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少杰
世界上有這樣一座宮殿,或者說有這樣一座城,它占地72萬平方米,曾經(jīng)住著中國最有權力的人,也曾見證了無數(shù)中華民族的風雨往事。它就是今年整600歲、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宮。關于它,我們還有很多問號。比如,這座木頭宮殿,怎么能堅持600年呢?
600歲的木頭城
故宮受到如此矚目,不僅僅是因為它承載了無數(shù)歷史,還因為它本身所代表的中國建筑工藝。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宮殿,故宮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它的主要建筑幾乎都是用木頭搭建的,極少使用石材。更神奇的是,這龐大的木頭宮殿沒有一顆釘子。
用木頭蓋房子不是什么神奇的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就已經(jīng)會用樹枝搭建遮風避雨的小房子了。但蓋房子不用釘子,這可是我們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獨門秘技”。當年,我們的老祖宗發(fā)現(xiàn),木材天然具有一些凸起或凹陷的地方,如果組合得當,這些凸起和凹陷的結構就能牢牢卡住,讓木結構變得穩(wěn)定。于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制造這樣帶有凸起和凹陷結構的木材,專業(yè)說法叫“榫卯”。榫,就是凸起來的木構件,卯則是凹進去的木構件。榫卯相連,木構件就能像長在一起一樣,牢不可破。
在榫卯的基礎上,中國古建筑師還鉆研出一種叫“斗拱”的木構件。斗拱中,弓形而能承重的木構件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木塊叫“斗”。中國古建筑中,房檐下那些層層疊疊如同樹枝一般的東西就是它。斗拱加上柱子,就像一雙雙向上托舉著屋頂?shù)氖?。這樣,就算有一天房屋的墻倒了,屋頂也不會塌下來。正是利用了這些技藝,匠人們才能搭建出如此恢宏的木頭之城。
皇宮防火,多管齊下
相比石頭,木質的房子更輕便,但木建筑有兩個最大的隱患,首當其沖的就是易燃,哪怕是皇宮也逃不掉被火燒的命運。
紫禁城最重要的三座宮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剛建成三個月的時候就因遭受雷擊而被燒光。這把火可把當時的人嚇壞了,特別是明成祖朱棣,趕緊寫了篇《罪己詔》。在這之后,明朝、清朝紫禁城里又陸陸續(xù)續(xù)起過很多次火。甚至,光緒皇帝大婚的時候還起過一次大火。按照傳統(tǒng),皇后的花轎要沿著中軸線進入紫禁城,但大婚前夕,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太和門卻被大火燒了個干凈。再建一座太和門已經(jīng)來不及了,但皇帝的婚禮總不能破破爛爛的,于是慈禧太后連忙下旨找了一些做扎彩的工匠,用竹竿、彩紙、絲綢做了一個假的太和門,才讓婚禮圓滿完成。
那么,古人就沒想過要防火么?當然想過,而且是靠譜不靠譜的辦法齊上陣。先說不靠譜的。如果你去過故宮,在一些建筑的頂部大概見過一個鳥尾巴形狀的構建,它的名字叫“金鴟”。鴟(chi?)是傳說中的一種鳥,古人認為,大海里有一種尾巴像鴟的魚,它可以掀起巨浪制造降雨。于是,古建筑師就把這個東西放在屋頂以求保佑,就跟立個水神雕像似的。除此之外,古人還會在重要的宮殿內部的頂棚上修一個井一樣的結構——“藻井”,也是祈禱這里不會著火。同時,匠人們還在故宮里設置了大量的水元素,比如波浪、荷花、魚等。
說了不靠譜的,再來說靠譜的。故宮里有一種文物,數(shù)量非常多,但如果別人不提,你恐怕會忽略,那就是各個建筑門外的大缸。這些大缸有個很霸氣的名字——“門?!?,取門外有海的意思。平時,這些大缸會儲滿水,冬天還有專人在下面生火保證水不結冰。它的用途就是萬一哪個宮殿著了火,人們取水方便,因此也有人叫它“太平缸”。
此外,古人還有自己的消防隊。是的,你沒看錯,消防員可不是現(xiàn)代才有的職業(yè)。不過,古時候的消防員用的不是消防車,而是一種叫“唧桶”的工具。唧桶有點像今天的呲水槍,它一頭連著水桶,一頭是噴嘴,通過按壓就能把水射出去。對于小宮殿的火災,唧桶的作用還不錯,但對于太和殿這樣的超大型宮殿,唧桶的作用就有限了。而且,大宮殿起火,很容易因為火勢過大而殃及周圍的建筑。于是,古建筑師會有意在宮殿旁邊用磚石修建一排防火墻,為的就是防止火勢蔓延。
防蟲、防菌的“面膜”
除了易燃,木建筑的第二個缺點就是容易因生蟲、生菌而腐爛。所以,防腐是僅次于防火的第二大難題。在這方面,紫禁城的建筑者也沒少下功夫。
首先就是選材。如果你看過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應該對一種叫“金絲楠木”的名貴木料耳熟能詳。傳說,這種木料有金子般的光澤,可千年不腐。其實,金絲楠木并不是一種樹,而是三十多種樹的總稱,如楨楠、紫楠、閩楠等。這些樹木長到一定歲數(shù),其樹干細胞內就會產(chǎn)生一些結晶,這些結晶聚集在一起連成非常耀眼的金線,金絲楠木之名也就誕生了。
當然,古代帝王喜歡金絲楠木不僅僅因為它好看,還因為它在生長的時候能合成很多抑菌殺蟲的物質,讓用它打造的家具、建筑更耐用。但是,金絲楠木數(shù)量有限,故宮不可能每座建筑都用這么名貴的木頭,不過,工匠們在給其他宮殿選材時,也都盡量選那些本身就有防蟲、防菌效果的木料,為古建筑的長久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木料的選取用心,紫禁城的建筑者還給這些木料貼上了一層能防腐的“面膜”——油灰地仗。油灰地仗是一種包裹在木材外面的東西,可以防潮、防菌、防蟲,其主要材料包括豬血、磚灰、面粉、桐油、麻等。用的時候,先用斧子在木頭表面砍出毛刺,以方便與之后刷涂上的材料牢牢貼合。砍好后,匠人們在上面先刷一層可以防止潮氣滲入的桐油和豬血的混合物,接著將面粉、磚灰、桐油、水的混合物抹在木頭上,緊接著再把麻線敷壓在木頭表面。這一層麻線可以增強油灰地仗的整體性,防止其開裂。隨后,重復之前的流程,讓油灰地仗層變厚,最后,將表面打磨平整。
如此這般,一根“穿著”好幾層防腐外套的柱子就做好了。做好后,匠人們還會在上面刷上各色的漆,畫上龍鳳、花鳥等彩畫。這些繪畫不但讓木料華麗起來,還能利用繪畫材料的特性,再給木料加一層防腐保護層。
另外,古人在房屋設計上也會兼顧防腐的需求。如果你去過故宮,可能注意過,有的墻上會有一些磚塊大小的鏤空花窗,這些小花窗叫“磚雕透風”。這些小花窗的后面往往都有大木頭柱子。平時,屋內的濕氣可能會滲透到柱子旁邊,為了維持柱子干燥,就會在墻上開這樣的小窗戶,把濕氣排走,從而降低了柱子腐爛的風險??梢哉f,在紫禁城的建造中,古人融合了大量的智慧,才為600年之后的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座壯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