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注意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融合。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貼近生活,在大量生活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才能把語文學“活”。[1]語文和生活的變革總是同步的,生活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更是小學語文歷久彌新的教學樣態(tài)。
一、生活化:構建屬于兒童的識字經驗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學段的教學重點。如何讓小學生在單調枯燥的橫豎撇捺中學得有滋有味,建構起屬于兒童自己的識字經驗呢?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讓識字過程浸潤濃濃的生活味,是一種好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我要求家長配合,孩子在家看電視時,將聲音調小多看看字幕,試著讀一讀那些句子,認一認見過或學過的字;根據年齡學段,家長可訂閱一份報紙或兒童雜志,多讀多看,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換;組成學習小組,周末上街去觀察各類商鋪的名稱,并采訪店主,咨詢商鋪的名稱的意思、由來,開展“啄木鳥”糾錯行動,檢查是否有錯別字;在購買了文具和生活用品等,讀一讀說明書,認出自己學過的字,對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同學和老師,還可以查字典等,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生活與識字同步,讓兒童識字經驗融入濃郁的生活味道,這就是陶行知主張的“生活即教育”。
從漢字的特點說,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一個字怎么記,完全是個人的事,你覺得用什么辦法記最好就用什么辦法記。有個學生這樣記“破”字:我摔了一跤,石頭把皮擦破了。我相信,這個孩子用這種方法,很方便地就把“破”記住了。石頭擦破皮,不是“破”的本義。學生用“石頭擦破皮”來記“破”字,是完全可以的。孩子這樣記,不僅很快把字記住了,而且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性。用這樣自主創(chuàng)造的方法識字,學生會覺得識字是一件有趣的事,一點兒也不枯燥乏味。學生一旦把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出來,他們便會對識字樂此不疲。識字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注重識字內容情景化建設,如《小青蛙》,就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完成“青、清、晴、睛、情、請”一組字的學習。識字教學追求生活化設計。斯霞老師教“尖”,學生很快看出上“小”下“大”,也很快識記這個字。斯霞老師有引導學生說出什么東西是“尖”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了許多:筆頭、錐子、針尖、等等。讓學生記住這些物件,就是還原了生活情境。多情境生活,人腦采用的是整體記憶,其效果遠大于個體知識點的記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生活化的識字經驗。[2]
識字教學時如何幫助學生累積生活經驗、形成生活化識字能力呢?
1.還原畫面。如:“木”字,甲骨文寫作“”,像枝葉、莖干和根俱全的一棵樹形,上部的兩斜線是樹枝,撇捺是樹根的簡筆畫,豎是樹干的寫生。再如:“禾”字,學生初學時,容易與“木”混淆,從而寫錯。金文寫作“”,像莖、葉、根俱全而成熟的稻禾垂穗形。那頭上斜斜的一撇,正是沉甸甸、飽滿下垂的稻穗、麥穗、高粱頭等的寫照。兩下一對比,學生就能辨形明義了。等到學“李”“季”等字時,字形難點就容易突破。[3]
2.明析字義。如古詩《一去二三里》中“一去二三里”的“去”字教學,步驟如下:出示甲骨文“”,用一個簡單的人偶輔助演示,學生就明白了上半部是人的變形;下面是“口”,代表山洞出口,說明遠古時期,人們是穴居的。那么,人在山洞口干什么?學生的回答是“離開”。此時借機讓學生進行擴詞訓練,就有各種從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答案,如“不去、回去、離去、出去”等等,不僅訓練了發(fā)散思維,而且積累了詞語。當“去”第二次呈現(xiàn)下個單元的《畫》中,“春去花還在”中的“去”字,意思又發(fā)生了變化,引申為“過去”了。
追溯字的源頭,回歸漢字最開始的時候,到漢字產生的生活現(xiàn)場,去揭示漢字的本質,找到科學識字的方法,有效構起建兒童自己的識字經驗。
二、生活化:回歸屬于兒童的閱讀生活
擁有快樂飽滿的童年,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個安全的精神基礎,無疑是買了一份終生精神保險。要奠定這個安全的精神基礎,擁有這份終生的精神保險,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培養(yǎng)閱讀興趣很重要,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并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養(yǎng)成準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針對實際情況,要求家長配合,每天聽新聞聯(lián)播30分鐘左右,能夠聽懂普通話,并從中體會新聞、廣告、朗讀的不同;體會老人、孩子語言的特點;體會男人、女人的聲音的區(qū)別。在課堂教學中,多范讀課文、聽課文的錄音磁帶等,啟發(fā)學生想象,深入理解課文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帶著真情實感閱讀課文。尤其是閱讀教學課堂生活化,讓閱讀成為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和提升。
1.講故事,讓課堂彌漫生活味。聽故事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用故事導入新課,可以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閱讀心理,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教學《新型玻璃》,這樣導入:孩子們,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個人影躥進了陳列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準備劃破玻璃,偷走里面的字畫。當他的玻璃刀剛剛觸及玻璃的時候,院子里就響起了急促的報警聲。警察立即趕來,把這個小偷給抓住了。大家一定會奇怪地問: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觸它就會發(fā)出報警聲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型玻璃。巧妙地將“夾絲網防盜玻璃”的功能融入故事中,學生在聆聽老師講述故事時,初步了解了這種新型玻璃的神奇作用,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唱兒歌,讓課堂浸潤生活味。兒歌淺顯、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反復吟誦兒歌能夠幫助學生矯正發(fā)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培養(yǎng)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與流暢性,發(fā)展思維的敏捷性。例如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教師可以出示兒歌:
漢朝有個小張衡,夜晚仰頭數星星。
無數星星撒玉盤,奶奶說他傻得很。
爺爺走來忙提醒,星間距離要弄清,
一組一組起了名,北斗繞著北極星。
張衡果然看清楚,刻苦鉆研成了名。
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兒歌,強化了對本課生字的認讀和課文內容的識記,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目的。同時學生吟誦兒歌時初步感受到兒童詩的鮮明特點,使課堂彌漫著一種詩的味道。
3.做演講,讓課堂融入生活味。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這樣導入: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時候;當改革開放事業(yè)不斷擴大,國民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候……同學們,你們可曾想起:在我們這個強大的民族頭上橫行霸道的侵略者?你們是否還記得帝國主義大肆張開的魔爪,伸向我們中華心臟時的獰笑?你們是否知道,我國的皇家園林,世界的藝術珍寶——圓明園,在帝國主義侵略下化為了灰燼?1860年10月6日,是我們中華子孫永遠不可忘記的日子,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圓明園就此化為灰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新課——《圓明園的毀滅》。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感場”,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萌生了“國衰我恥,國強我榮”的榮辱觀,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目的。
小語閱讀課堂融入生活,學生一入課堂就能領略到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使課堂導入凸顯“語文味”,從而引領學生登堂入室,愛上語文,學好語文。這種對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體悟的活動和結果,貫穿言語生活化體驗的過程。[4]
三、生活化:倡導屬于兒童的表達方式
習作是兒童生活的自然表達,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從對寫作的要求來看,強調作文教學要生活化。厚積而薄發(fā),寫作天賦的火花就能燃燒起來,就能真正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示給人們。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先想清楚了再說給同學、朋友、父母或老師等,在說的過程中注意有條理。在此基礎上進行習作訓練,提倡生活中有什么就記什么,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就錄下什么,事情是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的。例如:讓學生寫干家務活的習作。我要求學生在家里,在父母的指導下,先學習干一樣家務活,如:打面包、蒸米飯、洗碗、炒簡單的菜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去體會勞動的快樂,父母的辛苦……通過勞動讓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經驗,讓學生思考生活、理解生活、表現(xiàn)自我。現(xiàn)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有血有肉的,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源泉,讓學生的習作真正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那么他們的作文就會寫得容易,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了。留心生活,從而不吐不快。
寫作,要的是生活的經驗。作文書里的素材再多,不在你的生活中,就是冷冰冰的,硬造出來的只能是文字,不會有靈魂。我也常常反思,孩子們怎么這樣怕寫作文了?每每遇到作文課的教學,學生們聽得倒也認真,可就是抓起筆寫作時,便抓耳牢騷,難以下筆。現(xiàn)在的高樓大廈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獨門獨院鎖住了孩子的生活體驗,各類興趣小組更是讓孩子失去了童年。想想我們小時候多快樂啊,滾鐵環(huán),跳皮筋,甚至是勞動,充滿了生活的氣息?,F(xiàn)在形勢缺少的不是經歷,是對生活的敏感和熱情。
學生天天生活在校園里,可否能感受到春夏秋冬的變化?他們朝夕相處,可否能發(fā)現(xiàn)大家不知不覺地長大了?春天,可否會因一朵迎春花的綻放而驚喜?可否會因一只只蝴蝶的到來而追逐?我引導孩子留心生活,嘗試在生活情境中引導孩子進入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
1.走進大自然,找尋春天的腳步。疫情過后,已到暮春,草長鶯飛,春意盎然。我要求家長陪伴孩子去那些嬌嫩的生命旁走一走,將能讓目光久久停留的地方拍下來。大家驚喜地發(fā)現(xiàn),似錦的繁花固然應該贊美,那石縫中的小草,那枯葉下的嫩芽同樣值得我們喝彩。我把這次拍攝及寫話練習放到學生微信群里,先讓幾個寫作比較好的做了幾個樣本,其他的孩子也紛紛效仿。一時間,照片、文字不斷上發(fā),就連平時怕動筆的學生也能寫上幾句,微信群里熱鬧非凡。
2.走遍校園,分享永恒的記憶。學生伴隨著美麗校園一起成長。校園中時時留下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拔遗c學校的故事”征文開始了。為了幫學生尋回當初的記憶,我組織了《擁抱校園,分享記憶》活動?;顒又校瑢W生拿起相機,將自己的身影留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記憶中的畫面與校園景色重合,再一次體會曾經的歡樂與汗水,快樂的瞬間變成永恒,定格在幸福的文字里。
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要做中學,學中做。一次征文,一個活動,就這樣讓學生在現(xiàn)實與文字之間架起了感情的橋梁。依靠學生間接經驗的汲取和生活經驗的獲得相互融合展開習作教學,習作面向“全人”,指向“全生活”,實現(xiàn)“全習作”。[5]活動中,我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的點滴,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讓他們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說“誠實的自己的話”,用童心表述真實的生活,發(fā)表內心真實的感悟,學生們有了自己的話語權,表達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應生活化,教師們已普遍接受。識字、閱讀、寫作也應當生活化,這還要老師們努力實踐,克服教學游離于生活之弊,因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樣大的,生活永遠是語文教學源頭活水。語文教學生活化,理當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新常態(tài)。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2:2-3.
[2]諸定國.構建兒童經驗的識字教學[J].江蘇教育,2020(03):36-37.
[3]黃自由.文字的象形與會意[M].語言學概論,2009.12:109-110.
[4]徐國榮.指向言語體驗的閱讀教學[J].小學語文教師,2019(11):4-8.
[5]李麗.全習作教學的創(chuàng)生與實施策略[J].江蘇教育,2019(09):35-37.
阮彩偉,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泗洪縣虹州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