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青,劉鳳羽,陳英敏*
作者單位:
1.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石家莊 050000
2.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石家莊 050000
患者女,82歲。因頭暈、頭痛、反酸伴全身乏力6 d入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體格檢查及入院實驗室化驗結果(包括女性腫瘤全項)均未見異常。
影像學檢查結果如下。
1.頭顱CT平掃顯示:右側后顱窩可見一類圓形稍高密度影,邊緣可見小片狀稍低密度,病變邊界清,大小約為39 mm×30 mm×33 mm,鄰近腦組織受壓改變,伴片狀低密度水腫區(qū),鄰近骨皮質吸收、不光整(圖1A、B)。
2. 頭顱MRI平掃+DWI+增強顯示:右側后顱窩見類球形腫塊影,呈T1WI等、T2WI及FLAIR等或稍高信號影,邊界較清,大小約39 mm×39 mm×33 mm,其內見斑片樣T1WI更低、T2WI邊緣低中心高信號影,周圍見腦脊液信號環(huán)繞,周圍腦實質受壓水腫,四腦室明顯變小,周圍骨質吸收變薄。增強掃描可見病變邊緣呈較明顯尚均勻強化,中心見小片狀無強化區(qū),鄰近硬腦膜輕度強化,病變與顱骨內板呈窄基底相連,與右側橫竇分界欠清。同側小腦扁桃體疝進枕骨大孔內約5 mm (圖1C~G);三腦室、側腦室增寬。
影像印象:(1)右側后顱窩占位伴同側小腦扁桃體下疝;(2) 幕上腦積水。
術中所見及病理檢查結果(圖1 H):部分腫瘤侵透硬膜,呈紅褐色,質地較韌,免疫組化染色:EMA (+),Vimentin (+),GFAP (-),PR (-),S100 (-),BcL-2 (+),CD34 (+),CD99 (+),CD31 (-),SMA (-),Desmin (-),Ki-67陽性率約5%。(后顱窩右側小腦表面)結合免疫組化染色,支持胸膜外孤立性纖維瘤。
討論 孤立性纖維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1931年由Klemperer等[1]第一次進行病理學描述并對其命名,起初研究認為其主要起源于臟層胸膜的間皮細胞,但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不斷加深,認為SFT不僅局限于胸膜,而是可發(fā)生于人體任何部位。但起源于顱內的SFT較為罕見。SFT幾乎為良性腫瘤,少部分為交界性或惡性腫瘤[2]。SFT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男女發(fā)病無明顯差別,臨床表現各異,主要取決于腫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組織類型,主要表現為占位及顱高壓的癥狀。鏡下特點:SFT為梭形腫瘤細胞,細胞質豐富,細胞核細長,核分裂較低,分布于粗細不等的膠原纖維組織及類似血管外皮瘤樣血管之間。免疫組化顯示:一般CD34、CD99、Vimentin和Bcl-2呈陽性,而EMA、CK和S-100呈陰性。
CT和MRI檢查:SFT腫瘤大小不確定,邊界清楚,腫瘤較小時形態(tài)規(guī)則,密度或信號均勻,腫瘤較大時多呈分葉狀,密度或信號不均勻,一般無出血、鈣化、壞死、囊變,CT平掃腫塊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TIWI多為等信號或略低信號,T2WI信號多樣,DWI呈高信號,MRS顯示NAA峰和Cr峰較正常側降低,MI和Cho峰較正常側增高,SFT的強化表現多種多樣,增強掃描時輕至中度不均勻漸進性強化,T2WI病變中心低信號區(qū)增強后明顯強化是顱內SFT較為特征性表現,但本例病變T2WI中心片狀低信號未強化。腫瘤一般無“腦膜尾征”及瘤周水腫,鄰近骨質壓迫吸收。
鑒別診斷如下。
1. 腦膜瘤:多見于中老年女性,腫塊密度及信號較均勻,CT呈形態(tài)規(guī)則的稍高密度腫塊,常伴鈣化,T1WI及T2WI與腦實質信號基本一致,T1WI序列腫瘤周邊見低信號環(huán),增強掃描呈明顯均勻強化,且多見“鼠尾征”,相鄰顱骨反應性增厚。
2. 血管外皮瘤:多為惡性程度較高腫瘤,形狀不規(guī)則,腫塊密度及信號不均勻,壞死、出血及囊變多見,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鄰近顱骨骨質呈侵蝕破壞改變。
3. 神經鞘瘤:腫塊密度及信號不均勻,成分混雜,壞死、囊變?yōu)槠涑R娞卣鳌?/p>
4. 腦轉移瘤:病變?yōu)槎喟l(fā),增強掃描病變強化方式多樣,且伴有原發(fā)病史。
5. 原發(fā)黑色素瘤:MRI為短T1、短T2信號??傊?,SFT影像學檢查可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定性仍依賴于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利益沖突:無。