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純毅 王萍 姚新強
摘? 要? 基于大數(shù)據(jù)分析和人工跟蹤研究,從公眾號的名稱、圖標、簡介、導航欄目、WCI值、閱讀量、活躍粉絲量等方面,對30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著設計定位不清晰、總體傳播能力較弱、部門間數(shù)據(jù)共享不足等問題。建議在公眾號的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權威性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公眾號的個性化、精準化服務水平,健全地震部門與相關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數(shù)據(jù)共享機制。
關鍵詞? 地震部門;微信;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 P315?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5-0001-04
隨著我國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傳播政務信息、普及相關知識的重要渠道?!?019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微信月活躍賬號數(shù)已經達到11.51億[1]。同時,有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4],微信已經成為了公眾獲取、掌握防震減災和公共安全知識的首選渠道之一。故而,如何運用好微信公眾平臺這個渠道,進一步做好地震行業(yè)宣傳和科普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是當前地震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學界對微信公眾平臺在地震速報、災情獲取、應急處置、地震科普、輿情引導等方面的運用開展了廣泛研究[5-10],但是對其本身的效能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以應急管理部微信矩陣中公布的30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為研究對象[11],從微信公眾號的形象和功能設計、傳播效果兩個維度,名稱、圖標、簡介、導航欄目、信息發(fā)布情況、WCI值、閱讀量、活躍粉絲量等8個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并查找不足,提出建議。
1? 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形象和功能設計
微信公眾號的形象和功能設計是展示其自身定位和用途的重要因素,也是用戶主觀判斷信息權威性和可靠性以及搜索和獲取信息的重要依據(jù),主要包括公眾號的名稱、圖標、簡介和導航欄目。表1展示了30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有關情況。
1.1? 公眾號名稱
30個省級地震部門公眾號名稱主要分為3類。第一類,以主辦單位名稱命名,如山西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等。此類公眾號共有12個,占比40%。第二類,以“省份名稱(或簡稱、別稱)+地震(或防震減災、減災)”為主體命名,如吉林地震,中原減災等。此類公眾號共有13個,占比43.33%。第三類以“震”字及其諧音字為主體的成語、俗語或短語命名,例如,震知卓見、震在發(fā)聲等。此類微信公眾號共有5個,占比16.67%。
經分析,上述三類名稱中,第一、二類名稱的辨識度較高,便于用戶搜索和獲取相關信息。第三類名稱創(chuàng)新性較強,容易記憶,但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辨識度和權威性。
1.2? 公眾號圖標
30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圖標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所在省級地震部門單位圖標為公眾號圖標。此類微信公眾號共有25個,占比83.33%。第二類,自行設計的圖標,主要包括候風地動儀、當?shù)氐湫惋L景名勝、公眾號名稱圖樣等。此類微信公眾號共有5個,占比16.67%。
1.3? 公眾號簡介
公眾號的簡介,是公眾號主體對該公眾號功能和用途等信息的簡要定義。30個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簡介主要是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公眾號的定位、功能和用途,主體內容以“發(fā)布地震信息”和“宣傳普及地震科普知識”兩個方面為主。但是從表1中不難看出,個別公眾號存在簡介過于簡單籠統(tǒng)的問題,如山西地震局(簡介:公眾服務),青海省地震局(簡介:青海省地震局官方微號)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眾號的認知度和可靠性。
1.4? 公眾號導航欄目
經匯總分析,30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導航欄目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第一,發(fā)布震情信息,包括地震速報、每日震訊、震情月報等;第二,傳播科普知識,包括科普知識網(wǎng)、科普活動、應急科普等;第三,數(shù)字化展示,包括臺站風采、你身邊的避難場所等;第四,互動和活動信息,包括有獎競答、災情收集以及有關網(wǎng)站鏈接等。較好地實現(xiàn)了發(fā)布震情信息、宣傳地震科普知識的自身定位和功能。
但是,當前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導航欄目大多還停留在“單打獨斗”的局面,在與相關部門的融合發(fā)展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如相關的鏈接欄目,局限于地震系統(tǒng)內部,尚未實現(xiàn)與應急管理和其他災害部門的互聯(lián)互通。在此方面,個別公眾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如天津市地震局(津震說)通過與天津市自然博物館數(shù)據(jù)共享,共建了“數(shù)字展館”欄目,供用戶線上參觀市自然博物館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北京市地震局(地震三點通)與地震及相關領域專家建立合作機制,設置了“大咖說”專欄,定期推送專欄文章。
2? 典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分析
參考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月度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排名情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12],確定重慶地震信息服務、震知卓見、福建地震信息服務、地震三點通、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7個典型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同時,鑒于微信信息傳播的生命周期大約為7天[13],并考慮到國家防災減災日宣傳周作為地震部門每年的重要宣傳節(jié)點,故而選取2019年5月作為研究時限,對上述7個公眾號進行跟蹤記錄,并結合清博大數(shù)據(jù)平臺的相關數(shù)據(jù),從公眾號WCI值、閱讀量和活躍粉絲量三個方面對傳播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2.1? WCI值分析
WCI值是清博數(shù)據(jù)平臺對微信公眾號進行排名的重要依據(jù),從整體傳播力、篇均傳播力、頭條傳播力、峰值傳播力4個維度對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效果的測評,具有較高的權威性[14]。WCI值可以較好地反映出微信公眾號的整體傳播效果,對閱讀量和粉絲量具有正面影響效應。根據(jù)清博數(shù)據(jù)平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得出7個典型公眾號的WCI值和總榜排名情況(具體見表2)。經分析,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WCI值和總榜排名呈現(xiàn)出以下兩個特點。第一,總體偏低。從表2中不難看出,7個典型公眾號的WCI值普遍在200左右,總榜排名普遍在10萬名左右,與同類型的省級應急管理部門公眾號具有較大差距[15]。第二,差異較大。7個典型公眾號的WCI平均值和總榜平均排名存在較大差距,大致可以分為4個等級:重慶地震信息服務第一等級,WCI平均值超過500,總榜平均排名在20 000名左右;云南省地震局為第二等級,WCI平均值在400左右,總榜平均排名在50 000名左右;地震三點通、福建地震信息服務和震知卓見為第三等級,WCI平均值在250~300之間,總榜平均排名在80 000~95 000名之間;四川省地震局和安徽省地震局為第四等級,WCI平均值在200左右,總榜平均排名在100 000名左右。
2.2? 活躍粉絲量分析
活躍粉絲量相較于純粹的粉絲量能夠更加準確判定社會公眾的喜好程度。根據(jù)清博數(shù)據(jù)平臺預估的活躍粉絲量來看(具體見圖1),活躍粉絲量最高的是重慶地震信息服務,云南省地震局次之;活躍粉絲量最低的是安徽省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該結果與WCI值的統(tǒng)計結果基本吻合。
2.3? 閱讀量分析
閱讀量包括總閱讀量、頭條閱讀量和在看數(shù)等數(shù)據(jù),可以反映出公眾號的受關注程度和讀者的認知偏好。7個典型公眾號的閱讀量情況具體見表3。
進一步分析頭條閱讀量和在看數(shù)等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以下特征。第一,頭條閱讀量在總閱讀量中的比重較高,公眾對重大地震解讀、歷史地震回顧、特殊時段專題活動、互動活動等存在濃厚興趣。第二,其他文章閱讀量明顯偏低,需要地震部門在信息質量上進一步提高。第三,在看數(shù)普標偏低,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眾的認可度還處在較低水平。
3? 結論和建議
總體來看,我國絕大多數(shù)省級地震部門已經建立了公眾微信平臺,為地震部門行業(yè)宣傳和科普宣傳提供了重要渠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就對當前情況的分析來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問題:
1)公眾號設形象計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個別公眾號的名稱和圖標過于追求標新立異,部分公眾號簡介過于簡單,降低了公眾號的辨識度和權威性。
2)公眾號傳播效能普遍偏低。將WCI值、活躍粉絲量和閱讀量進行統(tǒng)一考量,明顯能夠看出,省級地震部門公眾號的傳播能力的總體水平還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相互之間的差異明顯,這與各地地震災害情況、人口數(shù)量、信息化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客觀因素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也反映出了在地震宣傳、新媒體建設、信息服務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3)公眾號矩陣效應尚未顯現(xiàn)。省級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與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公眾號的連接性較低,相互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還不健全,“全災種、大應急”的理念落實還不到位。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工作建議:
1)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作為一種典型的政府類公眾號,應當在設計過程中突出權威性和可靠性。建議公眾號名稱以“省份+地震”為主體,圖標使用國徽或主辦單位局標,以利于公眾搜索和獲取信息的同時,提高公眾號的權威性。建議補充完善公眾號簡介信息,內容以部門職責以及公眾號的定位、功能和用途為主。
2)建議廣泛開展社會調研,掌握社會公眾對地震部門微信公眾號的價值定位和喜愛偏好,有針對性的豐富公眾號的功能設置和發(fā)布內容,提高個性化、精準化服務水平,從而整體提高公眾號的傳播效能。同時,建議各地區(qū)微信公眾號結合本地地震災害實際,設置特色欄目。如四川地區(qū),可以結合汶川地震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等工作,設置歷史記憶、英雄凱歌、新時代新城市等特色欄目。
3)落實“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理念,完善省級地震部門和應急部門、各災種部門微信公眾號的互聯(lián)互通機制,相互轉發(fā)重要信息,為用戶綜合提供應急管理和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建議圍繞國家防災減災日等特殊時段,聯(lián)合策劃開展線上專題活動,形成矩陣效應。
參考文獻
[1]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資訊網(wǎng).2019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EB/OL].(2020-01-09)[2020-05-20].http://www.cast.org.cn/n200750/n203905/n204035/c577363.73/content.html.
[2]張呂,余豐晏,馬玉濤.云南省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現(xiàn)狀調查分析和對策研究[J].高原地震,2019,31(2):67-70.
[3]王萍,安純毅,張孟怡.防震減災全域科普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和初步應用[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20,22(1):86-91.
[4]黃仁東,賀芹平,王秉,等.基于微信平臺微學習的安全宣教新模式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8,14(9):78-83.
[5]崔穎,侯建民,崔滿豐.融媒體環(huán)境下地震科普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思考[J].地震科學進展,2020,50(3):36-39.
[6]孔德育,彭關靈,徐昕.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MS6.0地震的網(wǎng)絡輿情特點研究[J].國級地震動態(tài),2019(11):46-51.
[7]何瑞娜,賈國強.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地震信息速報系統(tǒng)設計實現(xiàn)[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5):58-60.
[8]朱土鳳,鐘德偉,譚勁先,等.廣西地震應急移動指揮協(xié)同系統(tǒng)在北流MS5.2級地震中的應用[J].華北地震科學,2019,37(S1):91-97.
[9]潘震宇,蔡欣欣,方偉華.廈門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指南)網(wǎng)絡服務系統(tǒng)[J].華南地震,2019,39(1):
31-39.
[10]國艷,劉永強,韓紹欣.遼寧省地震災情上報應急處置介紹[J].防災減災學報,2019(4):36-40.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微信矩陣[Z/OL].[2020-05-20].http://ydx.casc.com.cn:8811/YJVGA/weixin.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2]閆曉美,楊順達,張瑞芳.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地震微信公眾平臺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地震,2019,35(4):762-770.
[13]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網(wǎng)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EB/OL].(2017-11-08)[2020-05-20].http://www.cast.org.cn/n200750/n203905/n204035/c577363.73/content.html.
[14]姜春林,王曉萍.基于典型微信公眾號的科普計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52-261.
[15]楊選輝,龍楚涵.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省級應急管理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0(6):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