》中,作者銳意將“文章本體學”“文章寫作學”“文章閱讀學”“文章教育學”“文章哲學”等現代文章學理論體系應用到古代文章學家的個案研究中去,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曾子是華夏“曾氏文章學”的鼻祖,對曾子進行文章學角度的形象重構,這正是體現了一種“文章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曾子文章學》確實是文章學研究的力作,不僅從本體論的角度闡釋了曾子文章學的特點,而且對曾子文章的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進行了概述。但《曾子文章學》亦有其不足。比如部分章節(jié)材料處理略顯不夠,缺少相應的論析等。瑕不掩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曾子文章學》的出版,有利于文章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