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yī)院(455000)田文芳 何露 趙銳瑾
食管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但是手術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術后出現疼痛、進食吞咽受限問題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得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病恥感,對臨床治療配合度下降,不利于疾病發(fā)展。為此,臨床上為進一步強化心理干預效果,通過結構式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病恥感,提高生活質量。現就結構式心理干預對食管癌患者遵醫(yī)行為及緩解病恥感的效果進行研究報道。
1.1 基礎資料 以我院在2017年6月~2019年9月就診的106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5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43~72歲,平均(52.86±4.89)歲;對照組5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齡45~74歲,平均(52.93±4.83)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不具統(tǒng)計差異(P>0.05),可做比較。納入標準: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經臨床確定為食管癌,且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癌癥患者;患精神疾病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配合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結構式心理干預:①認知干預。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就食管癌相關知識、手術治療癌癥的優(yōu)勢及可行性為患者詳細講解,提高患者對于食管癌及手術的認識,促進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②心理支持。護理人員詳細記錄個體患者社會關系、經濟水平及家庭背景情況,同患者交流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并鼓勵不同階段患者詳細描述自身感受,分階段實施心理護理,引導患者家屬提供全面支持,使患者感受關愛,緩解病恥感;③行為干預。針對患者所處治療階段實施對應護理方法,通過音樂、娛樂活動及有氧運動緩解患者情緒,引導患者自我調節(jié)情緒,并對飲食干預,加強基礎護理。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 通過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患者遵醫(yī)行為,分為完全遵從(>90分)、部分遵從(60~90)分,不遵從(<60分),遵醫(yī)率=(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例數×100%。通過病恥感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的病恥感,共計29~116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病恥感更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對計數資料(率)實施X2檢驗,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遵醫(yī)行為 研究組遵醫(yī)率(88.68%)較對照組(71.70%)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的病恥感評分 干預后,研究組病恥感評分(51.67±5.06)分低于對照組(60.83±6.1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食管癌作為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早期癥狀不明顯,中晚期出現吞咽困難,日漸消瘦、無力、脫水等癥狀,晚期出現持續(xù)性背痛、胸痛,臨床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在一定程度緩解病情,但患者仍受到疾病困擾,出現強烈的病恥感。
為此,在治療的同時有必要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自我否定情緒。結構式心理干預綜合醫(yī)學上多種心理學干預方法的有效成分,利用心理學干預技巧影響改變患者抑郁情緒、不安心理狀態(tài),間接減輕軀體癥狀[1]。將結構式心理干預應用在食管癌患者中的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遵醫(yī)行為更好,患者的病恥感評分更低。結構式心理干預在詳細分析患者的各階段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治療,有效促進康復[2]。病恥感作為個體或群體因疾病及癌癥受到輕視,進而出現恥辱、內疚等負面情緒,其降低患者的治療信心和積極性,通過結構式心理干預從認知、感覺、情緒、態(tài)度等方面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對患者認知重塑,緩解病恥感,建立積極心態(tài),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綜上所述,結構式心理干預緩解食管癌患者病恥感,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促進患者疾病治療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