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代中期,禪師無見先睹住持天臺山華頂峰善興寺,居華頂四十年間(1294-1334),曾有十余位日僧前來參拜,其中既有臨濟宗破庵派同一法脈日僧,亦有臨濟、曹洞其他派系僧人。他們在元求學(xué)歸國后,大都歷任日本名剎古寺住持,致力于傳播禪學(xué),對日本禪宗發(fā)展影響深遠。作為元代日僧來華參訪的重要對象,無見先睹為元代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guān)鍵詞:無見先睹;日本禪僧;元代中期;華頂講寺;中日交流
天臺山為天臺宗發(fā)祥地,佛教歷史源遠流長,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中日友好往來雖因兩次元日戰(zhàn)爭而中斷,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依然十分活躍。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一山一寧奉詔諭赴日,揭開了中日文化交流新篇章。此后,數(shù)百位日僧先后赴元參謁,眾多日僧到訪天臺山,參拜國清寺、萬年寺、方廣寺、善興寺等寺。
位于浙江省天臺縣華頂峰的善興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大雄寶殿前的華頂歷代高僧碑,記錄了歷代來訪或居于華頂?shù)母呱?。無見先睹居華頂期間(1294-1334),碑上僅刻有四位來華日僧的名字,即孤峰覺明、古先印元、寂室元光、古源邵元。事實上,參訪華頂?shù)母霸丈h不止四位,僅有史可據(jù)的到訪者就有十多位,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日僧,但是,這段歷史鮮有人知且缺乏系統(tǒng)整理。鑒于此,本文擬運用中日兩國雙方史料,對無見先睹與日本來華日僧的交往做進一步調(diào)查研究和歸納梳理。
一、無見先睹及華頂善興寺介紹
無見先睹(1265-1334),今浙江仙居人,俗姓葉,字無見。天資聰穎,好讀書,過目不忘。二十(1285)出家,由杭州凈慈寺僧人古田垕剃度,師承凈慈寺方山文寶禪師。居天臺山華頂峰高庵善悟(1074-1133,中國臨濟宗楊岐派高僧)修禪故址,時稱‘高庵再來,鉆研佛法,四十年(1294-1334)不下華頂。元統(tǒng)二年(1334)五月二日示寂,世壽七十,遷化火浴,凝舍利,成五彩,敕謚“真覺”。留有《無見先睹禪師語錄》二卷行世。無見先睹一生致力于參悟佛法,對其生平,明代佛教史學(xué)家釋明河(1588-1640)所著的《補續(xù)高僧傳》,明末臨濟宗僧超永(生卒年不詳)所著的《五燈全書》,明代無盡傳燈(1554-1628)所著《天臺山方外志》等古籍都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先睹參學(xué)期間,來往于凈慈寺方山文寶禪師和天臺天封寺藏室珍禪師間。因感于“雖有所契”,卻“未臻其極”,遂登華頂,潛心修禪?!稛o見先睹和尚塔銘》有如下記載:
(先睹)遂筑室華頂。精苦自勵。一日作務(wù)次。渙然發(fā)省。平生凝滯。當(dāng)下冰釋。乃走西庵呈所解。山以偈印之。辭還峰頂。山不能留也。
無見先睹于華頂悟得禪意后,再參凈慈寺方山文寶禪師,呈其解答,方山以佛偈應(yīng)之,曰“此心極廣大,虛空比不得。此道只如是,受持休外覓?!庇炝粝榷?,不得。后先睹重回華頂,自此定居善興寺。因其禪學(xué)博大精深,聲被海內(nèi)外,元代日本臨濟、曹洞兩宗僧人,前來華頂參詣問法者,絡(luò)繹不絕。
華頂講寺,為后晉天福元年(936)僧德韶法師所建,初名“華頂圓覺道場”,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為善興寺,民國以后改為華頂講寺。據(jù)《天臺山方外志》第四卷記載,智者大師曾經(jīng)“宴坐于此”,故此地為天臺山十二道場之一?,F(xiàn)今,華頂講寺內(nèi)仍存有智者大師殿,殿內(nèi)供奉智者大師像。明洪武四年(1371年),寺遇火,只殘存大殿山門。六年后,僧宗濟(生卒年不詳)重修善興寺。明隆慶年間(1567-1572)僧真空、真性曾居于此,“禪誦六時,甘苦與方來者共,四方仰之”。無見先睹居華頂期間,善興寺成為日僧入元巡禮朝拜的重要佛寺之一。
二、參訪無見先睹的日本僧人
無見先睹任華頂住持期間,曾有眾多日僧前來參謁,他們不辭艱辛,翻山越嶺,勇攀高峰,只為在此地參禪問法。參訪日僧中不乏有與先睹同臨濟宗破庵法脈的日僧,亦有眾多臨濟、曹洞宗各派僧人。這些參訪日僧在元求學(xué)歸國后,積極傳播禪學(xué),對日本禪宗發(fā)展影響深遠,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v觀這些來華僧人歸國后的經(jīng)歷,大都成就斐然,他們歷主名寺方剎,致力于傳播禪學(xué),可見他們早年在元的參訪歷程和所得感悟在一程度上為其歸國傳播禪學(xué)奠定了基礎(chǔ)。
孤峰覺明(1271-1362),臨濟宗法燈派。謚號三光國師、國濟國師。法號覺明,道號孤峰,陸奧會津人(今福島縣人),姓平氏。年十七,剃度出家,于延歷寺登臺受戒,嗣法興國寺法燈國師無本覺心(1207-1298)。日本應(yīng)長元年(1311),隨商船渡海,抵達溫州,先后拜訪兀庵普寧、中峰明本、無見先睹、斷崖了義、云外云岫、古林清茂等人,并受賞識。孤峰覺明在天臺參無見先睹,先睹邀覺明擔(dān)任善興寺“第一座”,“稱其所證”。后覺明至天臺石橋參拜羅漢。天臺石橋位于天臺縣石梁鎮(zhèn)中方廣寺前,有瀑布穿橋下而過,因其作為五百羅漢道場而負有盛名。歷史上曾有諸多僧人在此地頓悟;北宋日僧成尋,南宋日僧榮西、無象靜照等人均在此地供茶悟道。孤峰覺明“設(shè)五百盞燒香獻茶,以祈靈應(yīng),及供四百余盞,忽于盞里感得瑞花,遂到彼岸?!笨梢?,覺明在供茶過程中頓悟良多,感嘆天臺山佛地靈性十足,“山中奇瑞不可勝數(shù)”?;貒?,覺明參建長寺南浦紹明、永光寺瑩山紹瑾,創(chuàng)立云樹寺,后又前往興國寺、妙光寺。著有語錄《徹心錄》。
古先印元(1294-1376),臨濟宗幻住派。法號印元,道號古先。幼年辭別父母,進入圓覺寺桃溪德悟門下。文寶二年(1318),與石室善玖、明叟齊哲、復(fù)庵宗己、無涯仁浩、嵩山居中一同入元。在天臺山華頂峰參拜無見先睹,數(shù)月間奮勵求學(xué),詢問心法?!豆畔群蜕行袪睢酚腥缦掠涊d:
直登天臺華頂峰頂,參見無睹禪師。數(shù)月之間咨以心法。睹憐其奮勵敏慧,指見天目山中峰國師。一見愜素志。
先睹見其“奮勵敏慧”,更適合向中峰求教,指點古先至天目山幻住庵中峰本明門下參事。果真如先睹所料,兩人初見便覺互相投契,中峰明本啟示古先印元數(shù)則法語。印元十分刻苦好學(xué),“誓參覲老幼之外,不出堂門”約五六年,與明本告別,往金陵保寧寺參拜古林清茂。元泰定三年(1326),與無隱元晦、明叟齊哲等同歸日本。日本延文四年(1359)升任圓覺寺住持。
寂室元光(1290-1367),臨濟宗大覺派。法號元光,道號寂室,今日本岡山人。十五歲,于京都東福寺無為昭元禪師座下剃度出家。延祐七年(1320)入元,“睹無見義斷崖等諸大老悉皆參歷,抑揚褒貶”。日本嘉歷元年(1326)同清拙正澄一同歸日,后在岡山縣創(chuàng)立永德寺。日本延文六年(1361),受佐佐木氏賴之邀創(chuàng)立永源寺,即創(chuàng)“臨濟宗永源寺派”。
別源圓旨(1294-1364),曹洞宗宏智派。法號圓旨,道號別源,越前人(今福井縣人)。嗣法圓覺寺東明慧日。日本元應(yīng)二年(1320),年二十七,乘商船赴元,歷參諸老“鳳臺古林。天童云外。天目中峰。本覺靈石。華頂無見。東林古智。圓通竺田。妙果南楚。龍巖真首座。般若誠庵主?!痹谠荒?,日本元德二年(1330)歸日,任圓覺寺后堂首座,后晉升建長寺前堂首座。日本康永元年(1342)任弘祥寺開山始祖,不久辭去,遷居壽勝寺,一年后回到弘祥寺,開創(chuàng)善應(yīng)寺和吉祥寺。日本延文二年(1357)任山城真如寺主持,后受足利義詮之邀前往東山建仁寺。
不聞契聞(1301-1369),曹洞宗宏智派,法號契聞,道號不聞。武藏(今東京都、埼玉縣)川越人。俗姓平氏。日本正和三年(1314),年十四,由東明慧日剃發(fā),在延歷寺登壇受戒。日本正中二年(1325)九月,不聞契聞與中巖圓月(1300-1375,臨濟宗大慧派)一同隨商船入元,于臺州寧海(今寧波市寧??h)著岸。后二人“涉天臺濟石梁”,參天臺石梁方廣寺,于華頂善興寺遇無見先睹。日本正慶二年(1333)乘船離元,任圓覺寺主持。六年后,任建長寺首座。東明慧日圓寂后,任武藏瑞應(yīng)寺主持。日本貞和五年(1349)前往駿河清見寺,居四年,之后往來于圓覺寺白云庵和瑞應(yīng)寺。日本貞治四年(1365)秋,遷居圓覺寺,兩年后歸隱瑞應(yīng)寺。
古源邵元(1304-1374),臨濟宗圣一派。法號邵元,道號古源。越前人(今福井縣人)。嘉歷元年(1326)乘商船自明州入元。先參雪峰崇圣禪寺樵隱悟逸,后往天臺見無見先睹。史料載:
往天臺見睹無見。以語未通。書述來意。觀高聲誦了。擲地呵曰。汝超海越漠。得得遠來。有何閑功夫。寫字與做言句。俱得其妙如此。師至方廣寺。度石橋獻茶于羅漢。時感茶甌現(xiàn)華。
因語言不能互通,邵元以字寫明來意。先睹看后高聲朗誦,大力贊賞其詩文風(fēng)采卓越。隨后,邵元參天臺石梁方廣寺,巡訪石橋,獻茶于此,參拜羅漢,感觸良多。離開天臺后,參天目山參斷崖了義,游歷五臺山、玉泉寺、少林寺、水月寺等。元至正七年(1347),歸日本。在元長達二十年,曾撰《息庵禪師行道碑文》《新玉佛殿記》等,歸國后,歷主大圣寺、等持寺、東福寺等名剎。
友山士偲(1301-1371),臨濟宗圣一派。法號士偲,道號友山。山城(今京都人)山崎人,俗姓藤原氏。日本嘉歷三年(1328),年二十八,與同門師兄正堂士顯一同入元。此后,參樵隱悟逸、月江正印、南楚師說、古智慶哲、無見先睹、了庵清欲、夢堂云噩等禪師。在元十八年,友山士偲受月江正印和南楚師說的影響,文藻優(yōu)美,有語錄《友山錄》三卷。日本貞和元年(1345)與此山妙在乘船離元,兩月后抵達日本博多。回國后擔(dān)任山梨凈居寺住持。
除此之外,日僧祖繼大智在元十年間(1314-1324)也曾參謁古林、云外、中峰、無見等諸老。先睹也曾為一位名叫揀的日僧作詩《示日本揀禪人》一首。據(jù)目前有記載的史料而言,元朝中期參訪無見先睹的日僧已超過十位,且尚有許多未記錄在案的日僧,由此可見,無見先睹確實是元代中期日僧來華參訪的重要對象。
三、日僧參訪無見先睹的主要原因
華頂善興寺能夠成為元代來華日僧參謁的重要寺院之一,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天臺山素有“佛宗道源”之稱,是著名的佛教巡禮圣地。天臺山諸寺中,國清寺不僅是中國天臺宗發(fā)祥地,也是日本天臺宗祖庭,對日本佛教發(fā)展影響深遠。唐代,日僧最澄到訪國清寺求學(xué),師從天臺宗第十祖道邃,學(xué)成歸國后,創(chuàng)立了日本天臺宗。宋代,日本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榮西,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道元,也都曾參訪過天臺山。而華頂為天臺山九峰之一,居主峰,因“臺山九峰崒嵂,猶如蓮花”,此地為“花心之頂”,故名為華頂峰。
華頂峰高居云端,景色壯觀,“嘉樹修竹,靈藥瑤草”,上仰碧空,下俯滄溟。雖“高寒幽僻”“人莫能久處”,但先睹稱贊華頂“于世間獨崢嶸而高出”,是靜心修禪之圣地。最終于此地,“塞楞伽之指”“得達磨之傳”,悟得大道。據(jù)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的入元僧一覽表整理,無見先睹居華頂四十年間(1294-1334),元代到訪中國的日本僧侶共有87名,其中至少有11名僧人曾經(jīng)到訪過天臺華頂,參拜過無見先睹,此處還不包括眾多無名可考的僧人??梢?,華頂善興寺是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此外,無見先睹也因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著眾多入元日僧。無見先睹嗣法于方山文寶(?-1308),方山文寶嗣法于斷橋妙倫(1201-1261),而斷橋妙倫嗣法于無準師范。無準師范(1178-1249),嗣法于破庵祖先(1136-1211),被譽為“南宋佛教界泰斗”,對禪宗在日本的傳播影響深遠。因而,先睹是徑山寺無準師范法孫,臨濟宗破庵派第十九世弟子,乃“臨濟之正傳者”?!稛o見睹和尚語錄》跋記載:
諸方爭請而不應(yīng),道風(fēng)并峻,敻古鮮儔。湖海玄學(xué)之士,向風(fēng)趨慕,只恐其后。至我日域求法之侶,莫不航海梯山,愿一瞻禮。
自先睹“以方山寶公之道唱東南”,眾多僧侶不辭辛苦,慕名前來參訪。元代翰林學(xué)士黃溍(1277-1357)也曾高度評價先睹,曰“入元朝以來,能使臨濟之法,復(fù)大振于東南者,本公及禪師而已,可謂盛矣!”當(dāng)年的盛況至今仍可于史料中窺見:
于是天下英俊之儔、高潔之侶、雄豪魁杰之倫,聞其風(fēng)而神馳,覯其跡而心服,莫不袱肩屩足,忍饑渴,冒寒暑,形駢影屬,以趨座下。
可見,無見先睹在當(dāng)時頗負盛名,受到求訪僧人的熱烈推崇,眾僧爭相到此走訪,來華日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四、結(jié)語
無見先睹居華頂四十年,在實現(xiàn)自身參悟的同時,悉心教導(dǎo)來訪日僧,其廣闊的胸襟和愛才惜才的品質(zhì)跨越時空、超越國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元代高僧對異國僧人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而眾多日僧不遠萬里入元巡禮求法,將求法所得帶回日本,體現(xiàn)了其愿力宏深、不辭艱險的精神。正是因為雙方的共同努力,禪宗才得以走出國門,在日本生根發(fā)芽。
在中國全力推動“一帶一路”區(qū)域戰(zhàn)略合作,復(fù)興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佛教作為增強國家間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梁,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跨時代意義,為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提供文化支撐。無見先睹與來華日僧交往的整理,為天臺寺院與日本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個案分析,這為構(gòu)建世界“命運共同體”,促進中日兩國的和平發(fā)展與合作交流提供了文化依據(jù),為天臺山華頂旅游文化的挖掘開發(fā)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無盡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卷24《無見睹和尚塔銘》.
[2]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10冊[M].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
[3]山鐸真在撰.《徑石滴乳集》卷1《徑山下第三世瑞巖寶禪師法嗣》,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67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4]無盡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卷4《善興寺》.
[5]《東福廿五世古源和尚傳》,塙保己一主編《續(xù)群書類從》第九卷下,東京:續(xù)群書類從完成會,1927.
[6]石室善玖撰.《古先和尚行狀》,塙保己一主編《續(xù)群書類從》第九卷下,東京:續(xù)群書類從完成會,1927.
[7]彌天永釋撰.《寂室和尚行狀》,塙保己一主編《續(xù)群書類從》第九卷下,東京:續(xù)群書類從完成會,1927.
[8]無盡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卷3《華頂峰》.
[9]無盡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卷19,黃溍:《無見語錄》序.
[10]南敬撰.《無見睹和尚語錄》跋,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0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11]河南圣珍撰.孤峰和尚行實.
[12]中巖圓月撰.《日本故建仁別源和尚塔銘并序》,塙保己一主編《續(xù)群書類從》第九卷下,東京:續(xù)群書類從完成會,1927.
[13]不聞和尚行狀,塙保己一主編《續(xù)群書類從》第九卷下,東京:續(xù)群書類從完成會,1927.
[14]木宮泰彥撰.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作者簡介
許蕓蕾(2001.03.02—),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浙江天臺,學(xué)歷:本科在讀,畢業(yè)院校:浙江工商大學(xué)在讀,畢業(yè)專業(yè):日語專業(yè)在讀。
基金項目:2020年浙江工商大學(xué)校級創(chuàng)新項目:唐宋元時期天臺寺院與日本的文化交流(CX2020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