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業(yè)技術研究推廣中心海南瓊中572900)
瓊中縣氣候條件良好,全年無酷暑與嚴寒天氣,可滿足木薯生長對于氣候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全縣可種植區(qū)域較廣,通過木薯產業(yè)的發(fā)展可促進運輸業(yè)等周邊行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具有以點帶面的效果。近年來,瓊中縣的木薯栽培事業(yè)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成果,為進一步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需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應用高產栽培技術。
木薯高產的首要前提在于選取良種,具體應以瓊中縣的種植條件為立足點,選擇合適的木薯品種,并合理搭配種植早、中、晚熟品種,充分利用時間差來提高木薯產量。長期的栽培經驗表明,瓊中縣的木薯可選品種豐富,如‘華南205’‘華南5號’‘華南6號’‘華南124’等[1,2]。
木薯對環(huán)境的要求相對較低,即便在貧瘠的土壤中也可以快速生長。但若要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效果,則需兼顧陽光、土層等方面的因素,以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種植木薯最佳。
根據(jù)實際地形合理整地,期間應保證水土條件的穩(wěn)定性,若種植區(qū)的坡度>15°,建議采取梯田種植的模式,盡可能避免陡坡栽培現(xiàn)象。對于荒地的栽培,需提前2~3個月做好準備工作,如全墾、帶墾等。若種植區(qū)域較為平緩(坡度在10°以內),以機耕的方式為宜,深度控制在27~30cm;丘陵山區(qū)地形缺乏平坦性,可采取畜犁耕等方式。部分山坡的坡度>20°,應開環(huán)山行,以有效避免土壤受沖刷的問題。
整地所涉及到的技術要點較多,具體應注重如下幾點:深耕翻曬,深度應達到30cm,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深度;耙碎整地,作用在于改善土壤緊密、結塊的問題,提高其透氣性,使土壤能夠維持相對良好的肥力狀態(tài),給木薯根系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支持;對于使用農機作業(yè)的地塊,則要將耕作層打爛耙碎;若選擇的是牛犁耙的方式,則要保證土層犁深的合理性。
木薯種植初期需要給足基肥,氮、磷、鉀按2:1:2~3的配比標準較為合適。嚴格控制好各類肥料的用量,必須施足基肥,適當增加結薯肥的施加量,依據(jù)實際情況輔以適量的壯薯肥。若為復合肥,則以225~375kg/hm2為宜,除此之外也可選擇農家肥等。
木薯對氣候的適應能力較強,在冬春兩季都可種植,通常為10~12月以及翌年3月前后。但要注重種植溫度的控制,要求平均氣溫不低于15℃,否則易對木薯莖葉造成影響,伴有干枯、霉爛等異常狀況。
主莖的品質應得到保障,需具有成熟、芽點完整、外表無損傷等特點,同一條種莖的可選主莖較多,應優(yōu)先選擇中、下段,長度控制在12~18cm,為保證其順利生長,芽點數(shù)量應達到4~5個。
3.3.1 快刀砍種選取直徑5~8cm的木條,將該部分作為墊底而使用,選擇高品質的種莖,將其置于設置好的木條上,利用砍刀處理,使其形成多個莖段,莖段長度以10~11cm較為合適,形成的砍口應光滑,不可存在任何裂口,否則易導致病菌入侵。經過砍種處理后,莖段需要得到有效的防護,即采取防雨、防曬等相關措施。
3.3.2 種莖長度綜合考慮品種、種莖粗細,以此為依據(jù)確定合適的長度,通常以15~20cm為宜。
3.3.3 消毒處理較為可行的有波爾多液500倍液,經過處理后可消除病菌,同時提高種莖的抗旱能力。時間方面,結束切莖處理后需隨即組織消毒作業(yè),必須在當天完成。
通常采取一犁一耙的方式,犁土深度30~40cm,開溝深度20~25cm,視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株行距,如0.9m 0.9m等,種植密度為12 000~15 000株/hm2,種植密度過大會對產量造成不良影響。種植時莖段可平放也可直插,可通過間套作等多種方式合理完成種植作業(yè)。
根據(jù)木薯的生長特性,通常采取凈種的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管理便捷,但不足之處是土地利用率偏低。
木薯生長期較長,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大,在經過長時間的連作后,將導致木薯栽培區(qū)的礦物質含量持續(xù)下降,隨之表現(xiàn)出木薯生長態(tài)勢欠佳、病蟲害高發(fā)等問題。對此,在輪作時需要充分考慮土壤的肥力問題,可采取2年或3年輪作的方式。從瓊中縣的氣候特點來看,輪作作物可選擇甘薯、玉米等。
木薯在栽培初期生長速度相對較慢,為提升效益,可采取間、套種植方式,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幫助種植戶創(chuàng)造豐厚的經濟收益。通常,間作套種的可選作物較多,如花生、西瓜、芝麻等,以矮稈作物為主[3,4]。在種植時應高度注重對間套種植規(guī)格的控制,不可對木薯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4.3.1 與豆類作物套種通常發(fā)生于緩坡種植區(qū),株行距以1m 1m為宜,經過挖穴處理后再向其中施加基肥,各穴用量控制在1~2kg,施肥時間可定
于木薯種植之后,通常以種后1周左右為宜。根據(jù)豆科作物的生長特性,可種植豆科綠肥,其作用在于增強培肥能力,從而提高木薯的產量。
4.3.2 與瓜類作物套種株、行距控制在1.5m 2.4m,基肥用量約2kg,具體根據(jù)品種的特點合理調整用肥量,可種植西瓜或紅瓜子。種植1個月后,在瓜行內套種2行木薯,后續(xù)多類作物共同生長。通常,5~6月后便可收獲瓜類作物,此后則正好步入木薯的快速生長期,應根據(jù)長勢合理施肥。
加強檢查,若發(fā)現(xiàn)缺苗現(xiàn)象,需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補苗,此項工作可在種植后的20d開始。
2個及以上幼芽出土后,任其自然生長,待齊苗后需要擇優(yōu)選擇,每株留苗數(shù)量以1~2苗為宜,剩余的可作為飼料飼喂家畜。
木薯根系良好發(fā)展的前提在于土壤肥沃且具有疏松的特點,在種植后的3個月便可以組織中耕除草作業(yè),其目的在于促進塊根的生長。通過分階段的方式依次中耕除草,即種植后的30~40d、60~70d以及90~100d。
從木薯生長特性來看,植株喜氮、鉀肥,因此需注重此類肥料的施加,此外應兼顧施入適量的硼、鋅等元素,以便達到植株營養(yǎng)均衡的效果。高產栽培過程中,配方施肥是重要方式,如在種植后的30~40d,此時苗高已經達到15~20cm,可施加尿素112.5~150kg/hm2、鉀肥75~105kg/hm2,以達到壯根的效果;后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好中耕除草以及再次施肥作業(yè),應偏重鉀肥,以滿足木薯的生長需求,其他肥料的用量應適當增加。
選取36g多效唑以及750g硫酸二氫鉀(均按照1hm2計),二者混合兌水225kg,將形成的混合液噴灑在木薯的幼嫩部位,通過此方式后,增產幅度可達到20%~30%。
木薯是老鼠的主要食物來源,防治方法可選擇毒餌誘殺,盡可能減少種植區(qū)域內的老鼠數(shù)量,以免其偷食木薯。
6.2.1 枯萎病木薯的各類病害中,枯萎病的發(fā)生概率較高,發(fā)病初期可見成熟葉片生長異常,隨后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向整株木薯擴散。癥狀表現(xiàn)方面,可見葉片形成水漬狀病斑,后續(xù)將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大,溢出大量黃色乳膠,相繼有葉片萎蔫,在缺乏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時將導致全株死亡。
6.2.2 細菌性角斑病此病多發(fā)于5月初,持續(xù)時間較長,至8~9月后出現(xiàn)暴發(fā)期。木薯患病后,可見其葉片上出現(xiàn)水漬狀角斑,后逐步擴散至植株的其他葉片,伴有黃色乳膠狀物,初期葉緣處形成黃暈狀,隨后逐步向外擴大,顏色轉為黑褐色,葉片大范圍脫落,木薯減產極為嚴重。
6.2.3 褐色角斑病木薯患病后,可見葉片形成褐斑,斑點中部以深綠色為主,后續(xù)葉片顏色逐步轉為黃色,相繼伴有干枯脫落的現(xiàn)象。此病好發(fā)于高溫多雨季節(jié),但產量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
上述所提病害并無行之有效的防治藥劑,因此需要將日常栽培工作作為重點,多加預防,如選擇無病種莖、采取輪種方式等。
6.3.1 地老虎
6.3.1.1 誘殺成蟲。考慮到地老虎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可以通過黑燈光對其進行誘殺,在羽化期操作較為合適。
6.3.1.2 土壤處理。以1hm2計,可以選擇3%的呋喃丹顆粒劑7.5~15kg,將其混入225~450kg的細土中,混拌均勻后撒在土表上,隨后通過翻耕的方式使其進入土壤內部,以達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6.3.1.3 藥劑防治。以1hm2計,取90%的晶體敵百蟲15kg,將其摻入水中以便給予充分的攪拌處理,均勻后再拌入1 500kg的餅肥中,將藥劑撒在植株行間。
6.3.1.4 誘殺幼蟲。以1hm2計,可選擇90%的晶體敵百蟲15kg,將藥品摻入約100kg的水中以便融化,將稀釋藥液撒在地上,誘殺幼蟲效果較好。
6.3.1.5 人工捕捉。經過檢查后確定木薯的受損區(qū)域,于該處挖土并捕殺成蟲。
6.3.2 木薯紅螨
木薯種植區(qū)域內普遍存在紅螨,其主要集中在葉片背面,最初受損的部位為成熟葉片,后續(xù)逐步向葉脈遷移,可見葉片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黃斑,伴隨蟲體數(shù)量的增加,斑點將發(fā)生惡化,呈現(xiàn)紅色,大量葉片相繼脫落,若種植區(qū)域的水分不足,將導致木薯植株凋亡;而遇到強降雨天氣時,通過雨水的沖刷作用可減少蟲體數(shù)量,木薯的受害程度相對較輕。對此,可以選擇藥劑防治的方式,例如殺螨劑噴殺;可發(fā)揮出天敵的作用,減少紅螨數(shù)量;此外,選擇高品質的抗螨品種也至關重要,可使其在生長過程中有效抵抗紅螨的侵蝕,實現(xiàn)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