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鑫,趙征宇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針灸科,四川 成都)
漏谷,經穴名,出自于《針灸甲乙經》,為足太陰脾經穴位,古今醫(yī)家對該穴位的認識及應用等方面存在眾多說法,尤其是近代對該穴定位的更改、針刺深淺及針感、穴位特性及主治功效上認識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應用于臨床治療疾病,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及跟隨導師趙征宇學習后的心得體會,淺談對該穴位的認識,為臨床教學及應用提供參考。
漏谷穴,足太陰脾經腧穴,近代醫(yī)書及中醫(yī)學教材對漏谷穴定位存在著較大爭議,幾十年來,關于漏谷穴的定位一直是: 在三陰交與陰陵泉的連線上,或者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幾乎沒有人懷疑它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直到 2006年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1]才正確地描述了此穴的定位在“脛骨內側緣后際”,但是大多數醫(yī)者還沒有意識到這與以前的“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在三陰交與陰陵泉的連線上”此種定位方式有多大差別。從《針灸甲乙經》[2]開始,關于漏谷穴的定位就一直在“骨下陷中”,即脛骨后緣的凹陷中,而且在《針灸逢源》[3]中云:“夾胻骨下陷中”,“胻骨”指的就是脛骨,“夾”就是緊挨著脛骨后緣之意。而后關于漏谷穴定位就更改發(fā)生了偏差,甚至2002 年第 7 版教材《經絡腧穴學》[4]都把這個穴位取在了“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在此期間,雖然少數書籍沒有明確說明在“連線上”,還是在“脛骨后緣”,或者說明了在“脛骨后緣” ,但它們所用的插圖都可以看出漏谷在三陰交和陰陵泉的連線上。直到 2006 年的國家標準《GB/T12346 - 2006 腧穴名稱與定位》才將這個穴位的定位恢復到“脛骨后緣”,但到目前為止,十幾年過去了,除 2010 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國家標準針灸穴位掛圖》[5]把此穴標在了脛骨后緣,其它市面上的針灸掛圖或著作中的針灸腧穴插圖仍然把此穴標在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可見大部分著書作者還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曾經關于這個穴位的定位錯誤。把漏谷穴定在脛骨后緣是以最近的體表解剖標志為依據的,比定在“……的連線上”更客觀、更科學。腧穴定位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以最近的體表解剖標志為依據[4],而不是人為地把某幾個穴位定在一條直線上,這是不合理的?,F(xiàn)在看來,凡是在腧穴的定位中,人為地強調某幾個穴在一條直線上,都可能是不科學的,因為人體本身就很不規(guī)則,幾乎沒有一個部位是筆直的[6]。而腧穴定位的準確是一切治療效果的前提,應予以特別重視。
從現(xiàn)代解剖學角度分析,漏谷穴在比目魚肌與指長屈肌之間的交界處,可通過針刺“縫隙”漏谷穴而達到通調陽明經與太陰經的作用。在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經絡腧穴學》教材[4]上,漏谷穴的主治為: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以及下肢痿痹。首要主治功效就是治療腹脹,漏谷穴作為一個下肢的穴位,是足太陰脾經經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治療腹部脹滿是經絡遠治作用中最直接的作用。而漏谷穴所處之處現(xiàn)代解剖為:半腱肌,股薄肌,縫匠肌終于小腿內側,共同組成鵝足腱[7],當腹部壓力增加→半腱肌,股薄肌,縫匠肌的張力增高→在小腿內部鵝足腱找到相應的陽性點,當針刺調整這些反應點→降低肌肉的肌張力反作用腹部→降低腹壓,緩解腹脹。所以在此,針刺該穴位的深度尤為重要,針刺深度太深,刺激到深層次肌肉,反而會加重小腿內部肌張力,從而加重腹脹。我們需要的是釋放肌張力,所以要用漏谷解決腹脹問題,應刺淺,即三才刺法中的“天部刺法”。下肢痿痹則需要發(fā)揮腧穴的近治作用,因而針刺該穴位深度應到肌肉層,加強其肌肉收縮能力,從而改善痿痹狀態(tài)。關于其治療小便不利等病癥,病癥屬下焦不通,同為天部刺法,即淺刺即可,引其下行;如是向下遺漏精微物質的遺精病癥,則需要人部或地部刺法,刺入肌肉層,即深刺刺激,增強其固攝之用。關于針刺該穴所產生的針感,以臨床常用直刺而論,根據臨床實操病人的反饋及自身體驗,一般淺刺該穴會有針感沿脾經循行路線向下到達足背或者足內側,而深刺入肌肉層則會有局部明顯酸脹感,多數病人會有朝向外側足陽明胃經下巨虛、條口、豐隆等穴位感傳體驗。《解密中醫(yī)穴位》中有云:漏字指屋下有雨。雨天雨水從屋頂的孔洞或者縫隙滴下,谷字指手足掌,此處指的是足掌,所以針刺此穴位的感覺是有感傳呈滴漏狀到達足掌,并且有感傳串經到胃經[8],這才是此穴位該有的針刺感覺。
漏谷,漏,漏落、遺漏也,谷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是水谷精微,漏谷顧名思義是水谷精微向下遺漏之意,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飲食后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脾氣升清和胃氣降濁作用,清氣上注于肺,濁氣通過小腸的泌別清濁和大腸的傳化糟粕,最后將廢物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現(xiàn)如脾經有病,清氣不升反而降,“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水谷精微不升反而下降排出體外,諸如大便不成形,完谷不化,遺精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尿蛋白,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癥均可配用此穴位治療,例如南寧市中醫(yī)院黃慶華用漏谷穴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9],此功效與任脈之水分穴功效相似,兩者常配伍使用治療該類疾病。該穴相當于董氏奇穴中的地皇穴,地皇穴[10]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萎、早泄、遺精、夢遺、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之腰痛。杜立杰、周海麗[11]也同出一轍的運用地皇穴治療糖尿病?!夺樉难屃x》云:水濕與水谷漏出不止諸病,用之為有效也[12];第二就是山谷和深谷之意,所以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由脾經井穴隱白途經三陰交穴傳來,脾經濕熱之氣較多,在三陰交穴處與肝經、腎經相匯合,在此脾經的濕熱之氣與肝經及腎經氣血物質進行了交換,上行至漏谷穴的氣態(tài)物質則溫度較低,在本穴的變化大概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濁重的部分由天部降到地部,所以該穴位具有很強向下吸引之用,故可治療與脾胃有關的下焦阻塞不通,如癃閉、婦科相關的月經后期、閉經及不孕等病癥?!夺樉募滓医洝吩疲郝┕龋趦弱咨狭绻窍孪葜?,足太陰絡,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保鹤闾幗j,《千金》作“太陰絡”,《外臺》作“亦足太陰之絡”。《銅人》、《圣濟總錄》、《資生經》均作“亦名太陰絡”《針灸大成》、《針灸聚英》作“一名太陰絡”。足太陰絡穴是公孫,又有大絡是大包,而此穴亦曰絡,義不詳,存疑待考[13]。除《解密中醫(yī)穴位》中論述的“太陰絡”特指針刺該穴位時有感傳串經至胃經[8],《針灸學名解》認為“蓋以本穴外表部與足陽明絡穴豐隆部位相對,或與足陽明經有所溝通,故名太陰絡也,雖無明文考據,測其療效,能治腸鳴,痃癖,逆氣,冷氣在腹,膝痹等癥,其為通陽助熱可知也,《銅人》禁灸,蓋防其由漏血孔傳熱及髓也,不然何以旁近陽經他穴不禁灸,而獨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細秘處,早有留意焉[14]”,除此中解釋外,如上所述,筆者認為本穴物質是脾經井穴隱白由足從下而上的循行傳來,途經三陰交穴與肝腎經氣血交換,所以流入該穴的氣態(tài)物質與脾經其它的氣血物質相比溫度較低,穴內氣壓也較低,脾經其他部位的水濕之氣向本穴匯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聯(lián)絡、聚集及吸引脾經天部氣血向下運行作用,故為“足太陰絡”。因此對于與脾胃相關的阻塞不通病癥均可以運用漏谷穴治療,像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院鄭文郁、李愛華研究針刺漏谷穴治療術后尿潴留[15],以及筆者導師趙征宇臨床上運用該穴位治療脾虛濕盛的閉經,月經后期,不孕等婦科疾病,療效顯著。另外筆者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該穴位在婦科疾病方面的觸診尤為重要,婦科閉經、月經不調及不孕癥的患者在該穴位觸診大多數有明顯壓痛,從而為臨床經絡辨證及臟腑辨證提供依據,對于在該穴位有明顯壓痛的患者,針刺該穴位治療效果尤佳。由此不難推出本穴治療腹脹、食積、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之原由。
概況而言,在臨床應用時,本穴的定位準確尤為重要,也是一切療效的前提,而現(xiàn)代很多醫(yī)生沒有意識到定位“在……連線上”與“脛骨內側緣后際”有多大差別。該穴常規(guī)用于治療腹脹,從現(xiàn)代解剖學上看對針刺深度是有要求的,必須淺刺,天部刺法,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治療不同的病癥所針刺的深度不同,臨證之時要學會辨證論治,選擇不同的針刺深度。針刺此穴位的針感是有感傳呈滴漏狀到達足掌,或者有感傳串經到與其相表里的足陽明胃經。水谷精微遺漏及脾功能相關的下焦阻塞不通病癥,此類疾病臨床中配用漏谷穴均有很好療效。臨證之時應用該穴如有正確的目的性及針對性,即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能靈活配伍應用,則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