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許林玉
瑪格麗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觀測天文學家之一,她的研究工作是我們理解核合成和一些突破性物理發(fā)現(xiàn)的關鍵。
2020年4月5日,瑪格麗特·伯比奇(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在舊金山辭世,享年100歲。在科學領域,瑪格麗特最受認可的成就是在1957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論文明確提出,“我們皆為星塵”。具體地說,大多數(shù)較重的化學元素均產生于恒星演化的不同階段。這篇由瑪格麗特、杰弗里·伯比奇(Geoffrey Burbidge,瑪格麗特的丈夫)、威廉·福勒(William Fowler)和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共同撰寫的論文將各種過程一一列出,包括慢中子和快中子的捕獲過程。正是通過這些過程,我們熟悉的化學元素得以誕生。令人驚訝的是,該論文的基本觀點至今仍然是我們理解核合成的關鍵。然而,這僅僅是瑪格麗特眾多成就中的一小部分。
20世紀60年代,瑪格麗特成為發(fā)現(xiàn)星系中心雙錐高速外流風等劇烈宇宙事件的領導者之一。這些劇烈事件表明,星系中存在強烈的能量輸入,現(xiàn)在被認為是活躍的星系核爆炸所致?,敻覃愄睾徒芨ダ锕餐珜懙年P于這類觀測現(xiàn)象的幾篇早期論文是暗物質和黑洞等20世紀晚期革命性物理發(fā)現(xiàn)的關鍵。1967年,她在《天文學年度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獨立撰寫的論文,總結了自己在類星體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對自己和其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的觀測特性進行了闡釋。天文學家通過這些觀測特性推測不斷吸積的巨大黑洞在中心活動。
瑪格麗特善于發(fā)現(xiàn)那些挑戰(zhàn)想象力和傳統(tǒng)觀點的事實。1974年,她所在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高紅移類星體OQ 172。多年來,該類星體一直保持著最早、最遙遠類星體的記錄,它衍生出一個至關重要但仍然懸而未決的難題:在該能量尺度及宇宙早期,是何種物理機制在起作用?
1919年8月12日,瑪格麗特出生于英國達文波特。在倫敦讀高中時,瑪格麗特開始學習物理和數(shù)學,并于1936年前往倫敦大學學院主修天文學。1947年,她在倫敦大學學院的某節(jié)課上與杰弗里相遇。兩人于1948年喜結連理,并在1956年誕下一女。
此后,伯比奇夫婦一直在倫敦大學天文臺工作。1951年夏天,他們來到法國奧特-普羅旺斯天文臺;當年晚些時候,他們獲得美國的兩年簽證,瑪格麗特去了葉凱士天文臺,杰弗里則進入哈佛大學。1953年,葉凱士天文臺舉辦了一次關于元素起源的會議。受此啟發(fā),瑪格麗特開始對元素豐度進行研究。她和杰弗里任職于劍橋大學之后,與霍伊爾和福勒共同撰寫了有關恒星核合成的論文,闡釋了著名的B2FH理論。
1955年,他們重返美國,杰弗里去了威爾遜山天文臺,瑪格麗特則就職于加州理工學院,因為威爾遜山天文臺不接納女性觀測員。1957年,他們回到葉凱士天文臺,與凱文·普倫德加斯特(Kevin Prendergast)合作研究星系的旋轉曲線,并由此產生了對星系核和類星體的興趣。1962年,他們進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敻覃愄匾恢睆氖卵芯抗ぷ鞯?006年左右。
在天文學界,瑪格麗特是反對性別歧視和其他歧視方面的一位領袖。她成功克服了女性不能使用大型望遠鏡的障礙,并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為性別平等奔走呼號。1971年,她拒絕接受美國天文學會頒發(fā)的安妮·坎農天文獎,因為她認為該獎項對女性獲獎者的限制帶有歧視性質。
瑪格麗特一生成就卓著:1983年,她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73年至1975年,成為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負責人;1976年至1978年,成為美國天文學會的第一位女主席;1979年至1988年,擔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中心首任負責人?,敻覃愄貎?yōu)雅大方、學識淵博、勇于創(chuàng)新、意志堅定,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
資料來源Physic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