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珍,丁雷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安徽 合肥)
血脂異常(dyslipidemia)指指血漿中脂質量和質的異常,通常指血漿中膽固醇和(或)三酰甘油(TG)升高,也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1]。2012年全國調查結果顯示[2],成人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為4.5mmol/L,高膽固醇血癥的患病率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為1.38mmol/L,高TG血癥的患病率為13.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為1.19mmol/L,低HDL-C血癥的患病率為33.9%。中國成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40.40%,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膽固醇的升高將導致2010-2030年期間我國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約920萬[3]??梢娧惓<捌湎嚓P疾?。ㄈ鐒用}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病率有繼續(xù)加重的趨勢,對血脂的調控成為現(xiàn)在臨床醫(yī)療重要的議題。
西醫(yī)學的血脂相當于中醫(yī)學中“膏”“脂”,膏脂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膏脂來源于津液,對人體具有補充、營養(yǎng)、濡潤的功能。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將血脂異常常歸于“痰濁”、“血瘀”范疇。其發(fā)病主要由于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生活過逸、喜肥甘厚味、年老體衰等引起?!饵S帝內經》[4]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因此,津液的化生和輸布是在脾、肝、 腎的作用下,得以循脈上下,輸布全身以濡潤滋養(yǎng)臟腑及四肢百骸,尤以脾的運化輸布作用最為重要。膏脂來源于津液,因此血脂異常亦與脾肝腎相關,脾的作用最為重要。丁雷教授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臨床診治30余年,在診治血脂異常疾病在中醫(yī)上的臨床規(guī)律及診療有著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脾虛濕困、痰瘀互結為血脂異常基本病機。丁雷教授從祖國醫(yī)學出發(fā),運用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運用“調脾兼消痰瘀”之法,治療血脂異常。筆者跟師學習感受頗深,現(xiàn)將學術思想及驗案與同道分享如下。
就外因而言,隨著現(xiàn)代生活的發(fā)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引發(fā)了現(xiàn)代人體質的改變導致疾病譜的改變,血脂異常成為常見疾病。丁師認為火鍋的流行,煎炸燒烤,嗜煙酒、暴飲暴食、起居失調等不良習慣,使得體內形成痰濕、瘀血等,是導致血脂異常不可忽略的致病因素,病理產物日益堆積而發(fā)病。暴飲暴食損傷脾胃, 運化失常, 聚濕生痰。嗜食肥甘厚味易滋生痰濕,阻滯氣機,日久化熱。喜食辛辣油炸,聚熱傷津,爍津成痰,陰傷日久易致瘀。現(xiàn)代人常情志不暢,情志加上病理產物的因素,氣機不暢,氣滯則水停血瘀,久則痰瘀互阻,滯血脈。
《脾胃論》云:“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內外傷辨· 飲食勞倦論》所云:“飲食失節(jié),寒濕不適,則脾胃乃傷”。飲食失宜使得脾胃運化失常,如過量進食,飲食難消,使得脾胃負擔過重,運化阻礙,最后可致脾失健運,脾之清氣不能化濁易成痰濕之證。
丁師認為血脂異常為本虛標實之證,且多為標本兼病,本虛責之脾運化失調,標實以痰濁瘀血,脾虛濕困、痰瘀互結為血脂異常基本病機?;谄⑻摷嫣叼龅牟C認識,以“調脾兼消痰瘀”之法,對血脂異常的治療療效確切。
李東垣曰“脾受胃稟,乃能熏熟五谷”,《素問·厥論》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丁師強調臟腑虧損基礎上,痰、瘀對血脂異常有著重要影響,通過對脾臟運化功能的調治,治痰為主輔以化瘀,或化瘀為主輔以治痰,才能達到痰化瘀消,脂濁自降。血脂異常根在脾虛,痰淤為標實,在治療痰淤的基礎上勿忘調理脾虛,以臟腑辨證方法主導,以氣血津液辨證為核心,二辨合參,標本同治。
丁師傳承王琦教授的“體-病相關論”,認為血脂異常患者多為痰淤脾虛體質,患者體質特征多為體型肥胖,倦怠乏力,頭暈,舌暗苔膩,脈細澀,治療在于“補虛化滯”所以在施方用藥上常以黃芪、白術之品補脾行氣以治本,既可補益脾氣且有行氣之功,半夏辛散可化痰散痞輕身,澤瀉甘淡性寒泄?jié)崂?,川芎善走氣血以行氣活血,予丹參之味活血解淤,丹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抗血栓和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且丁師衷中參西認為山楂、荷葉含有能夠調脂生物堿,納呆少食者可加予白扁豆、砂仁,頭暈者可加予天麻、鉤藤,大便溏泄者可加予人參、茯苓,且丁師強調忌用收澀攻下之品,恐傷虛邪停。
2019年05月04日初診。李某,男,56歲,體型偏胖,患者有血脂異常病史3年,偶有頭暈、腹脹等癥狀,未經過系統(tǒng)治療,刻下癥狀:頭暈、乏力懶言少氣,寐差,腹脹,偶有腹瀉,小便正常,舌色暗泛紫,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澀緩無力?;炇荆荷?TC 7.54mmol/l,TG 4.5mmol/l,LDL 2.8mmol/l,HDL 0.7mmol/l,肝功能、血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中醫(yī)診斷:血濁病 脾虛痰瘀證,西醫(yī)診斷:血脂異常。處方:白術15g,黃芪20g,茯苓10g,陳皮15g,丹參6g,澤瀉 10g,山楂 10g,荷葉 10g,川芎 10g,合歡花 15g。(14 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囑患者暢情志,適寒溫,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
2019年06月01日二診,患者自覺頭暈、乏力較前減輕,但訴最近自覺口干,偶有干咳,偶有胸悶,腹脹較前明顯減輕,夜寐一般,二便調,舌色暗泛紫,苔白,脈細澀緩。查心電圖: I度房室傳導阻滯。心臟彩超示:主動脈輕度鈣化,復查生化:TC 5.54mmol/l,TG 3.15mmol/l,LDL 2.01mmol/l,HDL 1.2mmol/l,胸片、肝功能、血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處方:前方減去陳皮、茯苓、合歡花,丹參加至12g,加三七 6g 升麻 10g 沙參 15g(10 劑 ,水煎服 ,,早晚分服),2周后復查生化、肝功能、血常規(guī)。
2019年06月20日三診,患者頭暈、乏力、腹脹不明顯,胸悶減輕,口干減輕,無干咳,夜寐一般,二便調,舌暗,苔白,脈緩。復 查 生 化:TC 4.7mmol/l,TG 2.05mmol/l,LDL 1.81mmol/l,HDL 1.17mmol/l,肝功能、血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處方:前方去沙參,繼服1周。2周后,隨診追蹤,患者痛苦癥狀基本消失,精神狀態(tài)良好。
按:患者體型偏胖、頭暈、乏力、懶言少氣、寐差、腹脹、腹瀉、舌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澀緩無力為典型的脾虛癥狀,依據(jù)臟腑辨證,可定位在脾。脾不運化,則有腹脹,脾不升清則偶有腹瀉,清陽不升則有頭暈,故予以健脾之藥,如黃芪 ,白術,茯苓,陳皮?;颊哂行貝?、房室傳導阻滯、主動脈輕度鈣化等癥狀,加之舌色暗泛紫,邊有齒痕,脈澀緩無力。依據(jù)氣血津液辨證,有痰瘀互結之癥象,予以化痰行瘀之劑,加丹參、川芎、三七活血,澤瀉、山楂、荷葉化濁消痰,訴口干則為脾虛津不上承,故加沙參以升提滋潤之品,諸藥相配,共奏健脾化瘀消痰為主,諸癥皆除,故三診守效方,減其制以鞏固之。
丁師以二辯合參,標本兼顧,調脾兼消痰瘀,病與體相結合,通過整體調理脾臟功能兼通行氣血津液,使脂濁自降,脾氣漸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