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宕是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是哈姆萊特形象的藝術魅力之一。哈姆萊特延宕的成因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本文將從文本的角度對哈姆萊特延宕的成因作淺析。
關鍵詞:哈姆萊特;延宕;成因
作者簡介:吳平春(1970-),侗族,廣西三江人,本科,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3--02
延宕是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特征,延宕推動劇情和人物發(fā)展,構成了人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賦予了人物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和哲學意蘊,使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成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最具爭議、最具魅力的藝術典型之一。
我們先對哈姆萊特的思想和行為作一梳理。青年王子哈姆萊特得到父親暴斃的噩耗后,從德國威登堡大學回到丹麥。他沉浸在喪父的悲痛中,又對父親的死因心存疑惑。他從鬼魂處了解到了父親暴斃的原因,這印證了他的懷疑。他不敢相信人性居然可以奸惡到如此地步,他心煩意亂,但此時在他“混亂的頭腦”里還是有一個明確且強烈的信念,那就是復仇。為了不忘卻仇恨和復仇,他決定將頭腦和記憶中的一切東西刪除,僅留下鬼魂復仇的命令,同時在記事簿上將殺父仇人的名字記下。鬼魂的話雖然印證了他的懷疑,但還需要更確鑿的證據(jù),他決定通過戲中戲來進一步驗證,克勞狄斯的反應證實了他的懷疑。戲班的到來同時激起了他的復仇熱血,增強了復仇的意志,點燃了復仇的烈焰。他決定不當懦夫,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實施復仇計劃。復仇的絕佳時機到來了,他可以利用克勞狄斯祈禱的時候殺死仇人為父報仇??墒?,他轉念一想,在惡人祈禱的時候?qū)⑵錃⑺?,等于把這個惡人送上天堂,這是以恩報怨。于是,他決定放棄這次機會,等克勞狄斯作惡的時候?qū)⑵錃⑺?,讓他的靈魂墮入幽深黑暗的地獄。鬼魂再次現(xiàn)身,督促他不要忘記復仇大計。所有的一切都在鞭策他趕快進行蹉跎未就的復仇大愿,特別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為了區(qū)區(qū)彈丸不毛之地而向丹麥興兵討伐,極大地激發(fā)了他的復仇決心,他決定拋棄一切疑慮妄念,只讓復仇的念頭留在心間。在雷歐提斯向他揭露克勞狄斯的陰謀之后,他終于將復仇之劍刺向克勞狄斯。
由此可以看出,哈姆萊特的復仇信念不可謂不堅定,復仇目標不可謂不明確,復仇激情不可謂不強烈,可是,他卻遲遲無法將復仇計劃付諸行動,他最后的復仇行為更像是一種被動行為,構成了延宕的哈姆萊特。下面筆者試著從文本的角度,對哈姆萊特延宕的成因作一淺析。
一、主觀因素
1.軟弱憂郁
黑格爾認為:“哈姆萊特的性格在實行方面本是軟弱的,在心情上是很美的,但是內(nèi)傾反省的,很多疑病的,憂傷抑郁的,因此不善于采取迅速的行動。”[1]哈姆萊特了解自己軟弱憂郁的性格,他深知光憑復仇的意念和決心,不足以支持完成他的復仇計劃和復仇行動,他需要來自外部的激勵,以使他那顆軟弱的心保持堅硬。在戲中戲表演之前,他先讓伶人念一段關于決心、殺戮、勇猛、兇殘、悲痛的臺詞。表面上,哈姆萊特在了解演員的表演,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伶人的表演和臺詞來激勵自己的復仇決心。在聽完伶人的一段慷慨激昂的劇詞之后,他感慨萬千:
因為我是一個沒有心肝、逆來順受的怯漢,否則我早已用這奴才的尸肉,喂肥了滿天盤旋的烏鳶了。……也許他看準了我的柔弱和憂郁,才來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誘到沉淪的路上。(第二幕第二場)
從以下的話語可以了解到,哈姆萊特羨慕、欽佩像霍拉旭那樣有理性的人,而他是個感性的人,不善于調(diào)控自己的感情和理智,容易被感情奴役:
自從我能夠辨別是非、察擇賢愚以后,你就是我靈魂里選中的一個人,因為你雖然經(jīng)歷一切的顛沛,卻不曾受到一點傷害,命運的虐待和恩寵,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夠把感情和理智調(diào)整得那么適當,命運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間,那樣的人是有福的。給我一個不為感情所奴役的人,我愿意把他珍藏在我的心坎,我的靈魂的深處,正像我對你一樣。(第三幕第二場)
因為軟弱,哈姆萊特覺得于他魯莽行事比深謀遠慮更為重要:
當時在我的心里有一種戰(zhàn)爭,使我不能睡眠;我覺得我的處境比鎖在腳鐐里的叛變的水手還要難堪。我就魯莽行事。——結果倒魯莽對了,我們應該承認,有時候一時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為我們的深謀密慮所做不成功的事;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來,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第五幕第二場)
2.謹小慎微
噩耗傳來,哈姆萊特就對父親的暴斃產(chǎn)生懷疑。對于丹麥國內(nèi)流傳的父親在花園午憩被毒蛇咬死的說法,他深表懷疑。父親的鬼魂告訴他,父親是被叔父克勞狄斯謀害而死的,對此哈姆萊特半信半疑,他說:“我所看見的幽靈也許是魔鬼的化身,借著一個美好的形狀出現(xiàn),魔鬼是有這一種本領的;對于柔弱憂郁的靈魂,他最容易發(fā)揮他的力量;也許他看準了我的柔弱和憂郁,才來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誘到沉淪的路上。我要先得到一些比這更切實的證據(jù);憑著這本戲,我可以發(fā)掘國王內(nèi)心的隱秘?!盵2]
為了證實了自己的懷疑,哈姆萊特巧設戲中戲,還請來第三者霍拉旭,最終確認殺父仇人。在確定復仇目標這件事情上,哈姆萊特就像一位高超的偵探,有謀有略,思慮周密,計劃周詳,行為謹慎。此外,戲劇還將福丁布拉斯的魯莽、雷歐提斯的輕率與哈姆萊特的謹慎作比較,以突出哈姆萊特的審慎。
二、客觀因素
哈姆萊特的延宕除了主觀因素外,更重要的還是客觀因素。德國批評家卡爾·魏爾德爾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認為,客觀情勢妨礙了哈姆萊特的復仇計劃。
1.沉痛的打擊
在遭受變故之前,哈姆萊特是一個未經(jīng)世事的王子。他是溫室里的花朵,自幼在父母的呵護、眾人的贊美中長大,從未經(jīng)歷過風雨,更別說是坎坷、挫折和打擊。父亡母嫁無異于晴天霹靂,叔父殺兄娶嫂篡位,戀人離心,朋友背叛,更是雪上加霜。一連串的沉重打擊,使他驚慌失措、失魂落魄、意亂情迷,這樣的心理和情緒必然會影響他的理智、意志和行動。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但愿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上帝啊!上帝??!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 (第一幕第二場)
首先,喪父的悲痛讓哈姆萊特無以言表,無法自持,特別是了解了父親暴斃的真相后:
“天上的神明?。〉匕。≡儆惺裁茨??我還要向地獄呼喊嗎?啊,呸!忍著吧,忍著吧,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變成衰老,支持著我的身體呀!” (第一幕第五場)
其次,母親的失節(jié)讓哈姆萊特心生怨恨。在他的心中,母親像圣母瑪麗亞一樣純潔,父親和母親是那么的相愛,父親是那么地疼惜母親:“這樣愛我的母親,甚至于不愿讓天風吹痛了她的臉?!笨墒?,如此貞潔的母親,在父親死去還不到兩個月,送葬所穿的鞋子還沒有破舊,流淚的眼睛還沒有消腫,就背叛他們的愛情,鉆進了亂倫的衾被,嫁給了叔父。
他向母親發(fā)泄他的怨恨:
你的行為可以使貞節(jié)蒙污,使美德得到了偽善的名稱;從純潔的戀情的額上取下嬌艷的薔薇,替它蓋上一個烙印;使婚姻的盟約變成博徒的誓言一樣虛偽;??!這樣一種行為,簡直使盟約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神圣的婚禮變成一串譫妄的狂言。(第三幕第四場)
再次,戀人的離心哈姆萊特讓厭惡。他深愛奧菲利婭,四萬個兄弟的愛加起來還抵不過他對她的愛,即使她令他大失所望,他依然深愛著她。在四面楚歌、孤苦無依的時候,他多么希望有一個溫暖的懷抱讓他依靠,聽他傾訴。奧菲利婭不僅不能給予哈姆萊特情感的慰藉,更是心無靈犀,未能理解哈姆萊特裝瘋賣傻的良苦用心,以為哈姆萊特因為失戀而發(fā)瘋;懷疑哈姆萊特的真心,以為他已經(jīng)變心;為敵人所利用,充當敵人的密探和幫兇。對于奧菲利婭,他失望乃至厭惡:
因為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的感化;這句話從前像是怪誕之談,可是現(xiàn)在時間已經(jīng)把它證實了。(第三幕第一場)
最后,朋友的背叛讓哈姆萊特心寒。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原本是他親密無間的朋友,在克勞狄斯當上新國王之后,為了功名利祿,他們背叛了哈姆萊特,充當了克勞狄斯的密探和幫兇。受克勞狄斯指使,他們以關心哈姆萊特之名,行刺探之行,為克勞狄斯搜集情報;他們名為護送哈姆萊特去英國,實為押解,眼看昔日好友去送死而無動于衷。他們的嘴臉讓哈姆萊特倍感世態(tài)炎涼。
2.思想的危機
情感上的打擊雖然沉痛但不長久,思想上的打擊才是致命的。因為變故,哈姆萊特的世界顛覆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發(fā)生了嚴重的精神危機。他陷入了深邃而矛盾的思慮之中,由一位未經(jīng)世事的王子變成一個思慮重重的思想者。這種思慮必然削弱他的行動能力,導致他行為上的延宕。德國評論家史萊格爾認為:“由于奇異的生活境遇,他高尚的天性中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在不停的思慮和理智上,他行動的能力卻完全破壞了?!盵3]他也認識到這種思慮對行動的影響:
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颍瑳Q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第三幕第一場)
正是這種矛盾的思慮使哈姆萊特放棄了一次絕佳的復仇機會。當做賊心虛,深感罪孽深重而獨自禱告懺悔時,這是一次復仇良機。當他拔劍時,一個宗教的問題又縈繞在他的心頭。按照基督教,在惡人懺悔時將其殺死,他的靈魂將升入天堂。在克勞狄斯懺悔的時候?qū)⑵錃⑺?,這不是報仇,而是報恩。于是他決定放棄這個機會,等克勞狄斯作惡的時候,讓罪惡的靈魂永墮地獄。
正是性格上的軟弱謹慎、情感上的打擊和思想上的危機,影響了哈姆萊特的意志,削弱了他的行動能力,導致延宕。
注釋:
[1]德.黑格爾著:《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94——295頁.
[2]英.莎士比亞著:《哈姆萊特》[M].朱生豪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第48頁.
[3]史萊格爾:《論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314頁.
參考文獻:
[1]英.莎士比亞著:《哈姆萊特》[M].朱生豪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