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胃腸腫瘤中心,北京 100142
胃腸道腫瘤會引起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早期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癥狀加重而就診時疾病已經出現進展。本文簡要介紹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常見癥狀,如果生活中出現了這些癥狀,請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胃間質瘤癥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上腹痛,上腹痛是最為常見的癥狀,也是最沒有特異性而易被忽略的癥狀。②出血、黑便,腫瘤可形成局部潰瘍,導致出血、壞死,少量出血表現為便潛血陽性,大量出血時會出現嘔血及黑便。③梗阻,腫瘤生長于賁門附近會出現進食哽噎感,嚴重時無法進食;腫瘤位于幽門附近可出現惡心、嘔吐,若嘔吐物為隔夜食,則是幽門梗阻的特征性癥狀。
檢查方法包括以下五種:①胃鏡,常表現為黏膜隆起型病變,黏膜完整,也可伴有局部潰瘍形成。②超聲胃鏡,可顯示腫瘤大小、形態(tài)、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式等,特別是可鑒別腫瘤是來源于胃還是胃外腫物壓迫胃壁,這對于胃間質瘤的診斷有重要意義。③鋇餐造影,可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對選擇手術方式和判斷切除范圍有一定意義。④計算機斷層掃描(CT),包括胸部平掃CT和腹盆腔增強CT,可明確腫瘤的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和臟器的關系,同時可判斷有無淋巴結及遠隔臟器的轉移。對于食管胃結合部腫瘤,需行胸部增強CT進行診斷。⑤磁共振成像(MRI),當出現或懷疑肝轉移時,建議行肝臟增強MRI,有助于發(fā)現微小的肝轉移灶。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良性腫瘤,如平滑肌瘤、纖維瘤、神經鞘瘤等,臨床表現類似,通過上述檢查難以進行準確的區(qū)別,需要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胃癌早期常無典型癥狀,甚至毫無癥狀。隨著腫瘤的發(fā)展,影響了胃功能或出現并發(fā)癥時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但這些癥狀并非胃癌特有,常與胃炎、潰瘍病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胃癌的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①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是最常見的癥狀,因無特異性而易被忽視。起初患者僅感覺上腹部不適,易被誤認為是“胃炎或潰瘍病”等,相應藥物治療后癥狀可緩解,若短期內再次發(fā)作,應予以注意。若既往有胃炎或潰瘍病,近期癥狀加重或發(fā)生規(guī)律性改變,應警惕胃癌的可能。②食欲減退、消瘦、乏力,超過50%的胃癌患者會出現此類癥狀,因此,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欲減退、消瘦、乏力,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③進食哽噎感,若腫瘤位于食管胃結合部,可影響進食,早期會出現進食哽噎感,隨著腫瘤進一步增大,會出現進食困難。④惡心、嘔吐,早期可能僅有餐后飽脹及輕度惡心感,是腫瘤位于幽門附近或胃功能紊亂導致。若腫瘤持續(xù)增大可引起幽門梗阻,會出現頻繁嘔吐,嘔吐隔夜食是特征性癥狀。⑤出血、黑便,約20%的胃癌患者可出現出血、黑便,凡無胃病史的老年人一旦出現此癥狀警惕胃癌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藥物會引起大便發(fā)黑,可以通過便潛血化驗進行鑒別。此外,食用含有血制品的食物也會出現黑便及便潛血陽性。⑥其他癥狀,腹瀉、便秘及下腹不適,也可有發(fā)熱。部分患者首發(fā)為轉移灶的癥狀,如頸部腫物、腹水、卵巢腫物等。
檢查方法包括以下七個方面:①胃鏡,胃鏡可以發(fā)現腫瘤病灶,并判斷腫塊大小、位置并通過活檢取得病灶組織,病理活檢是胃癌的確診依據。②超聲胃鏡,可顯示腫塊大小、形態(tài)、內部結構、生長方式和癌變范圍,可顯示腫瘤在胃壁的浸潤深度、與胃周組織及臟器的關系,胃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③CT,包括胸部平掃CT和腹盆腔增強CT,除顯示胃腔內病變和胃壁累積范圍外,還可了解腔外侵及范圍與鄰近臟器關系,判斷胃周淋巴結轉移情況,明確遠隔臟器受累情況。對于食管胃結合部腫瘤,需行胸部增強CT。④鎖骨上淋巴結超聲,胃癌可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部分患者首發(fā)癥狀可表現為鎖骨上區(qū)腫塊。⑤MRI,當出現或懷疑肝轉移時,需行肝臟增強MRI,有助于發(fā)現微小的肝轉移灶。⑥鋇餐檢查,可了解腫瘤位置、大小、侵犯程度,對確定手術方案和切除范圍具有一定的意義。⑦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對判斷有無遠隔臟器及淋巴結的轉移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在上述檢查無法準確判斷胃癌時,可行PET進一步判斷。
胃癌的TNM分期中,T代表腫瘤浸潤的深度;N代表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M代表遠隔臟器轉移情況。確診胃癌后應采用超聲胃鏡、CT、鎖骨上淋巴結超聲等進行分期檢查,明確腫瘤的TNM分期,方能制訂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結腸癌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右半結腸癌常見癥狀包括貧血、乏力、疲勞、食欲減退、消瘦、消化不良、發(fā)熱等全身癥狀,一般腸道癥狀不明顯,偶有腹部隱痛。②左半結腸癌常見癥狀以排便習慣改變?yōu)橹?,表現為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多數患者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可有粘液血便或血便,血與糞便相混,多呈暗紅色或紫褐色,一般不會出現大出血?;颊叱S凶髠雀共炕蛳赂共侩[痛,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便秘甚至排便困難,嚴重時會出現腸梗阻。
檢查結腸癌的檢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①便潛血化驗,可作為篩查手段,消化道每日出血量>5 ml時,即可出現便潛血陽性?;炃皯苊膺M食血制品,排除牙齦出血或口腔外傷等情況。②纖維結腸鏡檢查,是診斷結腸癌最有效的方法,纖維結腸鏡可直接看到病灶,并取活檢組織進行病理檢查而明確診斷。③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X線檢查,是診斷結腸癌最常用方法。不同形態(tài)的腫瘤在X線片中可呈現不同的形狀,對病灶的定位效果優(yōu)于纖維結腸鏡。④CT,包括胸部平掃CT和腹盆腔增強CT,可判斷腫瘤的位置,侵犯腸壁的深度、腔外侵及范圍與鄰近臟器關系、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遠隔臟器轉移情況。⑤MRI,當出現或懷疑肝轉移時,需行肝臟增強MRI,有助于發(fā)現微小的肝轉移灶。
確診結腸癌后應通過分期檢查,明確TNM分期,這是制訂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直腸癌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僅有少量便血或排便習慣改變,隨著腫瘤不斷生長,可出現糜爛、壞死或局部浸潤癥狀。直腸癌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便血,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與大便相混,可有血塊或黏液膿血。②排便習慣改變,便頻、里急后重、便不凈感。起初只發(fā)生在晨起,隨后次數逐漸增多,每天可有十數次甚至夜間排便數次,可伴有腹痛、大便變細、變形、排便困難等。③局部侵犯癥狀,直腸癌一般不痛,侵犯至肛管括約肌時可出現疼痛或大便失禁,常有黏液血便從肛門流出。腫瘤侵犯碰壁、骶骨或骶神經叢時,引起骶尾部墜脹,劇烈疼痛并常向下腹部、腰部和大腿放射。男患者前列腺或膀胱受侵犯后,可出現尿急、尿頻、尿痛、排尿困難甚至血尿癥狀;女患者陰道后壁受侵犯可引起白帶增多,如陰道內可見血性便質或氣體,說明已形成直腸陰道瘺。④全身表現,直腸癌患者可出現乏力、消瘦、貧血和體重明顯減輕。
直腸癌的檢查方法包括以下六個方面:①直腸指診,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中國3/4的直腸癌位于直腸中段以下,易被觸及。②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觀察到全大腸的黏膜病變,方便取活檢,是確診直腸癌的檢查方法。③盆腔增強MRI,可判斷腫瘤浸潤腸壁的深度、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鄰近臟器受侵犯情況,有助于判斷TNM分期。同時,盆腔增強MRI還可了解環(huán)周切緣、測量腫瘤與肛緣肛提肌間的距離,對確定手術方案和切除范圍具有重要意義。④經直腸超聲檢查,可判斷腫瘤浸潤腸壁的深度、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鄰近臟器受侵犯情況,與MRI相結合判斷TNM分期。⑤CT,包括胸部平掃CT和腹部增強CT,可判斷遠隔器官的轉移情況。⑥肝臟增強MRI,有助于發(fā)現微小的肝轉移灶。
確診直腸癌后,不僅要明確TNM分期,還要明確腫瘤屬于高位還是中低位。對于中低位直腸癌T3以上或者N+,一般需要行術前放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