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祉君,李佳慧,王 俏,曹家銘,劉惠媛,張越琳,付凌雨,2*
1.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臨床流行病與循證醫(yī)學教研室(沈陽 110001)
2.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病案管理中心(沈陽 110001)
間質性肺疾?。↖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組以肺間質的炎癥和纖維化為病理特征的彌漫性實質性肺疾病,是200多種不同疾病的總稱[1]。該疾病病因不明,環(huán)境、基因及自身基礎疾病均與發(fā)病相關,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發(fā)生不可逆的肺纖維化導致缺氧和呼吸衰竭,直至死亡[2]。ILD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是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其預后不良,診斷后中位生存期為2-3年[3],而其他類型ILD的預后與其基礎疾病或伴隨疾病高度相關。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ILD的發(fā)病率有日趨升高的趨勢[4],已成為重點關注的肺部疾病之一。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對2011年至2020年國際上ILD相關的研究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合可視化文獻計量法,探索該疾病的發(fā)展趨勢及國際領域研究熱點,旨在為我國ILD科研領域的發(fā)展提供參考信息。
在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高級檢索,檢索式TI=(Pulmonary Fibrosis OR Lung Diseases, Interstitial);語種: English;時間跨度: 2011-2020;索引: SCI-EXPANDED;檢索時間:2020年10月23日;數(shù)據(jù)庫更新時間:2020年10月21日;文章類型:Article and Review。共檢索到6 098條文獻記錄,將所得檢索結果以純文本的格式導出,利用陳超美教授[5]開發(fā)的CiteSpace V5.5對文獻的年代、來源國家、機構、期刊、作者及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
結果顯示,2011年-2020年ILD文獻研究呈穩(wěn)步增長,這表明ILD已成為學者們愈發(fā)關注的焦點,見圖1。
圖1 2011-2020年ILD相關研究文獻年代分布Figure 1.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ILD-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2011 to 2020
發(fā)文量以美國、中國、日本居多,已成為該領域主要的研究力量,中心性方面美國、英國、德國與荷蘭領先,表明其研究交流合作最為密切。檢索發(fā)現(xiàn),近十年出自中國的文章已有1 154篇,在發(fā)文量上居第二位,表明我國在ILD領域已有一定的研究進展,但研究質量有待提高,仍缺乏領先的研究機構。從發(fā)文量及中心性推斷國際猶太健康中心、英國皇家布朗頓醫(yī)院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在該領域的影響最為廣泛,而華盛頓大學、蔚山大學及托塞肯醫(yī)院在該領域合作密切,集體優(yōu)勢較明顯,詳見表1、表2。
表1 發(fā)文量和中心性排名前五的國家Table 1.Top five countries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and centrality
表2 發(fā)文量和中心性排名前五的機構Table 2.Top five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and centrality
圖2 作者合作網(wǎng)絡可視化圖譜Figure 2.Visual map of the author's collaboration network
作者共現(xiàn)分析顯示,頻次居前五的作者為,Toby M Maher(100次)、AtholL U Wells(97次)、Luca Richeldi(93次)、Harold R Collard(88次)、Ganesh Raghu(82次)。借助Citespace V5.5生成作者合作網(wǎng)絡可視化圖譜,節(jié)點數(shù)為93,連線數(shù)為223。中心度排名前五的為Luca Richeldi(0.43)、Takashi Ogura(0.32)、Takafumi Suda(0.26)、Martin Kolb(0.21)、Kevin K Brown(0.19),見圖2。其中Toby M Maher發(fā)文量最多,其主要研究特發(fā)型肺纖維化的新型藥物臨床治療[6-7],同時與Richeldi L、Distler O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8-10]。
被引頻次居前五的作者為Raghu G(2 783次)、King TE(1 575次)、Richeldi L(1 132次)、Collard HR(861次)、Travis WD(812次)。借助Citespace V5.5生成作者合作網(wǎng)絡可視化圖譜,節(jié)點數(shù)為46,連線數(shù)為142,見圖2、圖3。分析結果顯示,Raghu G為目前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制定了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官方臨床診斷指南[11],并參與多學科分類及新藥治療的研究[12-13]。
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1日SCI收錄ILD相關文章共6 098篇,其中被引量前五位的期刊為AM J RESP CRIT CARE(5 092次)、EUR RESPIR J(3 753次)、CHEST(3 577次)、NEW ENGL J MED(3 038次)、THORAX(2 709次),由發(fā)文量和中心性排名推測該領域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期刊為EUR RESPIR J(IF=11.807)、AM J RESP CRIT CARE(IF=13.204)、ARTHRITIS RHEUM-US(IF=8.955),主攻方向為危重呼吸醫(yī)學以及結締組織病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等,說明以上期刊在這些研究方向擁有ILD領域較高的科研水平和高質量的論文,見圖4。
圖3 作者共被引可視化圖譜Figure 3.The author's co-cited visual map
圖4 共被引期刊可視化圖譜Figure 4.Visual map of co-cited journals
由Citespace作出的可視化圖譜確定熱點關鍵詞,見圖5。通過以上關鍵詞與相關文獻結合,可將研究重點歸結為以下3個方面:
(1)流行病學:新墨西哥州一項基于人口學的登記報告顯示,男性的患病率為80.9/10萬人,女性為67.2/10萬人[14]。該病男女比例約為2 : 3,平均年齡為49.0±13.2歲,IPF和NSIP為主要的ILD分型,分別占38.8%和15.1%[15]。IPF患者,尤其是有吸煙史的老年男性,患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16];
(2)炎癥表達及發(fā)病機制:間質性肺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有研究表明幾種細胞因子的聯(lián)合作用可能導致上皮損傷和持續(xù)炎癥,從而導致肺纖維化[17]。在肺間質纖維化、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凝血障礙的過程中,無論是單獨還是相互作用,由于涉及許多因素的復雜過程,間質細胞、上皮細胞和細胞外基質都發(fā)生了變化[18]。
(3)診斷與治療:高分辨率CT是目前診斷ILD的重要檢查手段,可以評估病變程度和提示可能的病理類型,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高達80%以上, 由于其出色的對比度分辨率,在檢測和評估ILD范圍方面優(yōu)于其他成像方式為首選檢查工具[19]。確診間質性肺疾病后,其疾病分型及活動度仍需人為判斷,有助于幫助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當前推薦的治療藥物是尼達尼布和吡非尼酮[20],其他治療方法(例如N-乙酰半胱氨酸)已用于臨床實踐,但尚未獲得監(jiān)管部門的批準。免疫抑制法是除IPF以外的所有肺間質纖維化的主要治療方法,而對于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脫屑型間質性肺炎和機化性肺炎,激素療效通常較好[21],但其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確定。對于進展,不可治愈的中重度IPF患者來說,肺移植手術也是一種治療的選擇[22]。目前ILD的診治還未達到統(tǒng)一,需要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試驗來提供數(shù)據(jù)。
圖5 關鍵詞可視化圖譜Figure 5.Keyword visualization map
為確定研究前沿的熱點詞匯以及正在興起的理論趨勢和新主題,運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突發(fā)性檢測。具體算法為統(tǒng)計該領域的關鍵詞匯出現(xiàn)頻次及詞匯數(shù)量的增長率確定其突發(fā)性,可直觀清晰地看出研究熱點詞匯的變化。從圖6可看出:2011年以來研究關鍵詞有scleroderma、alveoliti、arterial、hypertension、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gene expression, 研究多集中于病因探索與診斷方法;2018年以后前沿詞匯為prognosis、ipf、forced vital capacity、nintedanib、efficacy、pathway,這一時期學者們主要研究預后控制及肺功能改善等。
圖6 關鍵詞突發(fā)性檢測圖譜Figure 6.Keyword burst detection map
文獻計量學是對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作出總結以及預測科研前景的一種重要手段,近年來已成為對文獻信息進行快速提取分析的高效途徑[23]。本文對從Web of Science中檢索的2011年至2020年所收錄的間質性肺疾病相關文章進行計量學分析,可較為全面準確地反應這一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和熱點。分析結果顯示,從發(fā)文量看,近十年間質性肺疾病相關文獻量呈上升趨勢,表明國際上間質性肺疾病研究發(fā)展迅速,并逐漸受到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從各國期刊發(fā)文量看,美國依然是該領域的科研主導力量,我國發(fā)文量位居前列,但期刊影響力與歐洲國家差距較大,分析原因在于SCI收錄我國影響力較大的期刊數(shù)量較少,另外仍需思考國內該領域研究是否符合國際發(fā)展潮流方向等。ILD發(fā)病機制不明,癥狀嚴重,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熱點關鍵詞近幾年來集中于預后治療及改善肺功能,學者們在該領域仍可不斷探索,盡早發(fā)現(xiàn)可有效控制和改善病情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對改善ILD患者病情,提高預后效果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