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第十三中學 莫智宏
在教育體制與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與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也應用至初中數學教學中,但是存在著流于形式、分組不科學、分工不明確等困境。教師需要結合知識特色與學生身心特點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并根據具體困境制定教學方案,吸引學生在小組內主動合作,一起分析和探討問題,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最終實現有效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與合作,要想走出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困境,教師首先要對班內學生進行合理的學習小組劃分,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確保各個小組的整體實力接近,組內成員優(yōu)勢互補。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性別等劃分小組,讓優(yōu)等生帶動中等生與學困生一起學習,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成績。初中數學教師需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讓他們擔任不同的職務,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實施“一次函數”教學時,教師先將班內學生合理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指導他們分組操作實驗:把一輛小車放在傾斜木板的頂端,觀察小車的下滑過程。小組成員分別負責實驗演示、記錄小車下滑速度v和時間t,然后一起分析v與t之間的關系,寫出相應的關系式。接著,教師出示例題:用邊長為1 的等邊三角形拼組平行四邊形,用n表示三角形的數量,y表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顯然y與n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關系。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嘗試用列表法、公式法與圖像法來表示這一函數關系,使其通過觀察、作圖、合作交流等實踐活動展開學習,深化對函數三種表示方法的認識,從而提升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是分析和解決問題,主要表現形式為讓學生在小組內主動思考與討論,一起處理問題,指導他們在合作中高效掌握數學知識。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基礎為切入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確保問題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讓他們以問題為導向主動合作,共同探索數學的奧秘。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圍繞實際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進行提問,吸引他們主動合作探究,使其通過對問題的解決收獲成功。
比如,在講授“角平分線的性質”時,教師先提問:角是軸對稱圖形嗎?假如是,對稱軸是什么?指導學生在紙上畫出∠AOB,沿中間對折得到射線OC,使∠AOC與∠COB重合。追問:什么是角平分線?引領學生回顧定義,知道射線OC就是∠AOB的平分線。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按照步驟運用尺規(guī)作圖,畫出已知角的平分線,設疑:如何證明?學生在OC上任取一點P,作PD⊥OA,垂足為D,PE⊥OB,垂足是E,那么PD與PE相等嗎?得出什么結論?讓學生猜想:將∠AOB沿OC對折,發(fā)現PD與PE重合,即PD=PE。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合作模式下證明本小組的猜想,使其在討論中得出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然后運用同樣的方法指導他們主動探究角平分線性質的逆定理。
個體學生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知識范圍都是比較有限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內容均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能為追求形式而盲目選擇合作學習內容,否則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科學安排小組任務、明晰合作學習內容,為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指明方向,組織他們針對一些難度相對較大的知識要點進行研究和分析,使其在小組內相互啟發(fā)與討論,最終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開展“數軸”教學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一輛貨車從超市出發(fā),向東行駛3 千米到小彬家,再向東行駛1.5 千米到小李家,又向西行駛9.5 千米到小明家,最后回到超市。以超市為原點,向東為正方向,用1 個單位長度表示1 千米,在數軸上表示出小彬、小李和小明家的位置。學生能輕松畫出相應的圖像。接著,教師出示一系列圖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是不是數軸,學生發(fā)現有的是數軸,有的則缺少原點、正方向,或者單位長度不均勻,指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發(fā)現數軸是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隨后教師帶領學生在小組內繼續(xù)探究數軸的畫法,讓他們以數軸的三要素為基礎在合作中相互指導,嘗試畫出數軸,初步學會利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在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優(yōu)化教學設計,通過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精心設計課堂問題、科學安排小組任務等方法,指導學生高效地進行合作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整體數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